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洲游(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九章 资源王国

非洲素有“资源王国”之称,地下的矿藏储量丰富,地上的植物千姿百态,草原上、森林中和大河里的动物种类繁多。

我们对黄金并不陌生,陌生的是黄金如何开采?又是怎样冶炼?当你来到南非黄金城约翰内斯堡,一堆堆废旧金矿在阳光下闪出金光,诉说着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走进黄金城博物馆,下井体验当年的采矿经历,地面观看当年的生活情景和冶金过程,你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听到一连串的黄金故事。

无论你相信与否,钻石的故事并不亚于黄金。当南非的钻石城闻名天下时,人们却忽略了还有一个钻石村;当你从钻石中心走一遍后,知道了钻石的定价和切割,丰富了有关钻石的知识……

非洲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美丽的紫楹花据说来自南美洲,为非洲的植物宝库增添了异域风采;3000多岁的古老大树深藏非洲内陆,“养在深闺人未识”,极少有人能够亲眼目睹;海椰子生长在岛国,却被无知者说是“天外来客”……分明是植物,有人却说它是“绿色钻石”。人类的语言与植物的种类一样丰富多彩,一不小心就会辨认不清,张冠李戴。

第一节 黄金城里故事多

SHOSHOLOZA KULEZONTABA(一列火车从山上开来,翻山越岭奋勇前进)……在旧南非,就在这座黄金城的井下,当黑人矿工们用力推动满载矿石的小火车时,他们要高唱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曲鼓舞士气,以便一鼓作气将小火车推上陡坡,推出矿井。这首名为《向前进》的歌曲是南非黑人,乃至整个南部非洲地区人民推翻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嘹亮歌声和战斗口号。而今,当你来到黄金城博物馆参观时,黑人导游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他们是在用歌声向你讲述黄金城里的故事。

 

血泪滴滴黄金城

提起南非,人们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彩虹——绿色的土地、黑色的人民、黄色的资源……这黄色资源就是指黄金,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约翰内斯堡就是闻名全球的黄金城。

黄金和钻石好似一对孪生姐妹,深藏于南非这块富饶的土地,给彩虹国度带来财富和声誉。现在,我们就随着南非历史的进程,一起来探索黄金的秘密。

在金伯利发现钻石20年后的1886年,在今日约翰内斯堡的所在地,当时是一片荒野,澳大利亚淘金者哈里森意外地捡到一块金光闪闪的矿石。喜出望外的他迅速赶赴比勒陀利亚报告这一惊人发现,两位同姓官员——约翰内斯奉命前往视察,遂宣布金矿所在农场为公用地。是年底,政府将这片农场划分为986块进行拍卖,黄金狂潮随之汹涌澎湃,一座城市拔地而起。这座新城市便以两位官员的名字命名为约翰内斯堡。

哈里森:“哈哈,我发现了黄金!”

今日之约翰内斯堡已发展成为南非的经济都市。新旧建筑鳞次栉比,市区街道车水马龙,非洲最高的卡尔顿大楼傲视四周,非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紧张运作……一百多年前那种充满冒险与狂躁的场景荡然无存,唯有城外那堆积如山的矿渣在阳光下时泛黄光,向游人讲述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灿烂辉煌。

如果想亲身体会当年的黄金热,那就游历位于城南的黄金城博物馆吧!“黄金城”由原来的皇冠金矿场于1980年改建而成,给游人提供了一个目睹采金和冶金的场所。皇冠金矿场创建于1909年,在长达68年的开采过程中,提炼了1410吨黄金,曾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黄金矿井。现向游人开放的第十四竖坑深1000米,当你参观时,在导游的带领下,乘坐当年的升降缆车来到位于地下226米的第五层,走进一望无际的坑道,映入眼帘的是金矿层——黄金与钻石不同,黄金矿脉产生于地壳变动时,含黄金之高温液态石英油被挤压到地壳裂缝中,冷却后成固态呈层状横向而非管状竖向分布。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当年的工作环境,目睹黑人矿工的采矿表演,完全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地下世界。岩石嶙峋的坑道、震耳欲聋的钻声、四处弥漫的飞尘、灯光暗淡的环境,你顿时会感叹:黄金的闪光是因为凝结着劳动者的血泪和汗水。

黄金当年是这样开采的。

如果觉得这一认识有点触景生情、来得突然的话,再了解一番冶金过程吧!目前世界上的冶金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堆放过滤法和传统磨粉法。前者提炼效率不高,而后者则需要十几个工序,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巨量劳动。在黄金城博物馆里看到的金沙熔液倒进模子冷却成金砖的过程仅是最后一步而已,然而正是这黄澄澄的金块引起了人类的羡慕、贪婪、疯狂、抢夺和战争……

早在约翰内斯堡发现金矿前的1871年,南非的马普马兰加省就发现了小型金矿,英国淘金者趋之若鹜,引起荷兰占领者——布尔人(荷兰语中意为农民)的恐慌,以拒绝授予公民权来限制其久留;约翰内斯堡金矿脉的发现则引起更大规模的世界性淘金热,英荷之间争夺黄金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加上双方积怨甚深,最终导致英布战争于1899年爆发。

这场英国人计划仅打两个月的战争出乎所料地持续了三年,最后英国以付出惨重代价取胜。据史载,战争期间,英国士兵阵亡2.2万人,受伤者难计其数,军费开支高达2.5亿英镑;布尔民兵阵亡4000人,伤者无数,另有两万名妇孺死于集中营。历史学家认为,这场黄金争夺战标志着“日不落帝国”走向夕阳,所以,它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话题暂且不谈,仅就战后的采金业恢复而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矿工危机。为此,南非矿业协会想到在美国淘金的华工,瞄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大批华工因此远渡重洋,来到这片陌生的淘金之乡。

