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核心价值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当代大学生自觉认同问题研究

甄晓英

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科学的社会命题,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时代命题,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传播多途径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自觉认同势在必行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指当代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能够躬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西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这种现状一方面空前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很多大学生在价值信仰方面出现迷茫和困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才能帮助大学生规避错误思想观念及腐朽文化的冲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的内在价值尺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它使当代大学生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有利于全社会思想达成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自觉将其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念中,转化为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动力的人,其成长与发展必定后劲不足。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而言,更需要一种正确的精神导向引导他们前进,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曲建武、徐丽曼:《高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9期。当今社会国外侵略势力和民族分裂行径日益猖獗,时刻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同时,极大影响着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精神层面上,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能够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情结,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沟通和了解,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认同系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出现,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经济基础、体制特征和社会氛围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取向迭出,多种信仰选择并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严峻挑战和冲击。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使大学生的精神信仰迷失了方向,使他们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意识受到不良影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促进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纷繁的文化思潮,只有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比较稳定的精神支撑,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与非主流,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清本质、明确自身价值取向,最终可以把自己塑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以及模范实践者。

二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自觉认同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能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得到大学生的自觉认同和践行,既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同时也会受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道德情感的养成、价值信仰的确立、学校教育的实施及社会舆论导向等都会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其一是道德情感的养成。道德情感作为大学生心理因素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的本质动因。“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倾向。表现为个体品德构成中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感定势。”高忠文:《大学生道德活动中道德情感的作用及培养》,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他们的情绪情感丰富多样、复杂多变,不愿遵守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他们兴趣较为广泛,对突发事件和新生事物较为敏感,其情绪情感易被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离不开个人情感,没有这种情感认同的激励,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就不易以一种“内驱力”时刻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大学生在价值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使其主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其二是价值信仰的确立。价值信仰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是理想与现实张力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自立、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人们形成的深层、稳定的行为导向体系。核心价值信仰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度理解、认可和完全内化,是把理论由外部感化到内部认同的必经之路。价值信仰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离开了价值信仰的引导和支撑,就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困境,难以形成真正的道德理念。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们的价值信仰问题,已开始在大学校园中得到折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信仰危机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务实,暴露出一些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悖的观念和行为,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其三是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起着理性教化与知识认同作用。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价值观确立和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不但应该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认同的主要阵地,而且应该成为主要方式和手段。“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判断,容易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认同与心理期待,从而在接受活动中遵循权威意识,对原有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整合,让大学生自主、自愿地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中的作用遭到弱化。强化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特色,引导大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才能帮助他们端正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态度,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全面展开。

其四是社会舆论的导向。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外在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舆论是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方式公开表达的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社会舆论往往以大众传媒载体,包括新闻媒体、网络资讯、文化沙龙等,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调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成为一定的社会风尚。一般而言,大学生群体会随之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并影响其行为选择。校园文化建设以权威舆论的建构为前提,形成全覆盖的正面效应。也就是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每个大学生行为的各方面,才能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自觉认同的路径选择

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认同的程度将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自觉认同的路径选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坚持权威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网络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应该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努力克服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腐蚀和解构,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

(二)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思想观念要转变为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行为方式,需要借助于制度化的形式加以推动。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生要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要给予批评教育并对行为主体进行相应的惩罚,激发大学生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选择和评价的意识能动性,形成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敬畏之心和自律心理,真正从心理上认同主流的意识形态,并转化为自觉追求。

(三)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增强教育实效性

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方面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在学科建设方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在课程改革方面,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课程中的覆盖面,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创设一个研究多维度、理论创新型的学习环境,并从“三贴近”的原则出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寓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过程“就形式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同主体之间思想政治观念的传递、引导、外化与内化的过程”。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有效利用学科教材,全面系统讲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理论,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提升国家意识形态战略,永葆高校思想高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切实提升国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牢固把握高校这一思想阵地。只有提升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胡锦涛曾经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成为国家进行各项工作的前提。对于高校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认同是意识形态工作好坏的重要表现。当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除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外,也与其自身未能达到应有的时效性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总体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但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仍然肤浅,导致理论滞后于现实,从而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抵制力和影响力。加快提升意识形态的工作水平已是当务之急,尤其是高校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


(作者简介: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