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
一 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我们知道,研究不同的社会现象就构成不同的社会科学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现象的社会科学。由于人类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现象极其复杂,因此在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现象的经济学中,又要以各自研究解决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现象中某一个特殊的矛盾、或某一特殊的运动形态等为依据,分成不同的学科门类。而整个经济学的学科门类又分为理论经济科学和应用经济科学两大类。前者以综合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现象中的基本矛盾为对象。如由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以政治经济学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这个矛盾统一体中,联系社会生产力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科学;生产力经济学则是在这个统一体中联系社会生产关系、研究社会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而后者则是对经济现象分部门或分侧面地进行研究,如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财贸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
那么,生态经济学要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现象中的哪个方面的特殊矛盾呢?如果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看问题,生态经济学是研究使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的经济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在这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一个统一的经济系统同大自然中的生态系统发生关系。这个经济系统就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要素组成的系统。这样,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又组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更复杂的对立统一体,我们把它叫作生态经济系统或经济生态系统。所以,生态经济学就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这就是说,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像一般生态学那样只是研究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也不是像一般的经济学那样是专门研究经济系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而是要使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系统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当然,由于生态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研究生态经济系统或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时,就不能不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要以研究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为主,以研究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反作用为次,而不能过多过细地去探讨由于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反作用而带来的各种细节问题。后者应是经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关于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及复合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或经济生态系统的具体特点,将在本书第四章中详细论述。
二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理论经济学
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经济学这门科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态经济学在学科分类上属于理论经济学科,而不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这是因为,就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来说,是综合研究使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的经济系统和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而我们所说的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以至于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等,都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随着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和对社会物质生产认识的深化而抽象出来的理论范畴。这些概念和范畴虽然都是高度抽象化了的,但是它们又都具有各自的具体的内涵。由于生态经济学是从整体上而不是从某一个侧面来考察使社会物质生产运动能得以进行的经济系统和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规律的,所以说它必然属于抽象化程度较高的理论经济学科,而不属于应用经济学科。由于它研究的对象既是政治经济学所不能解决的,又是生产力经济学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它应属于有别于、并列于政治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的一门理论经济学科。
(二)生态经济学是人类进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提出来的需要系统研究的理论经济学科。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种“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过不同的阶段。在古代,人类利用的主要是生活资料方面的自然资源,如土壤的肥力、生长鱼类的水面等;现代大工业出现后,对人类有决定意义的、成为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有矿物能源、金属元素、森林、河流等。一般来讲,当人类赖以进行物质生产的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充足的时候,人们往往认为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用不着在考虑经济过程时考虑自然界的影响;同样,在经济系统排放到生态系统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不严重时,人们也往往忽略污染环境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对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有一种模糊认识,似乎它是可以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中,即经济系统的圈子里运转的,是和生态系统无关的。但随着现代世界人口的大大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渔业、林业、农田、草原和能源的生产都处于高压之下,许多自然资源的供应量难于满足经济系统不断增长的需要;而且随着经济系统排放到生态系统的污染物的大量增多,使很多生态系统环境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时把经济系统当成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以解决过去的经济学科所不能解决或不能完全解决的经济、人口、粮食、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些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就使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也为生态经济学的应运而生创造了条件。
(三)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理论经济学。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走向综合统一的科学体系的趋势。由于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规律的学科,所以它不是一般的理论经济学科,而是吸收了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现代生态学的很多理论并使其成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一门理论经济学科。这就使得生态经济学成了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理论经济学。国外一些学者称生态经济学为“广义的经济学”,是有一定道理的。生态经济学是近一二十年国内外才兴起的新兴学科,它是在一般经济学和一般生态学都有较坚实的基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从生态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看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走向统一的科学体系的趋势。由于生态学本身又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因此,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吸取了多种自然科学的知识营养的理论经济学科。