据统计,南非华工的人数至1907年达到5.8万人。大批华工之所以来到南非,除招募者摇唇鼓舌、花言巧语哄骗外,另一因素是上错了去“金山”的船。就黄金潮而言,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先是美国的加州,被中国人称为“旧金山”;继而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后两者被称作“新金山”。对旧中国的淘金者而言,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能踏上远洋淘金的船自然算是幸运,哪管船只驶向何地,来后方知上错了船,却也无可奈何,反正到哪里都是淘金。廉价华工的到来引起了白人的反对,恐因此影响他们的工资收入。于是,当局立法限制华工的自由,包括三年合同期满后全部被遣送回国,至1910年遣返完毕。一批批华工就这样将自己的血汗洒在了南非的金矿里,其中不乏命归黄泉者。中国人是善良的,被洋鬼子剥削压迫了,还感谢压迫者的“仁”和“德”。黄金城博物馆的展厅至今还保留着华工感谢矿主的墨宝。那刚劲有力的中国书法蕴涵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想必他们当年大概是遇到一位好心的洋人。

黄金的发现和开采改写了南非历史,促进了南非的经济发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时代变迁,暴跌的金价使南非黄金业遭受沉重打击,人们纷纷发出“黄金时代”风光难再的感叹!

 

金价暴跌伤南非

1999年6月,英国宣布出售其黄金储备58%的消息后,英格兰银行接着抛售黄金,导致世界金价暴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每盎司256.2美元。金价暴跌使世界头号产金国南非遭受重大损失,南非政府发表声明,指责英国食言,出售黄金前未向南非通告。

“比我手高的孩子要买门票。”

作为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金价暴跌使南非的金矿面临关闭、矿工面临失业的窘境。7月6日,百年老矿东兰德宣布一周内停产,5000名矿工被辞退。7日,六家矿井提出将裁减矿工11700人。南非全国矿工协会负责人表示,如果金价继续下滑,全国将有十多万名矿工因此而失去工作,造成包括失业者家庭成员在内的近百万人口无依无靠。1998年,南非黄金出口占其产品出口总收入的16.7%,金价暴跌对南非经济产生了副作用。

南非政府发表声明指出,英国曾做出承诺,出售黄金前先向南非进行通告,然而又食言出售其25吨黄金,对黄金生产国造成困境。“英国对此的迟钝反应是南非政府难以理解和不能接受的。”南非矿工在英国驻南非大使馆前进行了游行抗议活动。由政府、矿工和工会三家组成的黄金危机委员会派代表团赴欧洲和美国游说,要求欧洲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停止出售或取消出售黄金储备的决定。

南非政府同时正式宣布,撤销其年初做出的有条件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售其黄金储备的决定。南非总统姆贝基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售黄金援助贫穷国家的决定是“用制造新问题的办法解决老问题”。

数千名南非金矿工人周末再次来到英国驻南非和瑞士大使馆门前,抗议欧洲国家出售黄金储备,表达他们对英国抛售黄金储备的愤怒之情。抗议者分别向这两个使馆递交了请愿书,要求英国政府停止出售黄金和瑞士政府取消出售黄金的计划。全国矿工协会和矿业总会的联名请愿书指出:“自1997年以来,金价下跌已造成南非10.3万矿工失业,目前又有7万名矿工面临失业。”“采金业在非洲国家的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售黄金储备必将对这些非洲国家造成高失业率和进一步的贫困。”

在一个多世纪的世界采金史上,南非一直处于执牛耳的地位,产金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采金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应,金价暴跌对南非经济的打击则更为沉重,重创下的南非采金业面临严峻挑战。

南非的采金业始于1871年,当时在马普马兰加省发现了金矿,英国人趋之若鹜。而现代化、大规模的采金业则始于1886年,约翰内斯堡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矿脉,掀起了人类自美国和澳大利亚之后的第三次“黄金潮”。由于南非黄金矿藏储量大,现已查明为近四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40%以上,采金业虽起步晚却发展快,年产量从1898年起就跃居世界首位。1910年达到234吨,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1/3; 1956年是494吨,1970年突破1000吨,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72%。1964年至1972年是其“黄金时代”,年产量高达954.7吨,此后虽连续下降,但仍稳坐世界产金国的头把交椅。

矿业和农业、制造业是南非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矿业占主导地位,而采金业则是矿业的支柱。采金业在南非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首先,它是南非经济的龙头行业,带动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面发展。采金业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铁路和公路建设,使全国迅速形成了矿与矿、矿与港口之间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铁路网;采金业与道路的发展扩大了对能源的需求,推动了煤炭业的发展;此三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机器、进而拉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农业和食品业的发展;采金业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外国资本于是纷纷流入南非,又使南非经济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创造巨额外汇,抑制通货膨胀。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黄金出口额逐步下降,从1980年占南非总出口额的51%到1990年的30%,再下降至1998年的16.7%,但是黄金出口自始至终是南非外汇收入的首要来源,近年来仍占其矿业出口总值的近一半,而矿产品出口则占出口总收入的四成以上。大量黄金出口换回的巨额外汇促进了南非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黄金自然功不可没,使得南非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再次,提供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劳动力。南非约有12%的劳动力从事矿业,其中采金业提供的就业人数最多。1986年,全国金矿工人达到52万,近十多年来人数虽不断减少,截至1999年6月仍有近30万工人。

黄金矿石粉碎机。

近十年来,南非采金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局面。黄金产量、产值和利润连年下降,亏损不断上升,除金矿老化、采金率下降、开采成本高涨的国内因素外,主要是国际市场金价暴跌造成的。就国内因素而言,南非正在开采的金矿大多是20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陆续投产的,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矿砂的含金量下降,而开采成本却随着矿井深度的增加而上升。世界矿业巨头南非英美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所属的西部深井矿区现已挖至地下约4000米,深度采矿面临资金和安全两大挑战——需要良好的安全设施,小地震经常发生;需要降温,岸石的温度高达62℃;需要用水电——每采一吨矿石需用五吨循环水。

