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坦克
20世纪60年代开始,坦克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了明显进步,尤其是坦克的装甲防护和火力水平的提高,令中型坦克拥有了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以往重型坦克机动性差的弱点,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用途坦克,即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坦克分类方法,从此坦克的分类开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具有其他用途的特种坦克。部分国家如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主战坦克这一称呼,仍称为中型坦克。主战坦克可以理解为具有现代坦克技术特征、在战斗中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战斗坦克。
主战坦克是现代装甲部队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同时是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也是在核战争条件下生存能力最强的武器。主战坦克集以往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任务于一身,是坦克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主战坦克
早期各国的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一般为40~70吨,大体上等同于重型坦克的重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主战坦克的重量有快速飙涨的趋势。这是因为面对威力不断增强的各种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虽然先进装甲有助于在不增加车重的前提下加强防护力,但实际仍然是需要有较厚的钢装甲或铝装甲作为内层,而且需要较大的车体保持内部舱室良好的分隔,减小车员因燃油或弹药起火爆炸造成丧生的概率。
新型坦克火炮口径目前多为120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许多国家设计新一代主战坦克的首选,以增强对装甲的破坏力,如苏联的T-72、德国的豹2、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等。较大口径的炮弹需要较大的车型来储存,也是现代坦克车型变大的原因之一。
苏联T-72主战坦克,全重46吨,坦克炮为一门125毫米2A46滑膛炮。
德国豹2主战坦克,全重62.3吨,坦克炮为一门120毫米Rh-120滑膛炮。
美国M1主战坦克,全重63吨,坦克炮为一门120毫米Rh-120滑膛炮。
为了不致大大增加车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部分最新坦克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在保持火力和防护力的前提下,使整车不致过大过重,个别型号的主炮更可以发射导弹,以求一击摧毁敌方坦克。如日本的10式坦克、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俄罗斯的T-80和T-90等。俄罗斯最新的T-14坦克,索性采用无人炮塔的设计和布局,明显地减小车型大小和重量,被视为第四代主战坦克。
俄罗斯T-14坦克,是俄罗斯陆军最新装备的坦克,被视为第四代主战坦克的代表作。
在此之前,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问世的主战坦克是第一、二代主战坦克。
第一代主战坦克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中重型坦克的直接改良型,和前辈的分别是普遍改用动力更强的发动机和倾斜装甲,如苏联的T-54/55、美国的M48巴顿、英国的百夫长坦克等。
第二代又多是第一代的直接改良型,增加了现代化的火控系统和悬挂系统,并使用专用的坦克炮,而且引入了核生化武器防御系统和夜视仪,如美国的M60巴顿、英国的酋长式、苏联的T-72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主战坦克被认为是第三代,如美国的M1、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俄国的T-90、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战坦克等。
第三代主战坦几乎抛弃了以往主战坦克的设计,只有部分车型使用和第二代主战坦克相似的旧型号部件。第三代主战坦克相比前两代,更重要的不是火力、装甲、机动性能的提升,而是回归了坦克最原始的功能——保护乘员不受伤害。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判别标准之一便是安装了有间隙或复合装甲以及全自动的灭火系统、集体式的核生化武器防护等防护措施。
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为了提高正面防护力,将发动机前置,相当于增加正面防护厚度。
坦克小知识
坦克内如何自动灭火?
坦克被击中后,会造成起火和爆炸。早期坦克的灭火器材是手提式灭火器,后来出现了自动灭火装置。自动灭火装置由红外探测器、逻辑控制机构和灭火瓶组成,红外探测器探测到高温后会立即通过逻辑控制机构启动灭火瓶,整个过程只要数秒,避免因爆炸对乘员造成永久性损伤和身体裸露部位的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