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哈特曼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批评的概念

如韦勒克所言,20世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批评的世纪,各种有关批评的理论和思想如潮水般此起彼伏,层涌迭起,呈现出一幅众声言说的画面。在这些话语中,各种有关文学的概念,如批评、语言、作者、文本、自我、读者等,都从古老尘封的词典中被提了出来,一抖身上经年积久的尘埃,在新的语境下受到不同角度的审视和探究,被赋予了与传统理解不同的含义,从而以新的面庞和新的活力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些获得重释的概念中,文学和批评当属两个范畴较大的概念了。一方面,对于“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和解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成为众多理论流派建立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如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所言,“如果存在所称之为文学理论的这种事物,那么,就必然明显地存在着称之为文学的这种事物,因为文学理论无疑是关于文学的理论”[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第2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伊格尔顿话语中包含了两个逻辑命题:第一,文学理论的存在是以文学的存在为前提;第二,文学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理论的变化关于“批评理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异,张中载先生曾在2000年的一篇文章《理论随笔:话说批评》中认为,在西方,“批评理论”(指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等所指大致相同,以至于有时让人无所适从,因为它们广义上都指与文学艺术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对具体文学艺术作品的批评。对此,他以国别加以区分,如英国人爱用“文学批评”,美国人常用“批评理论”,德国人用“文学批评”时,取其狭义,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细致差别,如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就指出,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则是“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对此,本书不做细分,而取“批评”一词作为统称。

从上述逻辑命题及其推演来看,批评扮演了一种文学的依赖者角色,文学的存在和变化决定批评的存在和变化。这与对批评的传统理解一致。按照这种传统的理解,批评家或是一中立的美学意义上的检查者和审视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以客观的态度、以不表现个性的方式提出自己不容辩驳的意见,对艺术品进行判断或裁判,或是艺术的支持者或帮忙者,为艺术作品做注释,进行宣传,从而服务于艺术,成为艺术的女婢。但是,到了20世纪,随着文学性概念的出场及其演绎,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传统划分受到了质疑。这种质疑导致人们再度审视批评与文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批评之于文学的独立性问题被提了出来,从而产生了与传统理解截然不同甚或完全背道而驰的观点。

同时,随着英语研究在现代作为学科的合法性得以确立,文学研究也逐渐走向学院化和体制化。这种学院化与体制化得以巩固的前提是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和科学化,而要达到此目的,如佛克马所言,必须依赖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否则其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文学批评在20世纪也呈现出一种理论化趋势,在形成自身的概念、术语、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寻求建构一个完整、统一的批评体系。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批评之于其他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独立性问题被提了出来。

一方面,批评以自身的文学性诉求,要求摆脱文学的附庸地位而与之并列。另一方面,它又以自身的理论建构要求与其他学科并驾齐驱,不分轩轾。而文学性与理论性在通常意义上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这种双重独立性要求产生了一个悖论性问题:批评应走向文学化,还是走向理论化?当批评在这两极之间逡巡徘徊、犹豫不决而难以取舍之际,恰恰为哈特曼发展其文学批评思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因此,以上述问题为重点,本章将从批评与文学的关系、批评与理论的关系等方面,来研究当代文学研究中“批评”这一关键词涉及的理论层面,以期为厘清哈特曼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脉络作一外部的、较为全面的背景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