南非黄金的竞争力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相对下降。据黄金业服务公司测算,目前生产每盎司黄金的世界平均成本为261美元,南非为273美元,加拿大是267美元,澳大利亚是261美元,美国是257美元。南非的金矿公司认为,当金价从每盎司290美元向下跌落时,他们已把生产成本降至最低,现在再降低成本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金价下滑无疑对南非采金业带来巨大冲击,使得1990年的37家金矿公司到1999年仅剩下十家,而百年老矿——东兰德公司在金价暴跌时首先宣布停产便成为意料之中的事。

南非全国矿业协会认为,金价低于260美元/盎司,超过1/4的矿工失业;价格如维持在这一水平,40%的矿井不盈利、危及8万矿工的工作。金价暴跌引发的矿工失业对南非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比黄金外汇收入减少的影响不知要大多少倍,因为这些矿工是他们家中的顶梁柱,一人失业全家便失去依靠。51岁的穆瓦纳在东兰德公司干了25年,全家六口人就靠他每月160美元的工资生活。现在他失业了,妻子将沿街乞讨,三个孩子正在上学,五岁的儿子身患残疾。穆瓦纳感到最伤心的是,孩子们有可能会沦为男盗女娼,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南非的金矿工人大多数是黑人,他们失业后的命运十分悲惨。

 

黄金缘何黯然失色

历史进入1999年7月,世界黄金价格接连暴跌,伦敦市场金价滑至每盎司256美元,短短一个多月里下挫10%,创20年来金价最低纪录。与此同时,黄金股市紧密呼应,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内,世界最大的产金集团英美公司的股票大幅降落。昔日光彩四射的黄金何以会顿时黯然失色?金价惨跌会对产金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呢?

西方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划大幅度削减其黄金储备是引起金价狂泻的直接导火索,而英国抛售黄金则给长期萎靡不振的黄金市场雪上加霜。20世纪90年代末叶,荷兰、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国分别出售了数百吨黄金,使黄金市场黑云翻滚,价格从1996年2月每盎司414.80美元一路下滑,跌势不止。在卖得越早、价格越好的价值规律作用下,其他西方国家的央行纷纷步其后尘,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瑞士央行计划出售1300吨黄金,这等于其黄金储备的50%;八国集团同意从2000年起变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的黄金储备,即311吨黄金以援助债台高筑的穷国;1999年5月,英国宣布近年内将其黄金储备从715吨降至300吨,这相当于销售其黄金储备的58%。1999年7月6日,英国抛售25吨黄金,把黄金价格“抛”到20年来的低谷。

西方各国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相互“比富”、掀起黄金抛售狂潮呢?黄金因其固有特性和稀有性历来被视为财富、地位、繁荣与幸福的象征,被各国争相储备以预防不测和抵御通货膨胀,成为“宝中之宝”。然而,如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随着时过境迁,黄金终难越出盛极必衰的常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黄金曾一度拥有“官价”——布雷顿森林会议规定的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价格。20世纪60年代频发的美元危机强烈地冲击着黄金“官价”,美国于1971年被迫宣布停止外国央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着正式废除黄金“官价”。金本位制结束后,黄金价格由市场供求调节,金价如脱缰的野马一般狂奔,大幅上涨。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曾使金价飙升至历史的最高峰——每盎司855美元。高昂的金价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和供给,然而,随着新兴金融工具的涌现,黄金的用武之地日益狭小,难以再现昔日辉煌。

黄金市场由“牛”变“熊”、金价巨变的具体因素有三:其一,世界经济进入低通胀时期,黄金的保值作用大为降低,作为防范高通胀、稳定货币的“避风港”作用日益减小;其二,全球证券市场方兴未艾,投资股票、债券的收益高于黄金,吸引力巨大;其三,进入计算机时代,黄金作为国际清算手段多有不便,且其运输和储藏费用较高。在这种新情况下,各国争先恐后抛售黄金也就不足为怪了。

“几家欢笑几家愁。”富国抛售黄金储备是金价的真正敌人,使产金国饱尝其苦、深受其害。作为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南非首当其冲,损失难免。受此冲击,百年老金矿东兰德被迫宣布关门停业、5000名矿工因此失业,另有六家矿井裁减矿工12000名。对南非而言,金价已逼近,甚至跌破其成本价。如果金价继续下滑,南非其他金矿及其30万工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南非的失业率已高达30%,黄金出口又是南非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金价惨跌必将波及经济发展。

除南非外,非洲的其他产金国大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的对象。世界黄金协会指出,抛售黄金储备造成金价暴跌给这些国家带来的损失将会超过给予他们的援助,暂不提他们何时才能得到这笔援款。

价值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抛售黄金狂潮不止,金价下跌势在必然。这是否意味着黄金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金价永远回天乏力呢?如果世界爆发大规模战乱,美国经济出现高度通胀,加之亚洲各民族有崇尚黄金、偏爱黄金的传统,黄金仍会重现光彩,黄金变铜铁、真正“挥金如土”的日子似乎不会降临。

 

金块失窃竟成真

金子毕竟是金子,不是有一句名言吗:“是金子就闪闪发光。”世界金价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重新上扬,黄金恢复了昔日的光彩,黄金业迎来了再次辉煌。

黄金仍能引起人们垂涎三尺。参观过约翰内斯堡黄金城博物馆的游人大都会记得,黄金冶炼表演之后,当游客离开时,工作人员免不了让每人摸一下那块金砖,并笑言能用一只手拿动者,就可以把那块金砖拿走。人人都知道用一只手拿金砖的结果如何,但几乎每人都要试一番。尽管人人笑容可掬,但都免不了遗憾离开。人类的贪婪性由此窥见一斑。

可是,2002年6月的一天,那块金砖真的被人拿走了。不是游人的一只手,而是盗贼的一双手。所幸的是,由于金块重,窃贼将它搬到博物馆围墙下时,本想把它抛过墙后再拿走,未料力不从心,未能如愿。最后只好把金块扔在墙根下,自己翻墙逃离。