三 生态经济学对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研究既应用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各种部门经济科学,又广泛应用哲学、法学、美学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既应用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学科,又广泛应用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甚至天文学等各种自然科学和各种技术科学。这就决定了生态经济学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它研究的问题都是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如人口、能源、资源、经济、环境等根本性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只有在生态经济学的指导下,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如果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则不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灾难。生态经济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对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它是发展经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理论根据;(2)它是确定重大经济建设方针(如农业发展战略、能源发展战略、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战略、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等)的科学依据;(3)它是国土合理整治(如对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对像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域的综合治理等)的科学依据;(4)它是编制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5)它是进行国民经济管理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指导思想。有的同志说,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供决策用的科学,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既然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理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就需要进一步探索生态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科学中的地位问题。只有搞清生态经济学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各类部门经济学及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对上述的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征等问题,有更清楚的理解。下面分别论述生态经济学同上述诸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 生态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要认识生态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必须首先认识生态经济学和属于理论经济学科的其他学科,如政治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等的区别和联系问题。
弄清楚这些问题,对全面理解生态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特别是明确生态经济学同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是很有意义的。而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具体地分析以下三个问题:
(一)必须承认,生态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是密切联系、相互交叉的。这是因为,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是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的。如不同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不同的生产结构和不同的生产力区域结构会对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产生巨大影响。而生产力系统又是构成经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生态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如何互相制约、协调发展的规律时,是必须认真研究生产力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而且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又必须吸取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现在经济学界对生产力的内部构成问题有多种观点,概括起来是:(1)“两因素论”,即认为生产力只包括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要素; (2)“三要素论”,即认为生产力要素除包括上述两要素外,还应包括劳动对象; (3)“多因素论”,即认为生产力除了包括上述三要素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文化教育、生产布局等因素;现在还出现与上述“因素论”类不同的第四种观点,即“生产力系统论”观点,它把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第二类是附着性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等;第三类是运行性因素,包括经营管理、生产布局、结构设计等。从以上生产力经济学界对生产力的几种观点可以看出,除第一种观点外,多数研究者都把劳动对象放在研究生产力经济学的考虑范围之内,并已经对其他因素和劳动对象这一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不少探讨,在这个部分,某一些研究和生态经济学是交叉的,当然还有不同点(下面将论及)。生态经济学在这方面应吸收其部分研究成果。这是生态经济学同生产力经济学相联系的一面。
(二)与生态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相联系、相交叉的这一面同时存在的,还有二者之间研究对象不同的一面,正是这种研究对象不同的方面使生态经济学又和生产力经济学区别开来,成为两门不同的理论经济学科。这种区别其一表现在:尽管多数生产力经济学者在研究生产力发展规律时是要联系劳动对象的状况的,但作为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对基本矛盾的却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社会范畴。所以生产力经济学是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这个矛盾统一体中联系社会生产关系、也联系上层建筑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来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科。因此,它不能以全面地论述生产力系统同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另外,劳动对象和生态系统之间虽然有某些联系,但毕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马克思曾指出:“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应给人类,它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相反,已经被以前的劳动可以说滤过的劳动对象,我们称为原料。”“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劳动对象只有在它已经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从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对象是包括“原料”和“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这两大类的。那些“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如海洋中的鱼、原始森林等,是属于组成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地下的矿藏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环境系统的一部分。所以这一部分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是通常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劳动对象的另一部分——“原料”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就比较复杂。虽然这些原料归根到底是取之于地球上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生态圈(也可称为广义理解的生物圈)的,但地球上生态圈中所有构成要素中被劳动变为原料这类劳动对象的,毕竟只是一部分。而且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特定空间要求的概念,它是指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组成的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而随着内、外贸的发展,原料就不受这种特定空间的束缚。有的国家自然资源很丰富,并不等于劳动对象就多;相反地,像日本这样的国家,虽然组成这个岛国上的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但由于进口原料多,其劳动对象反而比许多资源丰富的第三世界国家多得多。况且这些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被劳动滤过变成原料后,这些原料实质上已变成了社会物质,它和构成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综合体的各种自然物质已有区别。所以,生产力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对象虽然和生态系统有联系,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在研究中不能任意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而且生产力经济学在对劳动对象进行研究时只是涉及生态系统的部分自然资源的状况,而不能从整体上去研究生产力系统同生态系统之间十分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生产力经济学只能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营养,而不能代替生态经济学的研究。
