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洲游(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Preface C【序C】

陆庭恩

非洲研究的力作


2005年5月,新烽博士刚从非洲回国,来北大看望我。我们话题自然离不开非洲,他向我谈了雄心勃勃的三年写作计划——“非洲三部曲”。

如今,继《非洲踏寻郑和路》之后,新烽的《非凡洲游——我在非洲当记者》又要付梓。这是非洲研究界的一大喜事,我们为之感到高兴并表示祝贺。今年恰逢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而此书杀青又正值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之际,以资纪念,意义重大。

《非洲踏寻郑和路》以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图文并茂的吸引力深深打动了读者,受到普遍好评。而《非凡洲游》除具备以上特点外,更以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淳朴热烈的真挚情感、变化多样的写作手法和图文并重的可读性给读者勾勒出一个“立体非洲”。

首先,与那些寻章摘句、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东西不同,《非凡洲游》之中是作者八年来在非洲工作期间积累的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中的绝大多数素材和资料都是作者采访得来的,是原创作品,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第一章《我回家了》对是温家宝总理非洲七国之行的长篇报道,从中可以感受到温总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推己及人、平易近人的外交风范和人格魅力。作为随团采访记者,作者带领读者沿着温总理的访非路线,零距离地走近共和国总理,走进遥远而神奇的非洲大陆,感受中非友谊的真诚、炽热与力量。它与第一编中其他四章的内容相互配合,可谓相得益彰。

书中绝大多数文章是作者独家采写的。新烽是采访报道人类心脏移植之父巴纳德教授的惟一的中国记者。没有作者的采访报道,中国的广大读者就只能从外国记者的报道中认识这位世界名人。曼德拉是一位备受世人普遍敬重的伟人,书中关于曼德拉的幽默都是作者亲耳所听,如果没有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和细心留意,大家也就不会听到曼德拉讲的幽默故事,我们脑海中曼德拉的形象也不会活起来。如果没有对卡翁达的三次采访,我们就很难了解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近况,年青一代甚至不知道这位赞比亚前总统。

同样,如果没有新烽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索马里采访,读者对今日索马里就不会有如此真切的认识;如果没有对坦赞铁路的多次采访,我们也就不会知道这条闻名于世,曾让一代中国人引为自豪的铁路的现状;如果不是作者走进南非的斯特克芳丹,大多数读者就不会知道这一人类摇篮;如果不是他走进非洲的难民营,我们可能失去一个了解当代非洲难民世界的机会……

这不是一本非洲旅游指南,但沉浸在其优美、流畅的文字中,读者常常会感觉到自己仿佛正沿着期待中的路线图行进:在辽阔的非洲高原上驱驰,观赏野生动物,领略美丽风光;置身于非洲国家大街小巷、乡间田野,走进非洲的世界遗产;聆听非洲的故事,回首非洲的历史,认识非洲的现实,展望非洲的未来,感慨非洲的变化。一切都是如此真实、生动,这些让普通人“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景观,通过作者鲜活的文字,让你展开“梦游”的翅膀。掩卷遐思,感喟久之。

其次,此书中许多文章曾被国内外非洲研究者征引,这是因为作者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

新烽是一位学者型的记者,治学严谨,写作认真。他通过实地采访和研究,纠正了国人对非洲的一些误解。这些误解,有的是常识性错误,例如,国人对“好望角”和“南非首都”的回答,比较容易发现;有的需要实地考察,例如,国人对安哥拉内战、对乌干达暴发埃博拉疫情和对索马里局势的认识,不到这几个国家,认识难免不切合实际;有的则需要花费一番工夫调研,例如,关于国人对非洲的整体认识、对非洲战乱的看法、对津巴布韦土改的观点和对南非社会矛盾的分析,等等,如果没有长期的观察、调研和资料积累,得出的结论难免失之偏颇。

书中关于安哥拉内战、刚果(金)局势、津巴布韦土改、南非的社会矛盾等章节,是作者在深入调研、不断思索的情况下完成的,不但说明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且透过现象,条分缕析,分析了问题的实质,对研究非洲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没有对以上问题的实地采访和密切跟踪,作者对这些备受国际舆论关注的事件就没有那么熟知。

