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容摘要
1949—1956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户收入水平趋于上升态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支出也不断增加。在农户收入结构中,农副业是农户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家庭手工业在副业收入中占绝大比重,除此之外,农民还利用农闲时节通过货运、出雇等手段获取收入,以贴补家庭日常所需。农产品的出售收入是农户现金收入最大来源。在农户支出结构中,尽管生活性开支占了绝大比重,生产性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生产性消费也呈逐步提高趋势。总体来看,当时农民消费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小农经济与国家工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
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随着国民经济大规模建设的展开,工业与农业矛盾凸显,为了解决“农业拖工业后腿”问题,中共开始实施统购统销政策,此后,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加速。因此,农户收入水平低下、收支相抵剩余甚少也是导致中国农业合作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合作化后,在合作化前具有较高生产水平的富裕中农和富农阶层,由于高级社中取消了“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合作社实行集体劳作制度,对个人的自由发展限制较多,尤其是家庭副业在高级社没有得到相应重视,农户收入结构呈现单一化趋势。富裕中农和富农增收的比重不大,减收户数也相对较多,进而引起他们不满,动摇了他们合作化的信心,形成当时退社风潮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1949—1956年 农家收支 收支结构 农村经济体制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