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核心价值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核心价值观篇

关于“哲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几个问题在甘肃省哲学学会2015年年会上的演讲。

范鹏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的广大同人和陇东学院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来到了红、黄、绿、黑的庆阳,红色圣地、岐黄故里、农耕文明之源和陇东能源之都,来到了崇德尚实的陇东学院,在哲学视野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问题。非常荣幸,会议给我一个小时的报告时间,我想就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框架下,怎么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培育、践行和推进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谈一些自己近期的思考,和同志们进行交流。

我在省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曾经主管甘肃省社会宣传工作,社会宣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在陇东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宣传,就是我们搞的人知人晓工程的一些具体体现。现在这个工程在甘肃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叫作人信人守阶段。当初我和连辑部长在谋划这个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设想好了还有第三个阶段就是人立人行,人人树立,人人践行。从人知人晓到人信人守,再到人立人行,它是一个逐步从认知到坚守到牢固树立和践行的过程,符合人们知行的规律。我们会议的主题是哲学视野下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那么我的分析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来分析、认识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若干问题。目的就是想把这些问题认识得更深刻一些,说明得更充分一些,思考得更到位一些,力争为在华夏大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的视角和推进的参考。我主要讲五个问题,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条原理:存在决定意识,思想决定行动。从这一原理来看我们概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我的认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思想支配行动,而比较忽视存在决定意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我主要罗列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同志们一起探讨。

一是概括难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就一直在努力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个概括的过程是相当艰难的。下午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教授作报告,他是亲自参与了这个概括的、哲学界的最著名代表之一,关于这个艰难的过程也许他下午会讲到。由于我们在全党层面、全国层面、普遍意义的层面上,当时觉得还不好概括,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首先罗列出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核心价值观在人们期盼着应该概括出来的时候却没有被概括出来。后来在党的十八大终于提出了“三个倡导”, 24个字、12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目前我们大力宣传、努力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我在几年前的一次省哲学学会的会议上就概括难的问题做过一个我自己认识的说明,我今天是老调重弹,重提概括难的问题,就是因为就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来说,在事实上还没有发生已经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的价值事实的出现,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或者存在得很弱。那么在主观上、理论上要把它概括出来就很难。我当时用了一个不太好听的说法,我说把专家们的脑袋想破了,也不会想出几个好词来,因为存在决定意识。后来我们毕竟概括出来了这24个字,如果我们不是说它是从理想出发,也是从实际出发的话,那么它是从一个什么样的实际出发的呢?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公民,从这样一个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从实际出发。但换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它是从理想出发,它是一个应然的趋向,不是一个实然,也不是一个事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是事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不是事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不是事实,是我们的理想。如果是事实了,就没有必要倡导这12个方面、24个字,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是关于三个层面。为什么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你说为什么没有执政党的价值导向?为什么是三个方面,不是四个方面?为什么不能是一个方面?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人专门说过,没有人专门讲过,我估计也没有开会专门讨论。自由、平等、博爱,后来的民主、法治、人权等这一些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它的实践追求中,思想家们创造、革命家们认同、人民群众拥护,最后在推翻封建贵族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无产阶级的革命在解放全人类这样一个宏大的理想中,揭露、发现、指出了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伪性。在今天这种虚伪性、漏洞表现得更加充分了,就是说得好听,事实上没有做到至少没有完全做到,这种事情我们见得越来越多了,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是三个层面,而不像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此讲社会层面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理论家们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有力的说明,我也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想明白。我直接抛给大家,下午,我看大家讨论的时候,也可以继续讨论。为什么是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而不只是一个层面?有些人认为,不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有自由、平等、博爱,有民主、法治、人权就够了。我其实不是这样看的,我觉得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严格讲叫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中国搞社会主义的,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的。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最高价值,与其说是一个核心价值观,不如把它叫作最高价值观更为准确。国家最高意义上的追求、社会最高意义上的追求、公民最高意义上的追求,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说这个问题要交给实践进程去做。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说法,就是一切历史的难题、理论的难题,最终的解决方法都是用实践去检验。只有融入实践,才可以把一切所谓的难题解决清楚,我们期待着。