(三)生态经济学不能为生产力经济学所代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只是我们所说的经济系统的一个部分,而构成经济系统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生产关系。而生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中,除了研究前述的生产力系统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外,还要系统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关于这一点,有些同志可能会说,过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上只看到社会生产力同社会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怎么现在又提出社会生产关系同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呢?在这里,我们想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来回答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尽管没有为我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生态学这个概念刚刚出现,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但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生态经济学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在很多论著中论及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时讲的。这就为我们今天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经济学(而不是重复西方的生态经济学,我们要有批判地吸收西方生态经济学的科学营养)提供了理论根据。这里只略举如下几段,以说明在马克思主义中,是承认人类社会结成的生产关系和大自然的生态系统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1)关于不同生产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影响和作用方面,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利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合理的物质变换问题,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对“人与自然”(即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的物质变换影响极大,这是需要生态经济学系统研究的。(2)关于大自然生态系统也影响人的社会结合所形成的生产关系这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有很多论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在这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结合形成一定生产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然界(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的强制。这怎么能说自然界(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关系没有作用和影响呢?马克思在谈到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的土地所有制时曾指出:“以畜牧民族为例(纯粹的渔猎民族还处于真正发展的起点之外)。在他们中间出现一定形式的,即偶然的耕作。土地所有制由此决定了。它是公有的,这种形式依这些民族保持传统的多少而或多或少地遗留下来,斯拉夫人中的公社所有制就是例子。”直到今天,国内外的很多属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地区,土地所有制还保持着公有的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所以出现在温带而不出现在热带的原因时还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本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以上这些论述说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们的社会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是要受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的。当然,决定社会生产关系基本形式变化的是社会生产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必须承认,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也是有影响的,有时甚至还会有相当大的影响。承认这一点,并不是重犯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过的“地理决定论”的错误,而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承认这一点,对我们目前完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农业联产责任制,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所以,关于经济系统中的生产关系同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问题,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点,难道是生产力经济学所能够代替的吗?显然不能。而要研究透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大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所以,生态经济学又是一门和政治经济学紧密联系的学科。当然它和政治经济学又有明显的区别,因为政治经济学是在经济系统内联系社会生产力主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的;而生态经济学则是着眼于经济系统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研究生产关系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它又是政治经济学所不能代替的。
综上所述,生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既是生产力经济学所不能包括的,又是政治经济学所不能代替的;但它的研究又必须吸取政治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的很多理论营养。这就是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二 生态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联系
既然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理论经济学科,因而它必须要对应用性质的部门经济学各学科有指导意义。那么,它和部门经济学各学科的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它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同部门经济学各学科发生联系的呢?这是在认识生态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时所必须进一步回答的。
过去,经济理论界有些同志把部门经济学理解为政治经济学在某一生产领域的运用。这个定义是不科学、不全面的。严格地说,部门经济学应该是把理论经济学诸学科综合运用到某一生产领域而形成的科学。也就是说,在部门经济学某一学科中,如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不仅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这一部门经济研究中,而且其他理论经济学科,如生产力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也要运用到这一部门经济研究中。部门经济学各学科正是这些理论经济学科综合运用到某一部门经济研究中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科。当然,由于政治经济学在所有理论经济学科中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所以必须首先注意政治经济学原理在这些部门经济研究中的全面作用,不注意这一点是错误的。但反过来,只用政治经济学而不用其他理论经济学科原理去研究这些部门的经济活动,很多部门的经济活动就找不到理论依据,如农业经济学中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经济学中的工业生产力合理布局等理论问题,就不是政治经济学所能够解释的。所以对部门经济学应该作全面的理解。
有了对部门经济学的上述认识,就不难看出生态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各学科的内在联系。概括起来,这二者的关系可以表达为:生态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科之一,是部门经济学各学科的理论依据之一,而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应用到各部门经济活动的研究过程中,又会形成自己的结合各部门实际的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又构成了部门经济学各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生态经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就像纽带一样,把生态经济学同部门经济学联系了起来。搞清楚生态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情况,就能把这种内在联系揭示出来。
