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速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合病与并病

一、合病

(一)太阳阳明合病

1.麻黄汤证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

【译文与词解】

太阳病与阳明病合并出现时,有呼吸喘促而胸部胀满的症状,这是由于寒邪外束于肌表的缘故,其邪在上,不可攻里,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提要与解析】本条论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证治。

合病,即两经或两经以上病证同时出现。本条为太阳与阳明合病,且治以麻黄汤,是知此属太阳伤寒与阳明同时发病。然其中证候孰轻孰重,孰主孰次,又当仔细辨析。原文特别强调“喘而胸满”和“不可下”,说明病证以太阳伤寒为主,其证当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喘而胸满,乃风寒袭表,肺气被阻,肺气上逆之故,与阳明腑实之腹满而喘不同。此证为表里同病,以表证为主,治当遵先表后里之法,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而不可早下。若为阳明腑实燥屎在肠,肺失肃降所致之腹满而喘,则当用承气汤下之。

本条曰“宜麻黄汤”,是说宜从麻黄汤解表之法,而具体运用仍需根据病情灵活变通。本证虽偏重于太阳,但毕竟也兼有阳明,故不可拘泥其方而不加斟酌。

2.葛根汤证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译文与词解】

太阳与阳明合病,出现下利,用葛根汤治疗。

【提要与解析】本条论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的证治。

太阳与阳明合病,即太阳阳明同时受邪发病,无先后之分。但从“葛根汤主之”分析,则本证当以太阳表证为主,因而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等为必具之脉症。今不言,是省文。“必自下利”,是说下利既非误治,亦非里虚,而是由于太阳之邪不得外解,内迫阳明,使大肠传导失职所致。其利多为水粪夹杂而下,而无恶臭及肛门灼热感,病机从属于表,治疗当以解除太阳表邪为主,表解则里自和。

下利——风寒袭表,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

治以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方用葛根汤。

3.葛根加半夏汤证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33)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薑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译文与词解】

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腹泻的症状,而有呕吐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提要与解析】本条论太阳阳与明合病呕吐的证治。

本条承接32条而来。上条是太阳表邪内迫于肠,传导失职而下利;本条为太阳表邪内迫于胃,胃气上逆而呕逆。呕、利表现虽殊,但太阳表邪内犯阳明的病理则相同,且病的重心在表,故用葛根汤发汗解表为先,另加半夏以降逆止呕。31条与32条均用葛根汤主之,31条为太阳病兼项背强,32条为太阳病兼阳明下利,兼证虽有所异,而主证为风寒表实之机制相同,况且葛根一味,既可解表,又能升津舒经,还可升阳止利,故可异病同治。

呕——风寒袭表,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治以发汗解表,降逆止呕,方用葛根加半夏汤。

本方即葛根汤加半夏而成,以葛根汤为主,解表发汗,疏通经输,半夏降逆止呕。

【医案】

任某,女,21岁,1965年12月21日初诊。昨日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痛,恶心、呕吐,恶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泻,脉浮数,苔白。

辨证:太阳阳明合病。

治法:发散风寒,降逆止呕。

方药:葛根加半夏汤。葛根12g,麻黄10g,桂枝10g,生姜10g,白芍10g,大枣4枚,炙甘草6g,半夏12g。

服1剂证大减,2剂证已。

[胡希恕.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二)太阳少阳合病(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原文】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黄芩湯;若嘔者,黄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172)

黄芩湯方

黄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黄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一兩半 一方三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译文与词解】

太阳与少阳合病,如果见到自下利,就用黄芩汤,不下利只是呕吐的就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提要与解析】本条论少阳之邪内迫阳明下利或呕的证治。

合病,自属两经或三经之病合而俱见之义。但本条所谓“太阳与少阳合病”,却并无太阳之证,方无太阳之药,是有合病之名,而无合病之实,疾病重心偏于少阳。以方测证,当有发热,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利而不爽,并有热臭气,腹痛,脉弦数等症。

少阳胆热内迫阳明:

[方义与临床应用]

黄芩汤为治里热下利之祖方。

后世治热痢常用效方,如芍药汤等,是由此方加减变化而来。若在黄芩汤证基础上,胃气上逆而呕者,加生姜、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医案】

王姓妇,年五十余,夏间突患泄泻,暴注下迫,一日夜二十余次,发热口渴,胸闷腹痛,溲热,舌苔黄腻,脉数。

辨证:暑湿蕴伏,肠胃中兼有宿滞。

治法:清肠化湿止利。

方用黄芩汤加连翘、薏苡仁、六一散、佩兰、枳壳,1剂热退利减,2剂痊愈。

[吕志杰.仲景方药古今运用.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三)三阳合病

【原文】

三陽合病,脉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268)

【译文与词解】

三阳证候均见,脉象浮大而直上关上,总是要睡觉,眼睛闭上就出汗。

【提要与解析】本条辨三阳合病的脉证。

三阳合病,是太阳、阳明、少阳的证候同时俱见。

浮大而直上关上,为有弦象,是少阳主脉。盖弦脉则端直以长,如张弓弦,如是三阳脉见。虽曰三阳合病,而脉亦对应,但病机重点却在于里热。

盗汗属阴虚者多,而本证汗出,则为阳盛。何以知然?以其病关少阳,少阳居表里之位,寐则阳入于里,卫阳稍减,而里热转盛,热迫液泄,故盗汗出也。由此可见,盗汗之属性,须结合全部脉证,方可定其虚实。