记者的工作离不开采访,采访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内容和影响。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采访她,新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阅读她的有关著作和跟踪她的近况外,他还请国内的朋友提供有关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充足准备的基础上,采访获得了成功。戈迪默原计划只接受半个小时的采访,但结果谈话进行了100分钟。采访结束时,这位著名作家感慨道:“一是没有想到中国记者的英语讲得那么好,二是没有想到中国记者对她本人及其著作那么熟悉。这两点使得我们的谈话十分愉快,我也因此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作为采访戈迪默的第一个中国记者,新烽给采访对象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两年多,当访问南非的中国记者在中国驻南非大使馆官员的陪同下采访戈迪默时,这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特别提到新烽的那次采访。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以独特新颖的视角、深入实际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以一位中国记者的敬业与探险精神,让您在旅途中认识非洲,在阅读时感知非洲,在图片上定格非洲,在现实里思考非洲,在视野内感悟非洲。新烽的“非洲三分法”是一个新观点,是他通过对非洲的长期观察和深入研究,并根据中国人对非洲认识的误区提出来的,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这一观点,无疑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非洲。

再次,新烽在这部书中并非是“纯客观”地介绍非洲,而是饱含了淳朴、热烈、真挚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创作需要激情。一名中国记者一口气在非洲工作八年之久,除爱岗敬业、尽职奉献外,还说明他热爱非洲人民、眷恋非洲大地。他的许多报道和文章正是这种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

对非洲的感情直接表现在如何看待非洲的贫穷与落后。非洲曾经长期遭受奴隶贩卖、殖民入侵与统治之苦,殖民统治者肆意欺压非洲人民,大肆掠夺非洲资源,这是造成非洲落后的主因之一。时至今日,非洲的许多问题都与这段难忘的历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者用手中的笔,表达了自己对非洲人民遭受剥削与压迫的同情和对殖民者的谴责,抒发了自己对非洲人民取得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欢喜,讴歌了自己对非洲人民在国家建设中取得进步与成就的喜乐。作者对非洲人民的这种感情是在与非洲朋友相处中产生的,真挚而理智。

发现朋友之长,学习朋友之长。也正是在与非洲朋友的相处中,作者渐渐发现了非洲朋友的优点。为报道非洲、认识非洲和熟悉非洲,作者深入20多个非洲国家,与非洲人交朋友,并注意发现朋友的长处,学习朋友的优点。这些发现,随时反映在作者的文章中。在该书中,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和犀利的笔锋,凸现了朋友的优点,鞭挞了国人的陋习。这种特殊的感情表现在为自己祖国建设的服务上。

当作者对非洲和对祖国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时,这种感情就要喷发。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报道温总理凭吊我援助坦桑尼亚专家公墓那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通讯《人间伤别情悠长》。这篇文章一发表即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同行、读者交口称赞。2006年6月24日,温总理在非洲之行回程的专机上对作者说:“我看了你写的关于我凭吊专家公墓的文章,很好,很感人。”这篇通讯被评为《人民日报》最佳报道,当月值班的梁衡副总编辑在点评时指出:“这篇文章声情并茂,十分感人。坦赞铁路已成为我和平外交无私援助的象征,文章借温总理这次凭吊活动写出这一主题,歌颂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篇充满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佳作。

又次,此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叙述,而是运用了变化多样的写作手法。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非凡洲游》以讲故事的方式,轻松地告诉读者一个现代与传统相接、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实与理想交汇、繁荣与复兴在望的非洲,使遥远的非洲大陆可见可闻可感可知可信,为中国读者认识非洲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这本著作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与其写作方法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四个性”:语言的纪实性,叙事手法的多样性,选材的典型性和结构的巧妙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性是记者的语言风格。本书以纪实性语言为主,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不少章节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于纪实,作者的描写十分生动细腻,部分章节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纪实,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毫无哗众取宠之虞。

在纪实中,作者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第一人称的运用让人感到如临其境,有的章节又让读者不是像第一人称那样“参与”其中而是“听故事”,以旁观者的第二人称的身份“走进非洲”,与作者一起听故事、长见识,亲切自然。当然,为便于说明问题,让读者能够读明白,作者在叙事的角度和侧重点等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

选材的典型性是该书在写作上的另一大特点。这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非洲问题“十万个为什么”,但作者尽力涉足非洲大陆的全貌,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衣食住行用,政治经济文化,动物植物矿物,历史现实未来均入笔端。有的难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则寻根究底、深入探索。这样的谋篇布局反映在作者对非洲的认识上。