第二节 钻石村与钻石城

南非最珍贵的钻石之一、59克拉完美无瑕的“斯泰梅茨”粉红色钻石,挂在超级模特海伦娜·克里斯泰森的脖颈上,在珠宝首饰展示会上露出芳容。美女佩戴美钻,尤其抢人眼球,赢得啧啧的赞美声。

粉红钻石,价值连城。钻石商估价说,这颗稀有钻石价值三亿美元之上。不过一些行家则表示,“斯泰梅茨”是无价之宝,你能说出“蒙娜丽莎”值多少钱吗?据传,这颗粉钻是从100克拉的宝石上切割而成的。世界钻石老大德比尔斯公司是其主人。至于它产于何处,德比尔斯一直守口如瓶,保持着钻石生产的秘密传统。这难免引起人们的猜测:有人说它产于安哥拉,有的讲来自刚果(金),另有一些人坚持它出自钻石城金伯利,不过,大多数人倾向于它的出处是位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附近的钻石村。

 

默默无闻“钻石村”

南非以盛产黄金和钻石闻名于世。不过,相对于钻石城金伯利的鼎鼎大名,钻石村卡利南可谓默默无闻,别说是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就是南非本国人也对卡利南钻石村颇感陌生,要不是卡利南村适时宣传自己,新闻界为之造势,南非人也难以拾起那段忘却的记忆。

在世界钻石史上,钻石村起码在五个方面值得大书特书并引以为荣:“卡利南钻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钻石,“世纪钻石”是世界上切工最为精细、切割面最多的钻石,“黄金50年狂欢钻石”是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钻石,发现这三颗世界名钻的“首相矿井”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钻石矿,该矿是全世界唯一出产蓝色钻石的矿井。

旷野上的“钻石村”路标。

钻石村位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东北方向约50公里处,与钻石城一北一南,遥相对应,约距580公里。在发现钻石前,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野,是钻石改变了这里的一切。1903年,创建刚刚15年的德比尔斯公司兴师动众,浩浩荡荡的队伍挺进到此,那阵势似乎要与地球为敌,非要在地面上挖出个巨洞、挖出颗大钻不肯罢休。未料还真幸运,1905年1月25日,矿井动工后不到半年,刚刚挖至12米,就发现了重达3106克拉的“卡利南钻石”。

钻石村露天博物馆。

钻石村的一切均与钻石结缘。今天参观钻石村,从行政首都出发有两条路线,一是先东后北,一是先北后东,无论走哪条路,路标上都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心形钻石为你指路,使游人一目了然。走进钻石村,似乎置身于钻石世界。邮局、宾馆、旅游信息处、纪念品商店的招牌上都“镶”有“卡里南钻石”,就连路两旁的垃圾箱四周都有“钻石闪光”。这里保存了100年前开采钻石时的街道,街道两旁的房屋虽说不上是古香古色,但看起来也显出年头,屋顶的铁皮已锈迹斑斑,惟有门前的青草和鲜花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由于“首相矿井”目前仍在开采中,参观钻石村便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观看纪录片,了解钻石和钻石村的历史;接着在导游的带领下进入矿区参观,在机声隆隆中体验钻石是如何来之不易;最后目睹钻石的加工过程,顺便购买钻石或其他工艺品。

纪录片约半小时,主要讲述钻石的形成历史。钻石并不神秘,主要成分是碳,是数亿年前火山爆发时形成的。也就是说,唯有火山爆发才能形成钻石,但并不是所有爆发后的火山都能形成钻石,因为存在于地下150至250公里处,火山爆发时,巨大的压力和高达2000℃的高温将这些碳喷出地面,久而久之形成钻石。假如火山爆发是从地下50公里处发生的,那肯定不会形成钻石。这大概也属于地球构造和大自然的奥妙吧!

钻石村的导游都是钻石矿的退休工人,他们对矿井充满感情,对钻石的生产了如指掌,讲起矿井和钻石来也就难免滔滔不绝。看完纪录片,我们穿过当年的钻石街,来到矿区的入口处,“卡里南钻石”的模型早已站在门前等候游人。进入矿区可谓戒备森严,要通过两道关口,且一次仅能通过一人。

游人首先来到展览室,这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钻石矿与世界名钻的故事。游人所在的“首相矿井”的井口面积32公顷,为世界钻石井之最。目前已挖至地下约700米,井底面积为20公顷。导游介绍说,从此再向下挖到地下1000米,井底面积将保持不变,成为一个“直筒子”。目前,该钻石矿是世界上唯一生产蓝色钻石的矿井,这种被称为“首相蓝”的钻石被美国一家公司“包圆儿”了,用于航天技术,使地下生产的钻石为人类探索太空的秘密而服务。

橱窗里最吸引人的是那几颗世界名钻,可惜它们只是复制品。被分割成九颗的“卡利南钻石”全部展示在这里,“卡利南一号”,即其中最大的一颗钻石,重530.02克拉,又被称为“非洲巨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钻石;“卡利南二号”,又名“非洲次星”,重317.40克拉。“卡利南钻石”姊妹九个全部归英国皇室所有,“卡利南一号”镶嵌在国王的节杖上,她的大妹妹则成为国王皇冠上的“明珠”,使姊妹俩成为权位的象征。至于“卡利南钻石”为什么发现于南非却归根于英国,那是因为南非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

“世纪钻石”可谓名不虚传,就连其挂在墙上的照片也璀璨夺目。尽管它的重量只有273克拉,算不上著名,但它是世界上切割面最多的一颗,与一般仅切割成58个平面相比,它竟被切割成247个面,是世界著名的切割专家历时三年完成的杰作,其价值因之倍增,说是价值连城也不为过。它是十年前才出售的,具体价格和买主惟有奥本海默家族知晓,外人只是猜测,只知道它的保险额为两亿美元。

“黄金50年狂欢钻石”是1986年发现的,重545克拉,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钻石,它的主人是泰国国王。