二、并病

(一)太阳阳明并病

【原文】

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缘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脉濇故知也。(48)

【译文与词解】

太阳与阳明并病,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就用了发汗的方法,但是汗出未透,因而病势由太阳转到阳明,继续微微出汗,不恶寒。如果太阳表证仍然存在的,不可用攻下的方法,如果用下法,就是错误,这样的情况可以用小发汗的方法。假使病人的面色不断发红,是表邪郁遏在肌表的表现,应当用发汗与外熏的方法。如果发汗不透,虽有汗,也微不足道,表邪郁遏,无从外解,应当发汗而不发汗,病人有烦躁不安的现象,不知疼痛在于何处,一时在腹中,一时在四肢,也按摸不到什么,病人气息急促,不能平卧,这是因为汗出不透的缘故,再予发汗即可以痊愈。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的呢?因为脉有涩的现象。

①二阳并病:此处指太阳病证候未罢,又出现阳明病证候。

②面色缘缘正赤:满面持续通红。

③怫郁:抑郁,郁滞不通。此处指阳气被外邪所抑郁。

④解之熏之:解之,指发汗解表;熏之,指以药熏蒸取汗。

⑤乍:一会儿,有时。

⑥但坐:但,只是;坐,责,归咎。只是归咎。

【提要与解析】本条论太阳病发汗不彻的转归及证治。

原文可分三段来理解。

从“二阳并病”至“不恶寒”为第一段,说明二阳并病的原因,及转属阳明的表现。太阳病汗不如法,以致发汗不透彻,则不仅太阳表证不解,而且阳气怫郁于表,外邪入里化热,又出现阳明里证,即为二阳并病。

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转属阳明

从“若太阳病证不罢者”至“当解之熏之”为第二段,论述太阳阳明并病的证候和治法。

自“若发汗不彻,不足言”以下为第三段,补述二阳并病的脉证及病理机转。其遥承第一段“汗出不彻”而来,申言太阳病汗出不彻,有既不转属阳明,又不成二阳并病,而病情始终逗留在太阳者。

此“痛”字,未必便是真痛,若作“痛苦”看待。

(二)太阳少阳并病

【原文】

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强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脉弦。五日讝語不止,當刺期門。(142)

【译文与词解】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项强,有时眩冒,或似结胸状,心下痞硬的,当刺大椎、肺俞、肝俞,不能用发汗的方法,假使误发其汗,会引起谵语、脉弦的变证,如果经过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穴。

①大椎:督脉经穴,在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②肺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第三、四胸椎棘突间,在中线外旁开一寸五分处。

③肝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第九、十胸椎棘突间,在中线外旁开一寸五分处。

④期门:足厥阴肝经募穴,在乳头直下第六、七肋骨之间。

【提要与解析】本条论太阳少阳并病的证治。

太阳证候末罢,继而出现少阳之证,即为太少并病。

此属两阳共同之证,实则偏重于少阳,而以经脉为患。故当采用刺法,因其势而利导之,因其实而宣泄之。大椎属督脉经,为六阳之会,刺之能发越邪气,透解热势;肺与皮毛相合,刺肺俞以宣太阳之邪;肝胆互为表里,刺肝俞以泄少阳之邪。治法选穴与证候悉相合拍。

因本病不纯在表,故不可妄汗,误汗则徒伤津液,木火愈炽,火邪乘胃,胃气不和,则发谵语。谵语而见脉弦,示人此病之关键处,还是偏重于少阳,故当刺肝之募穴期门,以泻火去实。

本条与146条柴胡桂枝汤证,皆为太阳之证未解,而又见少阳之证。但彼病以全身症状为主,故用汤药,和解兼以表散;此病在经络,则施以刺法,泻太阳少阳之邪。

【原文】

太陽少陽併病,心下鞕,頸項强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

【译文与词解】

太阳少阳并病,出现心下硬的感觉,颈项部僵硬而且头晕的,应该针刺大椎、肺俞、肝俞,不可用下法。

【提要与解析】本条论太少并病的证治及禁忌。

治当用刺法,取大椎、肺俞,以解太阳之邪;取肝俞以解少阳之邪。

心下痞硬一症,有见于误下后之痞证者,宜用泻心汤类,而不可攻下;若见于太阳少阳并病,经气不利兼胆热内郁者,宜用针刺,亦不可下;但若属少阳兼阳明里实证者,则可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通下里实。此条心下硬因非阳明里实,故仲景郑重提出“慎勿下之”,否则引邪内陷,变生他证。

本条与142条所述证候大体相同,142条谓太阳少阳并病,不可用发汗;此为太阳少阳并病,慎勿用下法。换而言之,太少并病治法,当以汗下为禁,妄用之,则变证丛生。

【原文】

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150)

【译文与词解】

太阳证未罢,又并发少阳证,反用泻下治疗,致成结胸证,胃脘部坚硬,下利不止,水浆不能入口,病人烦躁不安。

【提要与解析】本条论太少并病,误下成结胸的危候。

太阳少阳并病,法当和解而兼表散,或以针刺大椎、肺俞,以泻太阳少阳之邪,而不可贸然攻下。因此证非里实之候,医反下之,则易致太少两经邪气内陷,并与体内痰水实邪相结,形成结胸证。

至此已成结胸之危急证候,133条所谓“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是也。其邪实正衰,欲攻其邪,则伤其正,欲扶脾胃,必助其邪,攻补两难,故预后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