传说中的“满汉全席”为哪般
相信满汉全席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不论是一些饮食类的节目、书籍,还是相声、电视、电影,都以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过介绍和演绎。那么,这满汉全席到底是由谁创立的呢?没错,创立者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大帝。
满族在入关以前,生活在天气严寒的东北地区。由于性格比较豪放,因而在饮食上也并不十分讲究。《满文老档》中曾有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宴席的主食以米面点心为主,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皇帝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也是牛、羊、猪、兽肉,将大块的肉煮烂之后,用解食刀割肉为食。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就将整猪、整羊、整鸡等上席。
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族与汉族杂处,努尔哈赤在辽沈推广满汉和睦相处的政策,令“满汉等合居一处,同住同食同耕”,对满、汉官员无论是在编制、礼仪、饮宴中都注意保持平等。这样做,无形中就增多了满、汉两族之间的烹饪技艺广泛交流的机会,饮食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满族的达官显贵,在与汉族官员的相互交往中,吸收了汉族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宴饮程式,并进行了改造。
到了康熙年间,为了笼络汉族士人,“满汉一体”的政策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在政策的影响之下,满汉两族的官员交流更加频繁。为了表示对汉族士人的亲近和重视,康熙帝将汉席加入到了皇家的宴席上,自此,“满席”和“汉席”一起被列入了清廷的礼食制度。每到重大节庆时,康熙便以这两种不同的菜式招待宾臣,这便是“满汉全席”的由来。
当然,关于“满汉全席”的说法,这不过只是其中的一种。民间也流传着很多有关“满汉全席”的传说,而且更富传奇色彩。
相传,苏州城有一位名叫张东官的平民,他不仅拥有一手像耍杂技一般的切菜功夫,而且生得一条对味道十分敏感的舌头。
康熙皇帝在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之后,江山稳固,百姓也变得越来越安居乐业了。但康熙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打算进一步笼络民心,于是便有了巡幸江南、访求前朝大贤的打算,以求消除满汉芥蒂。然而,这个想法却遭到了众多朝中满族权贵的反对。
为了完成这个想法,康熙以寻访美食作为幌子来到了江南。在江南,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厨艺高超的张东官。张东官不仅向康熙皇帝展示了自己的拿手绝活,还以能言善辩的口才与康熙进行了一番讨论,很快便赢得了皇帝的欢心。为表厚爱,康熙御封他为“江南第一名厨”,并让他到御膳房去工作。
然而,不幸的是张东官虽然刀工出众,但并不懂得如何做菜。再加之不懂皇宫规矩,他在宫廷中险象环生。为了保住性命,张东官被迫逃出皇宫。但是,在逃避追杀的过程中,他却博采众家之长,凭借自己的超人天赋,将中华民族各地美食熔于一炉,做得一手好菜。
后来,张东官重新被召回了皇宫,并被任命为“千叟宴”的主厨。在这次宴席上,张东官自编了一套108道的食谱,并为其取名为“满汉全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宴席举办完后,康熙帝对张东官大加封赏。但张东官却向皇帝请命辞去了御膳房的职务,说自己在京城开了一家最大的酒楼,为天下人做菜。康熙同意了张东官的请求,并御笔钦赐“满汉楼”的招牌。“满汉全席”也因此流传到了民间,逐渐成为天下第一宴。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称:满汉全席其实并非始于皇宫,而是江南的官场菜,是扬州“大厨房”专为到扬州巡视的官员所创办的菜式。对此,清代文人李斗在记载了扬州一地的园亭奇观、风土人情的笔记集《扬州画舫录》中曾有描述:
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
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
第二份,二号五簋碗十件——鲫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碗。
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猪肚、假江瑶、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假斑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饭碗。
