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3辑·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制度自觉、制度自信和制度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论述

秦宣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制度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党的总书记,他一再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作为国家主席,他一再强调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国家军委主席和党的军委主席,他一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并主张推进军队制度化建设;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新思路,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 增进制度自觉: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制度自觉,就是对制度建设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制度发展和完善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建立和完善制度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习近平在关于制度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首先论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了制度自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那么,为何习近平如此重视制度建设呢?

1. 从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看,治理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社会,要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

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商君书·壹言第八》)。这表明制度建设从来就是治国理政之根本。对于社会主义这样的全新社会,到底如何实现有效的治理,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过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曾探索过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问题,但由于他去世较早,很多探索未能持续下去;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长期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过严重错误,苏联的解体恰恰说明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失败。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因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2.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看,始终注重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国家治理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1978年,在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曾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从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制度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绩:党政关系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日趋完善和成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选举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依法治国方略逐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不仅有力发展和保障了中国人民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而且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保持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这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实践证明,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

3. 从我们要实现的宏伟目标看,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历史经验表明,办任何一件事情,目标确定之后,路径选择很重要,制度安排更加重要。我们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也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同时,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相比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习近平强调:“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人民日报》 2014年1月1日。

4. 从现实国情看,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必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仍然没有变。虽然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正如邓小平在晚年所言,发展起来后比没有发展问题更多。习近平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而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此,必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 树立制度自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这一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

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谈到制度建设时,也特别强调了制度自信问题。在谈到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时,习近平明确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 2014年2月18日。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九十多年奋斗的结果,必须倍加珍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坚定制度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那天起,党就把建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写入自己的纲领。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制度建设方面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制度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扫清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障碍;二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历经艰辛曲折,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伟大成果,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血和智慧。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具有制度自信,必须继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国体、根本政治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都以国家根本法——宪法的形式确立下来,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坚实的历史基础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之后,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找着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曾试过,结果均未成功。经过反复比较和深刻思考,特别是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先进分子明确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浴血奋斗,最终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强调,我们今天的社会制度和各项具体管理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善、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今天,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增强制度自信。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27日。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接受实践检验,具有其他制度难以比拟的制度优势

1987年,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我们认为,这三条标准也可以作为衡量制度优势的标准。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归结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探索、确立并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由于我们建立了这一制度,我们才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历史进程,才成功地应对了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习近平: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继续治理好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尚处于发展中的大国,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辛探索和艰苦努力。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三 坚持制度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正是根据邓小平这一重要指示,二十多年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十四大开始,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了制度建设,对制度建设作出了规划与设计。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为了贯彻十八大精神,顺利完成邓小平提出的用30年时间使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同时,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次会议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改革的始终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习近平: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同时,习近平还强调:“制度建设要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追究、可问责,还要体现法治思维、改革思维和系统思维。执行纪律、规章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使规章制度成为‘稻草人’,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出席指导专题民主生活会》,《人民日报》 2013年10月3日。要坚决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杜绝“破窗效应”,“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 2013年6月19日。

2.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通过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在全面考虑土地问题复杂性的基础上,进行周密周全的制度和政策设计,统筹谋划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3.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高度重视法治中国的建设,“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习近平:《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人民日报》 2012年12月5日。。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4.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习近平强调,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 2014年2月26日。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5. 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制度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建设,切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6.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 2013年5月25日。

7.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习近平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扎实推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人民日报》 2012年11月20日。。“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人民日报》 2013年6月26日。,“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人民日报》 2013年1月23日。

此外,习近平还就如何推进军队与国防制度化建设,如何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在习近平关于制度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明显加快了建章立制的步伐,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定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