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超越的价值
作为职场人士,你对这样的场景应该不陌生:
在新年伊始的公司年会上,CEO先是强调了市场的严峻、变革的重要性,随后,核心管理成员逐一上场,通过一幅幅图片、一系列数据,详细而缜密地分析了公司的优势,可以拓展的资源,以及如何达成目标的具体步骤。“从去年的1100万元销售额,要提升至今年的1430万元,增幅30%。”在PPT的最后一页,赫然跃出一行鲜明的数字,让全场几百人的神经嗖地一下绷紧了。于是,有人兴奋地交头接耳,有人眉头紧锁,还有人露出漠然或不屑的神色……一石激起千层浪,组织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重组或兼并,都会在人们的心中掀起不同程度的冲击。
由远大的愿景或挑战性的目标对人们当下心理状态造成的冲击,被称为“情绪张力”(Emotional Intension)。张力适度,人们会被激发出活跃的思绪、积极的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结果。张力过大,人们往往陷于各种情绪中,绝望、无奈、焦虑、愤怒……一串串负面观点也随之而来:管理层真是头脑发热,他们根本不了解现在的市场变化;凭我们这点可怜的资源要达成目标,绝对不可能;看样子又要裁员、调岗了,我还是先明哲保身吧;怎么我们部门的指标总是那么高?!为什么不调配一些大客户资源给我们?!
当这些“心理暗流”不断涌动时,公司的愿景、战略、拓展计划等,似乎已经飘在了空中,显得那样空虚。因此,当下的领导者们特别关心一些话题:
● 如何了解员工的内心,从而更有效地影响他们?
● 如何激发员工的动力,让他们更主动、更负责?
● 如何增强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加强团队凝聚力?
● 如何进一步释放员工的潜能,迸发出活力四射的创意?
● 如何清晰团队的愿景和信念,让大家更有效地达成目标?
● 如何让团队成员快速地适应变革,从“消极抱怨”变为“积极改变”?
对于这些话题,管理学的解决之策包括跨部门沟通、绩效面谈、KPI考核、执行力、人员管理、创新思维、组织发展、变革管理等。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管理学有了巨大的演变,将管理的核心要素集中于:确定目标、组织员工、沟通激励、业绩考核和培训辅导。相较于传统的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和协调,前者有了更多的系统性和“人文色彩”。
对于实践中的这些管理挑战,心理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提炼出了一些关键点,如感受、自信、信念、信任、自我认知、潜意识、动力系统、心理韧性等,提出的解决之道在于“由内而外”——从领导者的“自我改善”和“自我超越”开始,进而提升团队的心理能量,最终,人们将以更强大的心理资本,结合原有的管理技能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挑战。
正如在上面的情境中,当领导者在急于制定计划、推进行动之时,我们希望,你能花一些时间将心理能量调整到更稳定、更开放的状态,再去面对外面的风雨。自我觉察一下:
当各种变化扑面而来时,我有怎样的感受?
我对自己的各种感受(情绪)是如何应对的?是隔绝它、否认它,还是面对它、转化它?
我是如何看待这些伙伴的?我对他们充满信心,还是对他们充满了疑惑和指责?
我对他们有什么期待?是必须达成目标才有价值,还是期待他们不断改善、有所创新?
我是否想过他们对我的期待?是希望我为他们指点迷津,是希望我以身作则,还是希望我与他们休戚与共、共同创造?
当我面临一些挫折,甚至于惨痛的失败时,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是一无是处,是无法面对众人的信任,还是坦然地承认: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些挫折是我成长中的一部分。
其实,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尤其在于领导者的“自我超越”:
觉察了自己的内在心理,才能更深入地洞察和理解他人。
联结了自己的生命能量,才能呈现出“温和而坚定”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建立信任、凝聚人心。
激发了自己的激情和创意,才能不断践行“领导力”——共启愿景、挑战现状、激励人心、使众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