第四份,毛血盘二十件——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所谓满汉席也。
从这个记载上来看,此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集宫廷满席与汉席之精华于一席,的确是一桌美味佳肴。
由于每一次满汉全席的操办都要耗费国家大量积蓄,因此,只有举行大型宴会的时候,皇宫中才会做满汉全席。宫廷中的满汉全席不仅食物精美,宴席规矩也很多。以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办的千叟宴为例:那一年,正值康熙六十大寿,各地百姓有感于康熙恩泽,纷纷自发从数十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赶到京城向皇上祝寿。康熙见到这种情形,深感民众的诚心。于是,在万寿庆典的前一日特发谕旨,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宴赏众叟。
为了此次宴请能够圆满举行,早在数月之前,康熙帝就多次下达谕旨,令宫廷各衙门的官员和工匠做了诸多准备工作。不仅在御膳房内增添了炊具、食具、饮具及膳桌、坐垫,将宫廷筵宴用的凉棚,以及主副食品、酒等准备齐全。还命宫人将供老叟们出入的宫门重新油饰一新,把盛宴周围的殿宇房间布置得光彩照人,以表重视。
经过一番忙碌的准备,举办宴席的这一日终于到来了。宴席开始前,宫人们先按入宴耆老品位高低将一等桌张和次等桌张摆放齐全。乾清宫地平正中摆皇帝宴桌,殿内地平下和殿外两廊下摆王公和一、二品大臣、外国使臣的一等宴桌,丹墀甬路和丹墀摆三品至九品官员、蒙古台吉、顶戴、领催、兵民等所坐的次等宴桌。不仅宴桌有尊卑之分,就连筵宴盛器和肴馔也有明显的区别。
待宴桌摆放完毕之后,先由外膳房大臣率员分批引领参加宴会的各官、外国使臣和众叟入席,然后恭候皇帝驾临。伴随着鼓乐齐鸣,康熙乘坐轿子缓缓移至乾清宫。待皇帝在宝座上坐稳之后。丹陛大乐奏起,管宴大臣先引领乾清宫殿内外及东西两廊下的各级官员、蒙古王公等走至乾清宫正中,鸿胪寺赞礼官赞行三跪九叩礼,数千耆老群臣一同向皇帝叩拜。随后再由管宴大臣引着王公大臣步入殿内入席,与宴众叟群臣于座次再向皇帝行一叩礼之后方可落座。
众人向皇帝行礼过后,茶膳房大臣向皇帝进茶。皇帝饮毕,殿内及东西廊下王公大臣均得到康熙赐茶,饮后茶碗均赏于本人。被赏茶的王公大臣官员等接茶后均出坐,向乾清宫内皇帝座处行一叩礼,以谢赏茶之恩。
随后,茶膳房总管太监将果宴奉送到皇上面前,并在丹墀两边摆放银包角花梨木桌两张,每桌安放银折盂1件,金勺、银勺各1把,玉酒盅20件。接着,皇帝召集一品大臣和年届九十的老者行至御座之前,并亲赐卮酒,同时命皇子皇孙为殿内王公大臣进酒,并分赐食品。众叟向康熙帝再次谢宴。
之后,内务府大臣等执食盒上膳,群臣众叟方开始进食,清宫戏班则会进乾清宫献上歌舞助兴。待到歌舞完毕、千叟宴结束之后,众叟随着赞礼官高声唱祷向康熙帝再次行一跪三叩礼以表感激之情。礼毕,康熙帝伴随着中和韶乐起驾回宫。官宴大臣则按拟好的赏单将礼品赠予众叟。众叟跪领赏物后,再次叩谢天恩。至此,整场宴席方告结束。
整体看来,宴会的情景宏大、庄严,与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所看到了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历史上真实的清宫筵席并不像电影电视描述得那样奢华、铺张。据《大清会典》和《光禄寺则例》上所记载,康熙钦定最昂贵的宴席也不准超过每桌价银8两的标准。按照最高比值换算,康熙皇帝所举办的最昂贵的筵席,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4000元左右。这个费用与现在的奢华饭局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
满汉全席名称的由来
满汉同席的模式创办于康熙年间,这个几乎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于“满汉全席”这个名字的由来,却有诸多说法。
除了上述文中讲到了“满汉全席”由张东官所创一说之外,比较常见的说法还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说:“满汉全席”是始于清代的官场筵席,但在正史中记载不多,仅在一些笔记文集中略有记录,但都称之为“满汉席”或者“满汉大菜”。
最初,官场中宴请嘉宾时,都是先吃满菜席,再上汉菜席,以适应席中满汉宾客的不同饮食习惯。这样的宴席方式,就使制作满席和汉席的厨师间相互展开竞赛,以求席桌更为精美,让自己的厨艺更得大家赏识。久而久之,他们不光研究自己的菜式,还互相汲取对方之所长,使彼此间的菜式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融之势。后来,人们便在“满席”和“汉席”的菜肴中精选了一些珍品将其拼作一席,故有“满汉全席”之称。
还有一种是说:虽然满汉席自清代便一直都流传于世间,但被称作“满汉全席”则是源于一段相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和天津献艺的著名相声演员万人迷编了一段相声名为“报菜名”,相声中有一大段罗列大量菜名的精彩“贯口”颇得大家喜爱。他在相声中指出,这些菜名皆出自“满汉全席”。自此,便有了“满汉全席”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