那么,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应用到各部门经济活动的研究过程中要形成哪些分支学科呢?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而不同的经济系统和不同的生态系统又会复合成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系统。这些不同种类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为了满足人类发展的不同需要、通过人类劳动逐步建立起来的,按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同,它又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农业类生态经济系统,它包括农业(指农田种植业)、草原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又分淡水和海洋两种渔业)等类生态经济系统;二是城市工矿类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工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旅游区生态经济系统等。所以,我们在把生态经济学原理具体应用到这些具体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时,就能产生农业生态经济学、畜牧业生态经济学、林业生态经济学、渔业(又分淡水和海洋渔业两类)生态经济学、城市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经济学、旅游生态经济学等。这些应用生态经济学科就成了各类部门经济学即农业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农业生态经济学既是生态经济学的一门基本分支学科,又是农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建立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结构问题的,把这一基本理论运用到农业生态经济学,就形成了如何建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结构的理论,这种结构是合理的农业经济系统结构(即农业经济结构)和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统一。而用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可简称为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的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就能使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协调,也就是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内物质、能量、信息等各要素间合理转换的角度来指导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这就能避免过去往往只从经济价值角度出发来考察农林牧副渔的产业结构合理性问题所带来的种种弊病(如只重视提高森林采伐量,不重视提高森林覆盖率;只重视畜产品产量,不重视草原建设;只重视粮食产量,不重视保持水土等),以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农业生产决策的科学性。所以,农业生态经济学关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的理论,本身也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关系
要全面认识生态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构成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还必须弄清楚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关系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自然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的学科。但也不妨把它叫作‘环境经济学’,只是‘环境’一词在这里的含义不仅包括着公害和条件等内容,而且意味着与人的生命有关的整个自然界(包括资源)。我们也可以把这一学问称作‘广义的经济学’,因为它不像过去的经济学那样把范围只限于和市场、价格等有关的问题,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中来看待经济。”有的则认为,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还是有区别的,它们是“新兴的姊妹学科”。到底怎么来看待这二者的关系才比较科学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可作如下两种解答:其一,如果仍沿用对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狭义理解,并以这种理解来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的话,那么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还是有区别的,其研究对象也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这是因为,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概念是在生物学的发展中由生物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全球工业化带来的“公害”问题还不严重,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系统的主要元素和物质的自然循环过程还较为正常,所以当时研究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家们没能也没有必要对一些物质和元素在环境系统各环节中流动和转移的特点进行过细研究,实际上是把生态学理解为联系环境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研究生命系统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并把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形成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学科。应当说,对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这种理解,在当时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造成的。本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带来的“公害”问题的日趋严重,污染物和人工合成物质大量进入环境系统,使得人和生物圈的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等组成)中的物质和主要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被打乱或部分打乱,由于污染物中的微量毒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逐步被富集,从而使很多生态系统退化、瓦解。于是在近一二十年来,在生态学家、生物学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各门学科知识,继续联系环境系统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运动规律展开深入、定量、细致的研究,形成生态学一系列新学科的同时,很多化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等也纷纷加入了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的队伍,形成了污染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新分支,使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越来越细地在环境系统中展开。这种研究是联系对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的作用和影响而主要研究环境系统的运动规律的。这就出现了环境科学。所以,如果仍沿着过去对生态系统研究历史已形成的这两种不同侧重方向走下去,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的话,则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还是有研究侧重点不同的区别的。其二,如果以对现代生态学的理解来看问题,则正如前引的日本东洋大学神里公教授所说的,生态经济学就和环境经济学统一起来了,可以把它们称为广义的生态经济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在《生态科学的新时代》一文中指出传统的教科书沿用的生态学定义“已经不能反映当今生态学的丰富内容”后写道:“比较确切的现代生态学定义的解释应该是‘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这种建立在生态学最新理论基础之上的解释,自然对生态科学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并指出:“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是生态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现代生态学是一门有众多分支学科的自然科学。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征及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规律;全面揭示了经济系统进入环境系统的污染物质超过一定限量后,使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失调的特征及要使被污染了的生态系统恢复、再建和保持一定的环境质量所应遵循的生态学原则。因此,生态系统理论即现代生态学已越来越被公认为是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以现代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广义理解的生态经济学,由于能全面地从经济学角度来揭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因此,必然也能为环境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在国内外,环境经济的研究逐渐转向生态经济的研究,这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建立在现代生态学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学就包括了环境经济学这门学科,二者在现代生态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本书就是以广义理解的生态经济学来建立理论体系的。
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要以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理论体系
一 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理论范畴