首相矿井生产的钻石20%用于首饰,80%用于工业。橱窗里展示的用于工业的钻石主要是切割或钻孔工具,如牙医用的牙钻,切割用的圆形锯,就连切割钻石也借用医学上的“以毒攻毒”理论,唯有用钻石方可为之。归功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近年来切割钻石也使用激光。南非的钻石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钻石,一般工业用钻首选之。

“钻石村”的大矿井很壮观。

步出展览室,进入生产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安全生产须知。矿井作业环境艰苦,近年来为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矿井周末也休息,为使游人不进入地下参观也能对矿井内部有所了解,地面建设了一个“井底世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粗壮的通风管和几根排水管,排水管分为污水管和清水管,前者是为作业排出井底污水的,后者是为井下工人饮用而设置的。

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型的高大铁塔,这是运送矿石的升降机,由四个罐笼组成,分为两组,同时一上一下。每个罐笼自重八吨,装载岩石12.5吨,运送罐笼的钢绳重六吨,每个罐笼总重量26.5吨,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工作,每天开采1.2万吨矿石。铁塔南边50米处是巨大的矿井口,深不见底,不远处是堆积如山的矿石粉。人们把矿石从地下挖出来,经过粉碎等工序,再把矿石粉作为垃圾堆积起来。这一挖一堆,一洞一山,为的是钻石。钻石有何用途呢?一代钻石王哈里·奥说:“满足人类的虚荣心,特别是女性的虚荣心。”看来,虚荣心能促使人类做出许多不理智的事情来,狂挖钻石、在地球上打洞不知是否可列入其中。

游人最后来到钻石加工车间,隔着玻璃观看切割工在精心地切割钻石。这时,一名热情的小伙子便走过来,指着墙上写着英语和汉语说明的挂图,介绍构成钻石价格的四大因素:重量、净度、色泽和切工,并拿出一颗2克拉的钻石让游人传看,用饱眼福的方法撩拨人们的虚荣心,激发游人的购买欲,如果哪位心一动,站在身边的矿井商店的服务员会热情地接待你,还会让你选好中意的戒指,眼看着镶好,让你不虚此行。如果你还不放心,唯恐买了个假货,那就拿来一杯水,将钻石放进去,当被取出来时钻石仍是干的。钻石不沾水,假的则另当别论。这是鉴别钻石真假最简单不过的方法。

 

钻石闪闪金伯利

提起钻石,人们便会想到南非,想到南非的钻石之城金伯利。金伯利位于约翰内斯堡以南476公里,两者之间有一号国道相连。

位于南非中部的金伯利委实是座名不虚传的钻石城,这里的一切都与钻石结下了难解之缘。全城最高的建筑物是以南非钻石大王名字命名的“哈里·奥本海默大厦”——南非钻石的分拣与定价中心。由于拣选钻石须用自然光,该大厦背阳光而建、窗户倾斜并使用特殊的玻璃以防止反光。大厦旁边是以钻石大王之父欧·奥本海默的名字命名的花园,其中心的一座雕像喷泉——五名钻石矿工高举起一个过滤钻石的圆筛,象征着金伯利的五座钻石矿井,并以此纪念在钻石开采过程中牺牲的矿工们。金伯利大街上的路灯是南半球历史最悠久的街头电灯;南非第一所矿工学校于1896年在此创办,后迁址约翰内斯堡发展成为今日闻名遐迩的金山大学……而这里最值得一瞧的当数那现今地球上最大的露天人工洞——大矿井。井口周长1600米、面积17公顷,井深215米。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采掘中,人们从中清除出土石方2250万吨,采得钻石2722公斤。

“我们在过滤钻石。”

钻石被人类首次开采发生在3000年前的印度,这也是钻石为什么用克拉作为计量单位的原因。古印度生长有一种特殊的树——角豆树,又名刺槐。这种树上结有一种豆子,这些藏在长角里的豆子变干后大小和重量相同,每粒正好0.2克——1克拉,5个为1克重,即1克拉等于0.2克。为计算方便,又将一克拉分为100分。克拉是度量衡单位中唯一用天然植物果实作标准的计量单位。

钻石城的铁塔前长着一棵“克拉树”。

“物以稀为贵”,稀世之钻石作为大自然的珍品便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17世纪中叶,一位法国宫廷工匠随骆驼商队赴印度旅行,归来时为法王路易带回一些钻石,遂使欧洲贵族形成将宝石作为雅致与华贵象征的风气。钻石恒久远,它于是也象征爱情的永恒不变与坚贞不渝,贵重的钻戒就演变为订婚的信物。

大矿井书写着南非的钻石史。历史发展到18世纪,巴西成为世界最大的钻石生产国,而19世纪中叶南非钻矿的发现标志着现代钻石工业的真正诞生。1866年夏天,在金伯利附近河边的草地上玩耍时,15岁的雅克布斯意外地捡到了一颗斑斓的卵石,后被鉴定为21.25克拉重的钻石,命名为“尤瑞卡”;三年后,另一颗重83.5克拉、取名“南非之星”的钻石又被发现。这一发现引起了当时英国殖民者的垂涎。

1871年,在金伯利周围的农场里先后发现了数个钻石矿,最著名的是位于“科尔斯伯格小丘”、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矿井的金伯利钻矿。其后,在金伯利地区发现的16个钻矿均不同程度地被开采,现仍有四个处于开采之中。

大矿井向世人诉说着金伯利城的发展史。随着钻石矿的发现,世界各地的挖钻者蜂拥而来,昔日偏僻荒凉的农场变为热闹沸腾的工地,遂以大矿井为中心形成一座新城镇,人们称其为“新挖钻热”。1873年,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金伯利视察该地,这座新城镇改用其名字命名,留下一个特殊的痕迹和一段特殊的历史。

在露天钻矿博物馆,人们还能感受到当年钻石热的情景:打制挖掘工具的铁匠房,矿工常去的休息场所酒吧屋,摆设各种交通工具的车辆展,收购钻石的小型当铺,以及其他必不可少的各类机构,诸如银行、医院、警察局和照相馆等。

