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用药特点

药物治疗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有某些毒副作用。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肝肾功能尚未成熟,对药物的解毒、排泄功能较差,用药不当很容易发生中毒,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儿童用药要注意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及精确的剂量,做到合理安全。

1.用药特点

①儿童血-脑脊液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到达神经中枢,如婴幼儿对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特别敏感,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一般不宜使用。

②儿童肝肾功能不成熟,解毒功能差,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应注意用量。

③胎儿、乳儿可因母亲用药而受影响。

④先天有遗传病史的患儿要考虑到对某些药物的先天性异常反应,家族中有药物过敏史者,要慎用相应的药物。

⑤儿童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2.药物选择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儿年龄、病情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特别提示使用下列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1)抗生素 儿童感染性疾病较多见,抗生素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针对不同细菌、不同感染部位,选择敏感抗生素。某些抗生素对儿童的毒副作用更突出,如早产儿使用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链霉素可损害第Ⅷ对脑神经导致耳聋等。抗生素应用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引起真菌和耐药性细菌感染。因此,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退热药 发热是儿科感染性疾病常见症状,体温高于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多饮水等措施之后仍高热不退者,可使用化学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该类药物用后易多汗,应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虚脱,也不宜过早、过多应用。

(3)镇静止惊药 惊厥是儿科最常见急症,控制惊厥给予镇静药。新生儿脑发育不完善,对吗啡、地西泮较敏感,易抑制呼吸中枢,一般禁用吗啡,慎用地西泮,首选苯巴比妥钠。幼儿可首选水合氯醛、地西泮等。

(4)止咳平喘药 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哮喘患儿首选局部吸入β2受体激动药。茶碱类易引起新生儿、小婴儿烦躁不安,应慎用。

(5)泻药和止泻药 有便秘时,不使用泻药,多以饮食调整或使用开塞露。患儿腹泻常由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方法以病因治疗、防治脱水为主,同时加用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活菌制剂,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一般不用止泻药,以免因肠蠕动减少,增加肠道内毒素吸收,使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6)糖皮质激素 由于其具有抗感染、抗毒、抗过敏、抑制免疫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但长期使用,可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生长,降低机体免疫力诱发感染。应严格掌握其使用指征,在诊断未明确时避免滥用,以免掩盖病情。剂量和疗程要适当,长期应用者应逐渐减量停药,防止突然停药而出现反跳现象。此外,水痘患儿用激素可使病情加重,应禁止使用。

★考点提示:药物选择注意事项

3.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1)按体重计算 按体重计算药物剂量是最基本方法。计算公式:每天(次)剂量=体重(kg)×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患儿体重应用实际测得体重。按体重计算如已超过成人剂量,则以成人量为上限。

(2)按年龄计算 小儿剂量=年龄(岁数)×每岁需要量。也可以按说明书,分年龄段给药。常用按年龄计算的药物,如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片、止咳糖浆、中成药物等。

(3)按成人剂量折算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50×小儿体重。

若为注射药物,护士还需准确将药量换算为抽取注射用液量。如某患儿需肌内注射地西泮2mg,针剂规格为10mg/2ml,该患儿注射该药量应为:2mg/10mg×2ml=0.4ml。

知识拓展

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量:剂量=每天(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体表面积(m2)。患儿体表面积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体重<30kg患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体重≥30kg患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4.给药方法

根据患儿的年龄、疾病种类、病情轻重,选择给药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次数。

(1)口服法 口服法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给药方法。口服给药经济方便,且可减少注射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因此能口服时尽量口服给药,对较大患儿应鼓励其自己吃药。对婴幼儿选用水剂、冲剂、滴剂,或将药片压碎溶化后喂服(有些肠溶片及缓释制剂不可用此法)。药物不可与食物放在一起喂,以免引起拒食。对年龄较大患儿,护士或家长应监督其服药,不应将药物发给患儿自行掌握,以免误服或隐瞒不服等情况。

(2)注射法 注射给药起作用比口服快,重症、急症或有呕吐者多用此法。其特点是对精神刺激较大,易造成患儿恐惧,宜在注射前作适当解释,注射中给予鼓励。肌内注射次数过多易造成臀肌损害,使下肢活动受影响;静脉注射多用于抢救,在推注时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勿使药液外渗;静脉滴注不仅用于给药,还可补充水分及营养,供给热量等,在临床应用广泛,需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调控滴速,避免进入液体过多。

(3)灌肠法 用此法药物吸收不稳定,小婴儿又难以保留药液,故一般较少使用。

(4)吸入法 对于支气管哮喘、喉炎、肺炎等,此法可以使药物直接到达呼吸道,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

(5)外用给药 如滴眼、滴鼻、滴耳、敷伤口、涂擦于皮肤等,利用药物的局部治疗作用。注意避免患儿用手抹入眼中或吃入口内。

(6)其他 舌下含服、含漱方法只用于能合作的较大患儿。对昏迷患儿必须用口服药物时,可用鼻饲法注入。

★考点提示:给药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