既然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如何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规律的学科,那么,以什么范畴为中心来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才比较科学,并在逻辑体系上比较严密呢?一般认为,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或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是生态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理论范畴。
如前所述,生态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和一般生态学都有紧密的联系和一定的区别。一般经济学是着重研究组成经济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学科;一般生态学是研究组成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学科。而生态经济学则是研究使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的经济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学科。诸如生产力系统同生态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同生态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等,都属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所以,同一般经济学相比,生态经济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而是由经济科学和生态科学等学科相互结合形成的边缘科学,它着重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而同一般生态学相比,生态经济学又有明显的经济学特征,也就是说,它不是以研究自然界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关系为其使命,也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而是着眼于合理地发展社会经济,研究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规律的。因此,生态经济学不能为使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就提倡所谓“零增长率”,更不能借口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反对发展经济。恰恰相反,它是要研究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合理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并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相结合综合运用于经济建设之中,使社会经济能得到合理的较高速度的发展,同时又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以保持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并使社会经济高速度发展有后劲。一句话,就是既要提高经济效益,又要同步提高生态效益,达到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就是生态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理论范畴。
二 以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依据
(一)以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能较好地体现在研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规律时的“经济学角度”。这是因为,同是研究经济与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不是只产生一门生态经济学,而是同时产生三门科学,即生态经济学、经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后两门学科又能统一到广义理解的经济生态学的范畴。所以,同是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或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就形成生态经济学,从现代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就形成广义理解的经济生态学。
那么,怎么才能在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时较好地体现上述的“经济学角度”呢?以生态经济效益这个基本理论范畴为中心展开研究,就能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这是因为:其一,要研究经济过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必须研究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而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由于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所以人类劳动是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引起物质变换和能量流动的根本原因,人类投入劳动的过程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两个方面的变化,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其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要研究经济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二者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就必然要研究耗费劳动所产生的价值问题,即研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价值论基础问题。这本身也是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理论范畴之一。其三,要研究经济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必要性,即研究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必要性问题,就必须从分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入手,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就是要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社会需要的目的,研究如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问题。这种研究,也属于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其四,要实现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必须研究如何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合理地分配社会总劳动时间于经济建设领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领域,这也是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以研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来研究经济系统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形成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生态经济系统运动规律时的“经济学角度”。
(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来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能较好地反映关于建立由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合理的生态结构结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结构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这是因为,任何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对立的统一,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反作用于结构。生态经济系统或经济生态系统也不例外。它的结构就是经济系统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的结合,可简称为生态经济结构。这样生态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最终还是体现在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好坏上。一般来说,凡是生态经济结构合理的系统,其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也较好;而那些生态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系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产生好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反过来说,凡是长时间生态经济效益都好的生态经济系统,一般来说其生态经济结构也必定是合理的,反之亦然。所以,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能较好地反映对系统的生态经济结构状况的研究。当然,在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展开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要时时刻刻注意结构和效益的上述关系,把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理论研究同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结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取得每个领域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都放在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结构是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的基本条件,而合理的经济结构既能适应良好的生态结构,又能以经济再生产的合理发展来促使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只有使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合理的生态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促进经济系统内和生态系统内各自的物质变换和能量流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又能促使经济系统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流动更加合理高效,从而能同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即产生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所以,在以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展开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始终必须重视合理的生态经济结构的研究和建设问题。