钻石博物馆里最吸引人的当属钻石展厅。人们在这里可以一饱眼福,一览当今世界上几颗驰名的美钻: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钻石——“卡利南”,原重3106克拉,已被切割成9颗主钻和95颗细小钻石;目前世界上最大一颗尚未切割的钻石——“616”,以其重量命名,堪称南非之最。

令人遗憾的是,这几颗钻石皆为复制品。不过,展示在橱窗里的“尤瑞卡”——在南非发现的第一颗钻石,确是货真价实。该钻被发现后曾几经曲折、几度易主。1966年,德比尔斯联合矿业有限公司从英国购回这颗被切割成10.73克拉的钻石,先展放在开普敦的国民议会,1983年起在该博物馆展出,从而使物归原地、物属原主。

谈及钻石,不能不提德比尔斯公司。在当年那股狂躁的挖钻热中,挖掘深度的不断增加便需要特殊的设备与工具。这时,从英国来南非与兄弟相聚的罗德斯暗下决心,回国筹资以购买设备。可是,当他重返南非后,英国商人巴纳图已成立了金伯利中心矿业公司,用有序挖掘替代了随心所欲的竞争。罗德斯是不会轻易罢休的。恰巧此时,农场主德比尔斯正为挖钻人践踏其庄稼而烦恼,罗德斯便顺水推舟购下了那块带矿藏的农场,成立了德比尔斯矿业公司,开始向巴纳图宣战。1888年,春风得意的罗德斯兼并了巴纳图的公司,成立了德比尔斯联合矿业有限公司,迈出了其独霸钻石天下的第一步。

百年沧桑,创业维艰。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萧条之际,一代钻石王——欧·奥本海默继任德比尔斯公司的主席,决定在伦敦成立中央统一销售组织,以控制全球钻石的销售价格。此后,随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一著名广告词的传播,德比尔斯迅速享誉全球,钻石的勘探与采掘也走出南非,向南部非洲、其他大洲及海洋扩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集团公司——生产全球一半的首饰钻石,销售的未切割钻石占全球市场的75%。1988年1月,德比尔斯脱离母公司英美集团公司,开始独立经营,其年销售额接近50亿美元。此后,德比尔斯与英美集团的关系又出现变化,目前两者互为对方的主要股东之一。

谈及钻石史和德比尔斯公司的创业史,该公司公共关系部主任鲁德特先生发出两点感慨。第一,钻石是美丽的,然而从矿石到钻石,其间要经过勘探、开采、分拣、切割、加工、销售等一系列艰辛的劳动,真可谓:钻石珍贵,来之不易;第二,在南非,钻石的发现与开采早于黄金,此后“淘金热”代替了“挖钻热”,约翰内斯堡迅速崛起,金伯利渐被世人冷落。这位曾著书立说研究金伯利史的专家反问道:“如果黄金的发现早于钻石,今日之金伯利会是什么样子呢?南非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第三节 钻石中心话钻石

在黄金城约翰内斯堡市中心,坐落着两幢相邻的五六层高的楼房,其间用封闭式空中走廊相连。别小瞧了这两幢不起眼的普通建筑,它们是闻名遐迩的南非钻石和珠宝中心。2003年4月初的一天,我来到这里,目睹钻石切割的全过程,了解钻石交易的每个环节,旁听钻石老板们大“念”钻石经……

 

钻石大楼戒备森严 保安措施万无一失

黄金城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有名的犯罪之都,绝大多数人,包括南非本国人在内,望“城”兴叹,闻之却步。然而,独具慧眼的钻石和珠宝中心老板却反其道而行之,低价买下这两幢楼,以加强保安措施作为突破口,把确保交易安全作为关键环节,进而以较低的价格出租,形成强劲的竞争力。“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两幢楼随之吸引来大批从事钻石和珠宝的生意人,造就了今日钻石和珠宝中心的繁荣,与黄金城内的其他惨淡经营者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幢楼一个名叫钻石中心,一个名为珠宝中心,这不过是称谓之别,其实两者经营的内容以钻石为主,大同小异。这当然也与钻石与珠宝本是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难舍难分不无关系,不是有人将钻石称为“宝石之王”吗?南非当地人更是不分钻石中心和珠宝中心,而是统称之为钻石大楼。

我首先进入中心停车场,车辆进入大门必须进行登记。钻石中心和珠宝中心各有一个出入口,我们来到钻石中心的楼门前,进中心大门首先要出示身份证或护照等重要证件,进行登记,并领取入门证,接着是对人和所带物品进行安检,任何人不得携带枪支和凶器入内。安检门通过后再过防盗门,防盗门和安检门一样,一次只能进一个人,而且必须通过工作人员划卡后才能通过。只有经过这两道严格的安全门,才能来到钻石中心的大厅。近年来在南非工作,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安检,而钻石中心安检之严格与认真,堪与总统府相比。

 

百家厂商集于一楼 配套服务一应俱全

我乘电梯来到三层。钻石大楼内有数百家厂商,家家都装有严密的保安设施,全天门户紧关,实行“闭门”营业,顾客进门必须先按门铃,厂商从室内监视器里确认后才开门。从外表上看,大楼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各家各户大门紧关,楼道内常是空无一人,但大楼内以钻石为中心,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实行一条龙式的配套服务,从毛坯钻石批发、钻石切割、钻石鉴定、钻石销售到钻石邮寄,有些厂商还兼作零售生意,并为顾客镶嵌好首饰。此外,还设有专门为这套服务而服务的商店,如钻石切割器材销售店,钻石宣传画和专业书籍销售店,当然更少不了银行。

世界钻石业霸主——南非德比尔斯公司在这里设有两家钻石批发店,其中一家位于三层,名为钻石发展公司。该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德比尔斯控制着世界钻石总产量的80%,只出售毛坯钻石,或简称为原钻,不对钻石进行任何加工。钻石批发一般一两周进行一次,不是批发时间不开门,批发时间内也谢绝一般人入门。开门时,批发商将首饰钻石和工业钻石按不同重量分别包装,购买者按照自己所需的货物进行选择。他们多是钻石大楼内的厂商,以购买首饰钻为主,买少量的工业钻主要用于切割首饰钻。