三是“培育”核心价值观为什么如此之难?我们甘肃搞了人知人晓,河北搞了善行河北,山东搞了四德榜,重庆搞了节能建筑,我们搞了餐桌革命等,都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前提下开展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丰富多彩。比如我们甘肃的道德银行,我们给道德模范们、信誉好的公民们多贷款、贷足款,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去鼓励他们争当好人等。但是,培育的结果我觉得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小悦悦事件、大学生困境、老太太问题。小悦悦是人们见死不救,大学生是撞了人不敢承认,或者没撞人说不清,老太太是要么讹人,要么碰了以后也说不清楚,是被碰了不是讹人。有口难辩,成为网络热点。这背后不是中国人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恻然之心的退场,而是社会的各类保障制度的不够健全。病态的社会制度造就了病态的公民,病态的社会使我们出现了病态的心理,要治这些病,固然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好思想引导,净化网络空间,但最重要的是要从社会实体上去消除病根,建立制度来保障碰了人敢于承认,要保障没被碰的人不必要去讹人。老太太为什么去讹人?她的养老没有保障。大学生为什么不敢承认?他背不起那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小悦悦为什么没人去救?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太多了,我们不能光谴责人们的道德、责任的下降。我们应该谴责我们这个社会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我们应该在让社会健全中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我讲的往往只注重思想支配行动,而轻视了存在决定意识,这种社会存在只能造成那样思想状态的公民,这是我对老太太问题的一个认识,关键是要从实践上、制度上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没有用武之地?就是因为公民甚至政府有后顾之忧,有后顾之忧就不能有用武之地。所以,要让人们有用武之地,就要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这个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包括在大学里使用人才,你要让他有用武之地,你就要帮他解除后顾之忧,你要让所有的公民活得痛快、有用武之地,社会就要为所有的公民去解除后顾之忧。解除后顾之忧就是政府和国家最重要的职能。所以我们必须从物质层面、实践层面、制度保障层面,直至法律体系方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的土壤、空间和环境,这才是治本之策。这是我对第三个事实的分析。

四是人们普遍奉行的价值观,与我们在理论上倡导的三个价值观之间的反差,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因此,才有如此之多的主观上的困惑,因而,我们着眼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建设国家的价值目标、明确社会的价值取向、推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理解的基本角度,是一个主要的角度,具有逻辑的先在性和实践的主导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健全国家的治理体系,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为老百姓创造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在存在决定意识和思想支配行动中,现在更多地注重了思想支配行动,很多都是从思想支配行动的角度来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而较少地注意到存在决定意识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实践出真知,理论做指南。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知”“行”分裂的问题是很突出的,我也具体讲四个方面。

一是在总结提炼的过程中深感“知难行易”,认为只要我们概括出来了,在社会上去推行就很容易,至少比概括出来容易,所以概括是一个很难的过程,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个分散迂回的方法,说你可以概括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你可以概括北京精神,你可以概括甘肃精神,你可以概括陇东学院精神——崇德尚实等,在这个背景下,北京精神出台了,甘肃精神唱响了,但是这都是个别,这都是特殊,我们需要的是一般。一般是存在于个别之中的,但是这个存在于个别之中的一般,人们发现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现在发现了一些,概括了一些,很多人都不太满意,但是也没有办法,勉为其难,暂且如此,知难行易。

二是在概括提炼出来、推行过程中又深感“知易行难”,知道24个字、12个方面,说说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明确目标容易,达到目标不容易;倡导容易,建成艰难;明取向容易,见实效艰难;定准则容易,见行动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个字,每一个公民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诚信确实是最大的问题,友善也难,有些人对他爹妈都不友善,孝道都尽不了,还能谈到别的什么呢?

三是“知难行难”才是真正的大问题。我觉得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难行难。知,概括认知,说透仍然在路上,在进程中,并没有终止。而真正在国家层面、政府层面、公民层面,把它做到更难。所以我说“知难行难”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而所谓“行”是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义上说的,笃行才能叫“真正”的行,所以“闻道”是很困难的,听懂了,明白了,8个字对公民来说没什么难的,不识字的农民也可以不用太大的功夫就说出、知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体是什么意思,但是真正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处处做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大道于天下,何其难也!

四是办法从哪里来?知难行难问题的出路在哪里?我还是讲从实践中来,和第一个问题的四个方面的分析是一样的,还是要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实践中去寻找办法,这个办法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办法是有的、道路是有的、方向是明确的,三条路线,这就是物质奠基、制度规范和行为养成。所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主要是要有物质基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有物质奠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只是一种理念,不只是一种观念,更应是一种社会的事实,这样事实的发生叫作制度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批评有些共产党员正义感退化,正义感是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正义制度形成的主体力量和智慧的支撑,但是正义只靠感是不行的,正义必须要有正义的法律、正义的宪法、正义的政策、正义的规则、正义的组织等,正义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所以制度是在物质奠基之后更重要的方面。有了物质的奠基和制度的规范,公民的行为养成才会有可能做到位,没有前面两个,只在公民脑袋上做文章,你把他脑袋捆住也是不行的,所以我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前还应该加两句话,叫作“实化为物、固化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化为一个物体、物质的事实、实践的状态,固化为一种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和谐、富裕的制度,那么公民才好做,才能做,才有望做成。

第三个问题是全面才能客观,具体方可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地分析问题、具体地解决问题,执一端而忽视全面不行、抽象地推进而不触及具体问题也不行。这个里面,我也讲三个问题。