(三)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平衡与生态平衡之间协调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问题的。能否同时达到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这是人们建立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否合理地转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重要标志。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来展开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不会同上述论点相矛盾,恰恰相反,它会较好地同研究经济平衡与生态平衡的协调问题统一起来,共同包含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这是因为,经济平衡是同经济系统中经济再生产的各环节的协调发展相联系的,生态平衡是与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协调相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和自然资源的再生产相联系的。只有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趋于平衡和合理,才能保证各种自然资源的生生不息,以保证经济系统的经济再生产各环节的协调发展。所以,要做到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的统一,就要使系统的经济平衡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正如许涤新同志所指出的:“生态平衡在实质上具有要求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保持平衡的意义。如果生态平衡被破坏了,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就不能保持。”而实现了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的统一,就能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即导致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提高生态效益本身就是同维持生态平衡相一致的;而经济平衡的实现,不但能使经济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协调发展,而且能使生产领域的农轻重之间,生产建设和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结构建设之间,经济发展与教育科研之间及物资供求、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外贸进出口等方面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发展。这就必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研究生态经济系统中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的统一同研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在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来建立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必然要研究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的统一问题。
(四)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能较好地反映关于生产力系统与生态系统及社会生产关系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规律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经济系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要素相互结合组成的系统。所以,生态经济学在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经济系统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规律时,必须要分别研究生产力系统同生态系统及生产关系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来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能较好地体现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这是因为,要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必须首先要协调生产力系统同生态系统的关系,诸如使生产力系统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区域结构等与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特点相适应、相协调。如果生产力系统的这些方面的哪一点同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特点不相协调,就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会使生态经济效益降低。同样,要实现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也必须要求社会生产关系同生态系统之间要有协调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涉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各种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治理、江河湖海的管理和利用等问题时,尤其存在着生产关系要和生态系统特点之间相互协调、适应的问题。如果二者协调得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能同步提高。我们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人民同时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主人,这就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注意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在调节生产关系和改革管理体制时注意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就一定能够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五)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来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体系上是较严密的。我们知道,一个理论体系在逻辑结构上是否严密,是这个理论体系是否能成为科学体系的重要方面。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不仅以剩余价值理论等一系列的科学发现而使其成为伟大的科学著作,而且还以它十分严密的逻辑结构使这部科学巨著更具有吸引力。生态经济学要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也必须建立自己严密的逻辑结构。以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来建立其理论体系就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其一,要论述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问题,就要从分析劳动入手,先分别探讨劳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概念,进而探索二者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有了对这些概念的正确理解,我们就可进一步讨论投入一定量的劳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内在联系的特点,即研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其二,为了进一步明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概念的内涵,并为进一步研究使二者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途径问题作理论准备,就需要分别对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以及二者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或经济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以及自然生态平衡和人工生态平衡的特点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粗略研究虽然纯属生态学问题,但对研究生态经济学却很有好处。因为这种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人类对生态系统不发生任何作用时,自然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如何在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制约下实现自然生态平衡的。