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工艺与鉴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核雕的历史渊源

1.核雕溯源

核雕技艺归属于雕塑类,也属于微雕的范畴,但又区别于微雕仅以微小呈其奇的特点,核雕技艺它更有其特点、艺术性及神韵。

核雕历史悠久,但起源尚待考证。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核雕在明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欧阳宗俊先生在《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明清之际,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却生机勃勃,富于创造性。橄榄核雕是其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明代人称其为‘鬼工技’。明代,橄榄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作为佩戴的装饰品,风行一时”。从历史文献和留存下来的核雕实物看,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普通同庆

昭君出塞(一)

昭君出塞(二)

明宣德时,皇帝朱瞻基本人酷爱核雕,因为核雕艺术人夏白眼能在橄榄核上刻出16个形态惟妙惟肖的人物,因此对他极为赏识。到了天启年间,核雕更为盛行,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当时的明熹宗不仅喜欢收藏核雕,甚至还亲自操刀雕刻。他所创作的“五鬼闹判”,形象生动,造型优美,历来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明清两代都有核雕作品传世。我们可以从古代仅有的两篇有关核雕的《核舟记》(附录一)和《核工记》(附录二)文献中发现橄榄核雕,桃核雕的艺术水平,及雕刻风格和艺术韵味。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然由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的,《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核雕艺术品。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核舟记》题目中的“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中通过一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橄榄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

《核舟记》把中国橄榄核雕传统技艺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生动,读起来感人至深。是目前中国唯一记载橄榄核雕的文案史料,文中王叔远的核舟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为之神牵梦绕,不断复制和再创造。

2.明代苏州核雕艺术家——王叔远

王叔远,名毅,字叔远,又字叔明,号“初平山人”,明代著名的微雕艺术家,苏州常熟人。王叔远是明代微雕名家之一,善刻核雕。王叔远号“初平山人”,源自王叔远家乡常熟县之虞山西南麓,有一处乱石如群羊的古迹,相传汉代人黄初平,年十五牧羊,途遇道士,被引到金华山石室之中,四十余年后,能吐石成羊,后升天成仙。黄初平当年放羊曾踩过这些石,故“初平石”。王叔远以黄初平的事迹和家乡“初平石”的神奇古迹作为自己的号,暗含“点核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意。

辞典中王叔远注为明代人,因为王叔远大部分生活时代在明代。据考证,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王叔远已年过半百。以此推理,到清初的王叔远已是古稀老人。明亡后,年已古稀的王叔远为表明他的“复明”的志气,易“远”更“明”,改字为王叔明。古代文献中的“王叔远”、“王叔明”、“王叔达”其实是同一人,“达”是“远”的笔误,“王叔达”即“王叔远”。《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第128页的“王毅”条载:“明,字叔远,一作叔达,号初平山人,江苏常熟人。善刻桃核。”

传说王叔远与魏学洢是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王叔远赠送给魏学洢一枚核舟,魏学洢所得的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是王叔远晚年所刻的精品。据清朝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第523页:“《东轩主人述异记》载:‘武塘魏氏藏核桃舟一枚,刻为赤壁赋。舟首尾长八分,高可二黍许,为人五、为窗八、为箬逢、为楫、为炉、为手卷、为念珠、为对联,神气若生。’背刻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达甫刻,细若蚊足,又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

香山九老

镂雕双龙戏珠

3.清代作家宋起凤的《核工记》

宋起凤,字来仪,号紫庭,河北沧州人(清),生死不祥,顺治八年副贡生,乐阳县令,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任灵丘知县,清康熙元年(1662)擢升广东罗定州知州,晚好游,足迹遍天下。

他写的关于在桃核上雕刻人物、风景的手工技艺的《核工记》,若干年后已被收集载于《虞初新志》,其《核工记》和《核舟记》成为中国核雕艺术的姐妹篇被后人颂诵而流芳百世。

4.清代的苏州橄榄核雕

清代,社会经济更加繁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苏州地区的税收已是当时全国平均的二十余倍。在此历史背景下,民间对各类手工艺术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工艺作坊和古玩市场麋集成市。鉴于当时玉石象牙等名贵原料经连年开采,到清时已十分稀有,使果壳类的原料加工手工业在苏中一带形成并在民间逐渐盛行起来,核雕的小挂件、摆件、扇坠等装饰物得益于文人雅士赏玩,呈现出琥珀般的古雅色泽,再加以圆雕、薄意、浅浮雕、深浮雕、透雕等技法的巧思雕琢,更能显示文人的情怀,从而促使橄榄核雕更为丰富完备,并从民间走入宫廷。

明清时期的核雕主要流行于江浙、广东和山东一带,而发源地及核心地区则在苏州,这主要是苏州的经济与文化昌盛,文人雅士荟集有关。

从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的用材转向橄榄核,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写实,人物脸部雕刻更重于神形酷肖,动物则重于表现动态,雕工刚劲有力,线条流畅,方圆规矩,棱角分明,人与物之间的连接较密,浮雕地子磨得较平。专供文人雅士或官宦富家赏玩。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八宝观音手串

清康熙年间,苏州有位姓金的老者,善雕核舟,有“刻棘镂尘之巧”。核舟下配有雕刻精湛的象牙、红木底座,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别具雅味。清道光年间,苏州核雕艺人沈君玉,在一枚橄榄核上雕一位驼背老人,头戴棕帽,颔下蓄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拿折扇,扇上刻有四句诗,无论是扇上的诗文,还是衣服上的折纹,全都清晰可辨,分毫不差,足见其雕刻技艺的高超。

龙凤呈祥手串

清乾隆年间,核雕艺人陈祖章、杜士元,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舟长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苏东坡外,有客人、客妇、艄公、书童等八人,人物形象刻画精致,神态超逸。舟底刻有《赤壁赋》全文,其刀笔工夫令人惊叹为观止。现在,陈祖章的核舟尚有一件传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杜士元系苏州吴县人,是擅长雕刻橄榄核舟的奇人,有“穷极工巧之能事”。《履园丛话》记载杜士元所雕核舟,每枚值银50两,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趋之若鹜。后被乾隆皇帝征召至启祥宫,让他专为皇宫服务。据说他被禁于皇宫之中,终日闷闷不乐,后来佯装疯癫,才被放归故里。

江苏常熟市博物馆藏有迄今仅见的杜士元创制的《渔乐图》橄榄核舟。核舟呈深枣红色,雕刻者根据橄榄核天然外廓弧线雕刻出船底与船篷。核舟上,舱、篷、舟楫齐全,篷上有镂空的鱼篓,船中数人大如米粒,有的晒网,有的烹茶,有的闲坐观天,将船上渔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核舟底部有“乾隆乙丑造,仙传杜士元”的行书雕款。核舟由水浪状象牙底座作承托,座底还有行书雕款:“皮肉生来有益长,其中将他造船行。网船家家多子孙,渔翁得乐尝端阳。”

桃源三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