南非的钻石厂商除从德比尔斯批发钻石外,还从黄金城以南数百公里的一个钻石自由交易市场进货。自由市场交易的钻石主要是各家私人钻石矿挖出来的毛坯钻,价格相对便宜些,交易手段也比较灵活。不过,一旦看走了眼,切割后不但赚不了钱反要赔上本钱。这就需要购买者独具慧眼,否则还是德比尔斯比较保险。

黄金城市中心的“逐鹿非洲”群雕诠释着非洲矿业竞争的激烈。

我们平时所说的钻石,是指切割好的首饰钻,俗称“裸钻”。就经销钻石而言,钻石大楼内的厂商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切割并销售,一是只从事批发销售。

 

钻石珍贵来之不易 两类钻石截然分明

人们大都知道钻石珍贵无比,价值连城,不少人也知道“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著名广告词。可真正知道钻石的三个“来之不易”——生成不易、开采不易和切割不易者,似乎寥寥无几。

钻石的化学成分十分简单,为单晶碳。然而,其生成需要上亿年,是火山爆发时喷溢出来的高温岩浆经过数亿年的变化形成的。伴随着火山爆发,熔岩带着钻石喷出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管状脉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钻石被冲离岩石,继而沿河流而下,或藏身于河床,或落脚于海底,形成冲击钻石。所谓钻石开采,就是将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岩石挖出来,其中就有璀璨夺目的钻石。挖掘4至8吨的矿石,才能找到1克拉的钻石,其中80%是工业钻,首饰钻仅占20%。

首饰钻与工业钻如何区分呢?经过两道防盗门,我们来到一家钻石工厂。随行的华人钻石“王老五”陈义彪与该厂的老板是朋友,便让老板各拿出来一颗观看。首饰原钻像水晶和冰糖,透亮发光;工业原钻则像食盐块一般,缺乏光泽。两者一比,截然分明。

钻石是最硬的宝石,硬度超过所有金属。因此,切割钻石不能用金属,即使是钢铁之类。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切割钻石还需要钻石,所谓“以毒攻毒”。不是用整块钻石,而是用钻石粉末来“以软克刚”,用来切割首饰钻的工业钻石粉末,色泽还不如食盐颗粒发亮,而是发灰。

 

钻石切割一日一颗 认真仔细自不待言

如何用钻石粉末切割钻石呢?我们来到一家以姓名“莱茨基”命名的钻石工厂。在钻石大楼里,切割钻石的工厂全是小规模的,工人从四五名到十多名不等。这家工厂雇有四名工人,老板是黑人。在种族隔离的旧南非,钻石经销商是清一色的白人,以犹太人为主。现在,印度人、中国人和黑人也加入到这一行业之中,莱茨基先生就是其中一员。

所谓切割钻石,除极少数是一般意义上的切割外,绝大多数钻石不需切割,而是刨圆和磨平。例如,闻名于世的卡里南钻石,重3106克拉,切割后的最大一颗钻石,镶嵌在英国国王的皇冠上。其切割程序是,先在钢锯齿上涂少许特制的油,然后将钻石粉粘贴在上面,再开始切割大颗钻石。对小钻石而言,重量不过几克拉或几十分,经不起锯齿切割,而是先抛光,再磨平。

在抛光机床前,莱茨基先生介绍道,先用机床将原钻从两头固定好,再开动机床,在运转过程中,手持夹有一颗工业钻的特制夹子对钻石进行抛光,将原钻磨成圆形,为下一步磨出平面作好准备。

磨平机床与抛光机床一样,也是台式,主要由钢桌、钢磨盘、马达和夹子组成。钢桌非常重,必须确保平稳,丝毫不得有误;钢磨盘是圆形,上面刻有一道道细纹,磨钻石前,先将钻石粉末均匀地撒在上面,然后开动马达转动,用夹子夹住钻石在上面将其磨成一个个小平面,抛磨靠的是钻石粉末。

首饰钻石是这样切割的。

钻石夹子约一尺长,是专门为切割钻石而设计制造的。夹子上带有水平尺和角度计,每磨光一下都要用放大镜检查验证,丝毫不得马虎。钻石虽小,但标准的切割都要磨成57个面,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钻石都是闪闪发光,晶莹发亮。切割是决定钻石价格的四大因素之一,必须认真细心,因此切割一颗钻石,一般需要一个熟练工一整天的时间。

 

钻石虽小价值可观 工厂防盗各出奇招

钻石切割对钻石的损失不可小视。一般而言,一颗原钻经过切割后,仅能剩下1/3的重量,损失率高达2/3。比如,一颗1克拉重的钻石,切割后只有33分了。然而,切割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对钻石老板而言,他们心疼的当然不是切割中损失的钻石重量,而是切割中的被盗事件。老板从切割中赚钱,然而钻石一旦在切割过程中丢失,老板将失去昂贵的本钱,损失无疑是惨重的。这样,钻石工厂的防盗问题非常重要,而防盗的主要对象,不是别人,恰恰是钻石切割工人。

谈起钻石切割过程中的防盗问题,莱茨基先生神秘一笑,这笑容充满着自信,似乎在告诉我,他有自己的防盗高招。莱茨基曾是一名技术娴熟的钻石车工,给别人打过15年的工,五年前开始经销钻石,开设了这家工厂兼经销店,自己购买原钻切割后销售,还时不时为他人切割钻石赚取加工费。为了防止员工盗窃和调换钻石,他首先对钻石进行一番研究,用紫外线测定仪鉴定钻石的真假和色泽,用标尺夹子测量钻石的大小尺度,然后决定如何切割并自己先切第一刀。说着,他就取出一颗钻石,拿起一个夹子,向我演示。