这对我们对比研究由自然生态系统变为生态经济系统后,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变化特点及如何实现经济平衡和人工生态平衡的统一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其三,认识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生态经济效益、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及自然生态平衡同人工生态平衡的概念的内涵之后,还需要进一步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指导,探索诸如经济效益只有同生态效益相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等理论问题。其四,由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和统一问题大量地表现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领域中,所以要研究提高社会再生产的生态经济效益问题,首先要在生产领域全面展开。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研究在生产领域中要实现这两个效益的统一的价值论基础问题和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合理分配问题,然后要分别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些分头研究中,就要把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结构的理论问题纳入到研究过程中。其五,在对生产领域中提高生态经济效益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就可进一步分别探索在社会再生产的其他三个环节,即流通、分配、消费这三个领域和经济管理中如何同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问题。在这里,必须把对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的统一的研究纳入到研究过程中去。由于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它们对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也需要研究。其六,有了前面对生产力系统各领域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的研究后,就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使生产关系和生态系统互相协调,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问题,这就必然要探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土地管理、国土整治和管理中的生态经济规律问题。所以,沿着这个逻辑体系研究下去,就能做到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地把生态经济学各个重要范畴都加以研究,从而形成生态经济学的一个较严密的逻辑体系。
以上六点说明,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来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能较科学地反映生态经济学各个重大理论范畴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一个逻辑较严密的理论体系。本书将按照上述的逻辑顺序,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效益为基本理论范畴,来展开对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讨和研究。
第四节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所以它和政治经济学等传统的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毫无疑问,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在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具体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规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非平衡系统理论等。
一 把抽象法同系统方法相结合
生态经济学要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把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的抽象法(或称抽象思维法)同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系统方法结合起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书中曾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作过论述。他指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这就是所谓的抽象法,或者叫作抽象思维法。这种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起过巨大作用,同样,它也必将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现在使用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农业类生态经济系统、城市工矿类生态经济系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生态经济效益、经济平衡、生态平衡、生态经济规律等概念,无一不是在研究大量的客观事实时,“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的产物。生态经济学要建立自己的科学的概念体系,是不能不借助于抽象法的。当然,除了抽象法以外,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一些新方法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也很有用处。系统方法就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理论,为研究各类生态经济系统提出基本的原则,引导人们有效地去研究生态经济学的各种课题。例如系统方法要求把任何事物作为某个系统的一个要素来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科学方法主要研究因果联系,此外还有诸如系统联系、结构联系、功能联系、起源联系等,这后一类联系,系统方法都要进行研究。所以运用系统方法来研究各类生态经济系统,对讨论清楚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的因果联系、系统联系、结构联系、功能联系、起源联系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把抽象法和系统方法等结合运用,对研究生态经济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把整体性和最佳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一)要把整体性和最佳化等原则结合运用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之中。由于各类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十分复杂,要包括有关人口、资源、经济、能源、粮食、环境等各种问题在内。这就决定了在研究各类生态经济系统时,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上述问题的某一个问题,而是要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把上述诸问题作为组成生态经济系统的诸要素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以求得相互之间处于某种最佳关系。如在农业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各种农业类生态经济系统的非生物要素(土壤、气候、水、太阳、大气和各种矿物元素)、生物要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和经济要素(劳动力、资金、物质、技术、管理信息、市场信息等)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研究,以使系统有最佳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协调地发展,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
(二)要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在对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定性研究是必要的,但要协调各个子系统、各个要素以达到最佳化,还要注意进行定量研究。如一个城市郊区要建立何种的农林牧副渔生态经济结构,是可以通过定量研究搞出数学模型的。在这方面,系统方法也为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提供了桥梁。因为系统方法的特殊功能,就在于把研究对象看作系统,确定它们的结构,这样就能引用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便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数学模拟。所以,系统方法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另外,由于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运用的学科,其研究既要应用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和各类部门经济学科及法学、美学等社会科学;又要广泛应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甚至天文学等各种自然科学和农学、林学、土壤学、水利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机械学等各类技术科学,在把这两大类科学诸学科综合成为生态经济学的过程中,就既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又需要借助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非平衡态系统理论和数学等横断学科的理论指导。这些横断学科能在这些诸经济科学和诸自然科学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以便于把这众多的学科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形成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