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六步致富宝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一、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品种

商品生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以销定产,这也就是属于企业内部的计划经济,一般生产者无论大中型企业,或者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抑或是散户生产,大致是要遵循这个原则的。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很多,大致主要有以下几项。

(1)经济因素的影响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差别,势必会对总体消费产生绝对影响,发达地区对中高档的品种或加工食品的消费偏多,消费档次偏高,是必然的,也是情理之中的,而西部地区由于受到经济收入的制约,消费中低档次的产品居多,消费高档品种档次的较少,食用菌产品总体消费数量偏少,这也是情理之中的。

(2)文化因素的影响 通过我们对三十多年的研发实践和调研分析来看,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消费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消费食用菌产品较多,个中原因,其实就是接受科学、懂得原理两项为主,与收入水平并不是直接因果关系。

(3)消费理念的影响 对于食品消费,各地人们的理念有很大差别,即便是一个小区的居民,也会因自身因素如家庭教育、环境熏陶、接受能力等多重因素制约,而持有不同的消费理念,吃饱为主、吃好才行、健康为先、大快朵颐、口福为上、讲究品位等千差万别,因此,不要指望千人一面、一哄而上的抢购现象出现。

(4)地域环境的影响 这个因素很是重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的消费一般都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比如南方人喜欢生猛海鲜,北方人热衷煎炒炖煮等,但是,在食用菌的消费问题上,南到广州深圳,北到哈尔滨,却不约而同的都喜欢涮火锅,这也算是若干年以来饮食界的一个奇观。但是,除了火锅以外,其它的食用方法依旧大不相同,比如,韩国消费者喜欢烤吃鲜菇,不加佐料,只在烤熟后蘸一点点食盐,这就是地域的不同、消费方式的不同。

(5)外来因素的影响 几十年来,国内的人口大迁移使城市人口暴长,主要的迁移就是“农民进城”。外来人口进城,自然为本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多多,但是,外来人口越多,对本地饮食文化的影响也就越大,加之外地进入本地的厨师多、餐馆多,更是在不约而同地对本地饮食餐饮发生着同化,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唯有顺应潮流,享受美食,才是正确的思维。比如川菜大举进入全国各大城市,使得本不喜麻辣的中北部以及西部地区,也都很快地接受了麻辣,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同化,不足为怪。

二、根据技术水平确定生产品种

技术水平的高低,自然会影响着生产品种的选择,因为这是生产和生产计划的关键基础之一,不要看到市场上哪个品种高价热销就盲目上马仓促投产,因为,任何一个品种尤其是新品种的生产,必然有其一定的技术含量,绝非不费力气就能搞出来的。大约十几年前,白灵菇价格奇高,曾达到了60元/千克,使得一些人心跳加速,非搞不可,即便很快降到了10元左右的价位,大约是2004年前后,某些地方还在大量发展,其实,当时的发展就是盲目的、没有根据的,技术普及力度严重不足,技术成熟度严重欠缺,技术人员更是从未接触过该品种,其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该问题,我们的建议是:根据调研结果,进行严谨分析,然后制定科学、可行的生产计划,如原料的选择、配方的设计、人员的培训以及市场的定位等,绝对禁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下马的盲人骑瞎马式的立项。

三、根据投资水平确定生产品种

投资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方式或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品种的选择,比如,做生料栽培的,虽然投资很少,但是,可供选择的品种也是很少,仅有平菇等,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资金稍多一些的,可以选择做生料和部分发酵料生产,如可选择鸡腿菇、双孢菇、草菇、姬松茸、大球盖菇等品种,在此期间,可以根据投资水平确定生产方式或模式;如果投资量较大,则选择品种的空间为最大,所有可供商品栽培的品种均可考虑(当然,还需要综合考量其它因素如技术水平、市场容纳等)。在此提请大家注意:尤其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投资数量足够,确定进行设施化生产或工厂化生产时,除了技术、管理以及市场等因素外,还必须保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这几乎是血的教训,谨记谨记。

四、根据发展计划确定生产品种

食用菌生产企业或者散户栽培,均应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来选择栽培品种,这是无疑的,其基本概念就是:生产计划确定之前,业已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论证等工作,说明在确定生产品种之前是做足了功课的,一般来说,应该无意外地执行计划。但是,现代社会中,市场也是受制于多项外部条件,比如国际方面的政治因素、国家之间的交恶、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状态等,都会对国内的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发生着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的力量还是蛮大的,有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的生产计划就应根据风雨来临之前的风向进行及时调整,并且,这种调整越早越好,所以说,我们的计划是应该执行,但是,宏观上还是要进行滚动管理,不可墨守成规、死板教条。

五、根据发展趋势确定生产品种

所谓发展趋势,具体到食用菌产业来说,主要有两大块:第一,国际食用菌食品的转向,第二,食品发展方向。前者是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后者主要是一个民族习惯问题,但是,民族习惯也在被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所裹挟或同化,绝对不可能是不变的。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迅速建立起一个层次原则,就是:第一层次,起码要跟上发展趋势,随着趋势调整生产品种;第二层次,要提高触角的灵敏度甚至有点先知先觉的意思,具体可参考本节四等相关内容,就是要根据风雨来临之前的风向进行及时调整,而不是风雨过后收拾残局;第三层次,应始终保持有一个引导市场的步伐,也就是培育市场、引导消费,使自己一直处于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这就需要生产者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创新意识,保持先进性,而不可能依靠任何外来因素。

六、根据经营计划确定生产菌株

经营计划,也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计划确定的,毋庸讳言,在企业的整个计划中,经营计划是花力气最多、执行力最强、效果最难保证的,虽然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效果尚好,但是,工作之初,却都是难免有畏难情绪的。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必须根据经营团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品种或菌株以及质量状况,所有生产,均应根据经营信息进行调整,其实,这也是围绕着市场进行生产的内容,只不过站的位置不同或者提法不同罢了。

七、根据经营计划确定生产季节

该问题与本节六的问题极其相似,只是将具体的生产菌株变成了具体的生产时间,虽然看似事情不大,但是,牵涉的问题也是不少。比如,我们要出口香菇菌棒,计划在10~20℃温度阶段于国外出菇,那么,应该使用中温偏低型菌株,该菌棒的计划出菇时间后推四个月是制棒加运输和排棒,再后推三个月是制种时间,加起来就是大半年时间,如果不能在7个月以前开始制种,或者变换成了中高温菌株,就不可能完成出菇计划,或者出菇质量很差,进口方没有完成预定的生产效益,势必会导致下一步的合作受到影响,严重时该种影响会波及国家层面,引致政府间的不愉快。

八、根据温候分析确定管理方法

所谓管理技术,多指出菇管理的具体操作,我们在很多培训班上,曾不止一次地讲过这样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在黑龙江省学会了开车,他去海南省可以以此有个饭碗;但是,如果在黑龙江省学了种蘑菇,到了海南省不一定有饭吃。看似是个笑话,实际上有一定的道理:前者虽然地区不同,如温候不同、地貌不同、交通量也有差异,但其操作技术变化不大,一般很快即可适应;而后者,仅仅一个温候条件的差异,如温差小、湿度大的特点,足以令操作者手足无措了,不要说保障产量和质量,能够出菇就谢天谢地了。这就是说,食用菌管理技术,必须具有相当高的灵活性,必须根据品种、季节、基料情况和届时的温度、温差、湿度、风向以及风力等多种环境因素进行管理,绝非机械地按照书本要求的温度、湿度等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