一是片面地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我们执政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国家的一些公务人员,片面而错误的认识,也是我们有些专家学者片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工作中,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其实是次要的,忙起来就是不要了,想不起来了。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强国、治世道、做好人的工作,如果我们往上再概括一点,我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三句话是24个字的上位概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更高度概括的12个字。可再概括成9个字:建强国、治世道、做好人。如果再说得简单点、通俗点,就是几年前我曾经鼓吹过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鹏式的这种理解、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能好;世界好,中国才能好。我们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往下讲,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社会主义就是要叫大家好,大家要好,国家要强;大家要好,世道要好;大家要好,人人要好。国家强,世道明,人心正,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我们最核心的追求,所有的中国人都好。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社会各个方面、各种职业、每个公民都责无旁贷。

三是抽象地说、片面地说、表面地说核心价值观的多,具体地“培”、全面地“育”、深入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少。这是我们目前存在的事实和问题,那你要培育富强,就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你要培育民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你要培育文明,就要全面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宗教文明、大学文明等;你要培育和谐,那么就要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国家和谐、人与人和谐。这是一个笑话,但是里面也有着一些实话的信息。习近平去见奥巴马,不是要和他进行面对面的斗,而是要和美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当然我们也要知道这个伙伴有时嘴上说得好,上面拍肩膀、脚底下使绊子的事也经常会做,但我们还是希望小动作少一点,歪心眼少一点,求大同存小异,促和谐,为了人类的和平,中美两国也不要斗得太凶,斗起来也要有张底牌,一定要看清楚那张底牌后面写着四个字“斗而不破”,把这个底线打出来。那你还要培育自由、培育公正、培育法治、培育平等,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人类向往了几千年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何其难也!仍然是一个理想,仍然是在宗教幻想和舞台上经常被表现出来,两个地方的公正最多:一个是在宗教中、幻想中,一个是在舞台上、表演中。所以,中国古代的很多戏剧中一场戏因果报应可以来三次,我说你要给老百姓解释公正,不需要哲学家太费事,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要报”。怎么报?大善大报,大恶大罚,不仅要性质对等,而且要比量齐观,那就是正义,那就是公平,有吗?美国有吗?世界各国有吗?中国实现了吗?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理想永远在路上。

第四个问题是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既做群众的学生,又当群众的先生,才能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真正成为“多数人的为了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这是《共产党宣言》里面讲的。这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这就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观点,为多数人谋利益。那么用这样一些观念来分析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我们正在开展的具有很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我觉得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当下的“四个全面”的新的战略布局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或者比较富裕、比较民主、比较文明、比较和谐的社会。因为还有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所以小康社会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和国家,只不过是为了那个国家和社会先达到的终极理想。在中国古代,小康也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终极理想或者低级纲领,不是最高纲领,它是天下为家的,它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它是以家为本位的。而大同世界——中国梦的实现是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我残疾,但作为人的价值任何人是不能剥夺的,残疾人和健全的人是一样的。我行将就木,但我生命的价值也应该有尊严,你不能随便剥夺。全面深化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健全国家治理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改革的目标,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就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是现代化。你能把一个国家治理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那就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那我们现在属于前现代化时期,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首先必须使法治完善。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之后紧接着重点抓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24个字里面,两个字——法治,要这么大一次全会来确定目标,要在2020年初步实现,要在2050年根本实现,两个字就是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24个字,12个方面全面实现谈何容易。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大道于天下任重道远、任务艰巨,哲学界要经常讲、反复讲、深入讲、放开讲,想透谋实才能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百姓,为我们的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让老百姓践行24个字,首先让当官的做到,我看从严治党就是这样。为什么?因为当官的领导干部是13亿人当中的关键少数,习近平和王岐山讲过一句话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关键少数中的绝大多数才是问题的要害,才是培育和践行的关键,才是反腐败和加强作风建设要教育好的绝大多数,怎么说呢?在领导干部这个群体里面,雷锋式的、王杰式的、孔繁森式的、焦裕禄式的是极个别的,是我们的圣人。徐才厚式的、谷俊山式的也是极少数,或者是少数。在关键少数中的绝大多数是些什么人呢?是些既不太先进,也不是太不先进这样一些人,是有先进性但缺乏纯洁性、有代表性但缺乏全面性、有上进心但缺乏上进劲、有宗旨意识但缺乏全心全意,很多人是三心二意,很多人是半信半疑,有公正意向但缺乏公正力量等。所以抓住关键少数中的绝大多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把这关键少数中的绝大多数培养好了,教育好了,那么全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可能做得更好,所以党校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所以我去党校做常务副校长做了一件事,就是在图书馆前面用铁皮加彩灯、红灯把24个字弄大,写上去挂起来。因为我当宣传部副部长时曾经提醒批评,我所在的党校是你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学府,但在那个校园里,我没有看到一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我批评之后现在成了我自己的事了,我首先去把它挂起来。挂起来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要见到他们的行动。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就是我所说的要在他们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设计制度、推进工作中从“实化为物、固化为制”的角度有所作为。光他自己做好了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他引导的那个行业和领域里面用政策来保证我们努力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们努力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努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才是最关键的。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第二,培育和践行中如何牢固树立群众史观至关重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管理体系、统治体系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共治、共享、共建,就是群众参与。我们有些人认为这个天下就是他的天下,国家就是政府的国家,你们都是臣民,我是牧羊人,你们是羊群,我给你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道,你听着就行了,你努力践行就行了,而不知道群众本身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者、向往者和实践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载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道行于天下。

