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前提
在“引论”中,我们梳理了古今中西“伪善”的发源以及历史发展。但是,“伪善”的理论呈现是零乱的,并且在研究中也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从而造成一种显见的理论“近视”。当然,这种“视而不见”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在方法论自觉之下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论路径的;更为重要的是,伪善渗入到现代伦理学理论建构的框架体系之中,对伪善问题的追究就必须深入学科建制性基础的形而上学层面。
道德形而上学,顾名思义,即是要在形而上学的方法推动下追问“伪善”在形上世界中的发生与表现。因而,本书不是道德领域中一般的伪善现象或概念的考证、论述,而是“伪善”与“形而上学”的联结,这里的形而上学就不是自然—形而上学,也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而是“伦理性”的形而上学,即伦理世界的形而上学。所以,这一论题从大处着眼就是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当然这只是理论背景。但是,我们也并不是要为“伪善”构造一个“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论证伪善在道德哲学中的合法性,或者是逻辑可能性。因而,伪善渗入现代伦理学理论建构的框架体系之中,是反思与重建现代性伦理学的关键。在理论层面对于伪善这个实践问题的反思,对实践、行动“价值辩护”的前提预设、理性根据、逻辑方法、思维方式也应重新审视和检验,即对行动现代性价值的道德辩护的“反思”成为当务之急。
后启蒙时代,在对伦理学理性形而上学的现代性谋划所进行的反思与批判基础之上,形成了历史主义的强势思路与当然逻辑;但是,历史主义在解析道德问题时容易陷入历史主义进步论的“陷阱”,这不仅忽视了伪善作为道德问题本身的存在,而且道德的“完善与进步”也成为历史发展中的当然逻辑。在对待“伪善”这个问题上尤其如此,与传统的历史主义研究不同,笔者提出作为道德形而上学问题的“伪善”这个命题,为伪善的形上逻辑解读进行“辩解”,以期证明其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时,为道德问题的形上形态的思考进行“辩护”。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将理性主义与历史主义两条思路对立起来考察;而且“形而上学”形态上的探索也并非单纯理论上的玄思。我们秉承德国古典道德哲学的传统,因为这一最初的理论形态并没有将“伪善”的道德学领域与形而上学的基本形态分离开;相反,是利用了“伪善”作为实践哲学的特殊现象与问题,以此为形而上学的改造和道德理性的自我批判“服务”,从而形成探讨“伪善”独特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