每次采访,特别是离开记者站所在国南非赴其他非洲国家采访,作者都要事先了解采访对象国的情况和特点,有的是通过书本和网络,有的则想方设法直接找到对采访对象国比较熟悉的人士,这为其采访成功奠定了基础。从阅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所采访过的非洲国家的选材均具有典型性。比如,对非洲的野生动物园,作者选取了最有影响的三个:肯尼亚马塞伊马拉和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野生动物园、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和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在《幽默南非》一章中,作者选取了曼德拉、犯罪、华人、赌场和人生观五个专题,在各个专题中又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不难看出,这几个问题抓住了南非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南非社会的生动剪辑。

选材的典型性与结构的巧妙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了把典型题材在书的结构中表达出来,让读者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概况,作者为此花费了不少心思。新烽曾九次修改、调整和充实目录。原计划再写一本关于南非的书——《幽默南非——我在南非当记者》,因而最初在写作本书时没有涉及南非,后来觉得该书中缺少南非的内容就像世界地图册中没有南非地图、世界历史书中不讲南非历史一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最终将有关南非的内容与非洲各国融为一体,这样便于大家阅读,便于读者了解和认识非洲。

在结构上,本书采用三条主线:一是书的主要内容,二是书的序曲、篇章介绍和尾声,三是图片。现在是信息时代,如果您没有时间阅读自己所感兴趣的篇章,那就翻阅一下序曲、篇章介绍和尾声吧!它们将让您“鸟瞰非洲”。

最后,图文并重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当读者翻阅这本书时,首先注意到的大概是图片。诚然,这不是一本非洲风土人情的图片集,但作者随时随地抓拍的一幅幅图片,真实、自然、具体、形象。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一个个瞬间,让您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非洲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男女老幼、风土人情走进了您的视野,展现在您的眼前。如果您在百忙中腾不出时间阅读文字,那就浏览一遍这些图片吧!它们将带领您“走遍非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图片来之不易,其中不少图片是独家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今日索马里首都街头、南非祖鲁王千里嫁女、塞舌尔独一无二的海椰子、博茨瓦纳乔贝河里的大象决战、乌干达密林中的山猩猩和奇特的赤道风情……

近年来,随着非洲的发展和中国对非洲的重视,我国的非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专著、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的数量迅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受地理位置、科研经费和研究方法诸方面的限制,我国的非洲研究仍存在“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现象,有的学者终生研究非洲却没有去过非洲,其研究工作难免从资料到资料,缺乏鲜活性和创新;有的学者虽多次去过非洲,但时间短暂,又受到语言限制,难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到表面而未能触及实质,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更有甚者,在没有掌握全局和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忙于“著书立说”,错误显而易见,直至以讹传讹,贻误他人。

新烽在非洲工作了八年,作为《人民日报》驻外记者,跑遍大半个非洲大陆,采访不同阶层的人,接触各种各样的事;他严谨认真,勤于思索,选择采访对象具有代表性,对所有事实和资料均进行核对,力争做到万无一误,纠正了国人对非洲的一些误解和偏见;他跟踪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又能够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新烽以具体生动的笔触,运用大量鲜活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向读者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世纪之交的非洲大陆和源远流长、真诚友好、平等互利、相互支持的中非关系。从内容的丰富性、资料的现实性、选材的典型性、角度的新颖性等诸多方面,《非凡洲游》填补了非洲研究特别是当代非洲现实研究的一个空白,可庆可贺可喜!

新烽告诉我,该书虽完成了,但仍留下不少遗憾。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原计划写作中的两章“非洲扫描”和“非洲华人”仍是空白。前者包括非洲的首都、非洲的机场、非洲的国王、非洲的人名和非洲的城市雕塑等,后者主要涉及非洲华人的历史、现状、特点、创业及南非华人的奋斗历程等。另外,一些可读性强的文章没有时间完成,如“科摩罗盛行倒插门”、“含泪远嫁黑非洲”等。我们相信,如条件允许,新烽一定会弥补这些遗憾。读者这次阅读不到这些内容,权且当作一种缺憾美。

在与新烽的交往中,我能从他身上看到一种活力。他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一精神状态也反映在其著作中。当翻阅《非凡洲游》的时候,我们希望新烽劳逸结合,保重身体,并期待着“非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看到的曼德拉》早日问世。


本序作者为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