第三,如何真正发动群众打一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战争”?就是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谋利益的,大多数人都积极支持参与这样的行动,我想既要给群众讲明白道理,又要给百姓做好榜样,这才是关键。向群众说明他努力去做到强国家是为了富百姓,好百姓,为了让人活出个人样来。国家以人为本是什么?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使人成人。怎么把人当人,使人成人?不仅要活得有滋有味,而且要活得有尊严、有颜面。过去我们只让百姓活得有吃有穿,也就有模有样,后来我们要让百姓活得有滋有味,现在还不够,还要让百姓“苦有地方诉,话有地方说,冤有地方申”,这才是比较好的境界。当然最好的境界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早上打鱼、中午打猎、下午去从事工业生产、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那马克思所描述过的却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猎人和渔夫,他是一个君子不器的一个健全的人,孔子就讲过君子不器。我们现在还需要把人培养成一个匠人,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把人培养成一个大写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潇洒的人,这是共产党人的理想,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也是哲学家们、哲学工作者们应该讲清楚的道理。当然,对政府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把道理讲得更清楚,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得更漂亮,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老百姓最真实的感受,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老百姓真正的获得,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愿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就是他这个党的领袖的最高向往。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在海内外有这么高的威望,就是因为他诚心诚意传承了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为人民谋幸福。2012年11月15日,他当了总书记以后,第一次讲话讲的那些事,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我们的百姓期盼着更稳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社会保障、更大的住房、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绿的地,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学习得更好,这就是初级阶段老百姓的向往,我们一定要记得老百姓还有仰望星空、有冤有地方申等这样新的向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老百姓更好的向往。共产党一定要记得,人民政府一定要努力去实现。老百姓一定要和党与政府一起努力地把这些事情干好,不要故意捣乱、不要故意挑刺,以合作的建设性批判来开展工作,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今天觉得我说的这些话是富于建设性的批判,我也指出了一些问题,有些我也觉得说得相当尖锐,但我们的目的是建设性的。

第五个问题,认清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目的是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提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在中国建成自由王国。在那样的王国里面,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在那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整个社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用孔老夫子的话来说就是在那里,每个人都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潇洒的人。

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这样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现在要说的是我们不能片面、狭隘地理解“社会生产”这四个字,如果我们把“社会生产”理解为物质的生产、精神的生产、政治文明的生产、社会和谐的生产、先进文化的生产、民主制度的生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生产,那么落后的社会生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就是建强国、治世道、振人心的决策。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和逻辑框架仍然是有效的和管用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首先应该注意的,这是所谓的“用思想指导行动”,用思想上的自觉来促进行动的践行,强化内在自觉,接纳外在约束,二者融为一体,从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我始终强调的或者今天我反复阐述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正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要做那些超越了我们的阶段而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更高的我们还概括不出来,我觉得如果强迫去概括就是超越一定阶段,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努力地去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造主观世界中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把两个作用都发挥出来。我并不是说你这个哲学教授忽视精神力量,不讲理想信念,不说反作用,老说正作用,我今天重点是说正作用的,但是我今天绝非有轻视反作用的意图。

第三,自由王国、中国梦都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习近平的中国梦、李克强的升级版都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实践,都是需要这个东西去支撑的。所以我呼吁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课堂、走出讲堂,走出论坛、走出论文而到社会中去,到草根中去,到政府中去,到法治建设中去。从立法法到立法的每一环节,都要注意到它们同样有培育和践行的任务,而且是更重要的任务,从制度设计、规则提出来,为我们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国,努力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努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提供客观的条件和制度的保障,在这样的条件和制度的保障下,党和政府、人民各级组织、大学、社会团体、哲学学会,充分发挥各自的社会职能,共同建设强国,共同治理世道,共同去争做好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实现了。如果中国梦实现了,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中国到了自由王国,这是一个非常美好和崇高的理想。我们作为一个哲学人,应该为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样一个理想,参与到这样一个行动中来感到自豪,我们应该为之而终生奋斗,这就是我全部的发言,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甘肃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