钻石切割的要旨是追求最大的得石率,在原钻的基础上保持最大。因此,第一刀非常重要,是得石率的关键。莱茨基是内行,自己先磨好第一个平面,不但能保证最大的得石率,而且能进一步鉴定钻石的色泽。完成第一步后,才将钻石分发给员工们。这样,谁拿的那颗钻石,切割后能有多大,他心中有数。每天上班将钻石发给大家,下班时收回,有效地防止了盗窃、丢失和替换。

这当然是小工厂的做法,而且钻石大楼内的各家工厂各有其招,大工厂就不同了。开普敦有两家大型切割厂,上班时发给每个员工一颗钻石并严格进行登记,老板与员工对视而坐,监工不时巡回监督,每名员工的头顶还安装有一台监视器,受到监控室的密切监视。只要员工离开车床,包括吃饭和上洗手间在内,都必须先将钻石交回老板。下班时先交回钻石,并进行检验,措施相当严密。

钻石切割工人的工资大多实行计量工资制,一般是切割一克拉的原钻300兰特。当然,熟练工和低级工也有区别。莱茨基技术比较过硬,他为别人切割钻石时,收费标准是一克拉350兰特,因为他先开第一刀,保证最大得石率,严把质量关。而他给员工实行月工资制,每人每月3500兰特,从中赚取利润。

 

钻石定价世界统一 四大因素决定价格

在钻石大楼内,南非钻石协会和南非珠宝协会均设有办公室,切割好的钻石需要到这两个协会的任何一个进行鉴定,颁发钻石证书后方能上市。

众所周知,一颗钻石的价格是由切割、色泽、净度和重量这四大因素决定的。色泽和净度是天然生成的,人力无法改变,而切割得是否合理,对钻石的大小和重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钻石的色泽一般分为11个等级,从D到N依次降低,N等级之后的钻石,肉眼就能看出带有明显的混浊黄色。钻石呈无色透明状,以纯白透明为最上品,淡蓝色的蓝白钻或带黄色的泛黄钻,均不如纯白钻石。色泽的等级越高,钻石的价格越贵。近年来,世界上发现了不少彩色钻石,简称彩钻,有粉红钻、黑钻、蓝钻、黄钻等,它们比普通的纯白色钻石更为稀有珍贵,可谓价值连城。钻石的净度分为五个等级:无瑕、极微瑕、微瑕、小瑕和有瑕。前三级中又各分为两等,后两级中各分为三等。其中的有瑕一级,肉眼可以看见瑕疵;无瑕一级,拿放大镜也观察不到瑕疵。

钻石以克拉为计量单位,每克拉又分为100分,如0.6克拉的钻石即为60分。两颗重量相同的钻石,会因切割、色泽和净度不同而价值相距巨大,甚至是数十倍。

钻石的价格是由纽约的一个人决定的,这个人每周发布一次“拉帕波特钻石报告”,即钻石价格。我们在德比尔斯钻石公司打开一部手提电脑,荧屏上立即显示出钻石的价格表,众多的表格分别以重量为单位,净度和色泽分别为横竖坐标,查找价格一目了然。

由于钻石实行世界统一价格,而对钻石的切割、色泽和净度的鉴定,世界上只有三家——南非钻石协会、南非珠宝协会和欧洲宝石协会具有鉴定资格,因此,一颗钻石的价格高低,在切割完成后也就基本决定了。也就是说,顾客对钻石的价格是“没商量”的,一颗钻石的贵贱,取决于经销商给顾客折扣的多少。

选购钻石,一般以裸钻为主,也就是切割好而尚未镶嵌的单颗钻石。至于是将钻石镶嵌在项链上、耳坠上,还是戒指上,则由顾客自己决定。镶嵌钻石也是一门专业技术,一般须经过镶、磨、洗、擦几道工序。

钻石首饰是美丽的,然而,钻石不但来之不易,其切割和镶嵌也要经过一道道专业工序。在钻石璀璨夺目的闪光中,也闪烁着劳动的汗珠。

 

世界名钻闻名天下 钻石史话惊心动魄

钻石最早产于印度,关于钻石的史话自然源于印度;钻石富有传奇色彩、带血带泪的掌故大多与印度有关。“光明之山”是钻石史中最悠久的名钻,远在1304年由印度的一位酋长所有,传说是神赐之物。当时印度人信奉的其中一个神是“牧牛神”,说是它住在一间布满钻石和红宝石的宫殿,如信徒敬献给它一颗珍贵的钻石,神便会赐给其在天国永生。

印度人将钻石神化,而在13世纪的欧洲,钻石则是皇室贵族的专利品,佩戴钻石是皇后公主们的特权。法皇查理十七世的情妇爱丽丝·苏慧是第一位打破这种传统的平民女子,她从皇帝那里获赠一颗钻石,并在公众场合佩戴,钻石从此进入民间。

15世纪是钻石与爱情结缘的里程碑。巴根地公爵查尔斯爱钻如命,喜好收藏,他女儿玛丽与奥地利大公爵订婚时获赠一枚钻戒,成为历史上第一枚订婚钻戒。

在16、17世纪,浪漫的法国人独领钻石新潮流。法皇弗兰西斯一世的项链镶有11颗大钻石,他的皇后嘉芙莲除喜爱钻石首饰外,还用钻石粉末掺入食物毒死政敌。欧洲历史上相传的篡位粉可能就是钻石粉末。钻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证,极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编造谎言,以减少矿工将钻石吞入体内行窃。

路易十四执政期间,钻石在法国的流行达到顶峰。他的皇宫内摆满珠宝玉石,全身上下钻石闪闪。据说他以国家名义购买了109颗重十克拉以上的钻石、273颗重四至十克拉的钻石。最著名的要数从宝石巨商手中购回的44颗大钻石,其中包括一颗112克拉的法国蓝钻,人们普遍认为,著名的“希望钻石”就是从这颗上面切割下来的。至于“希望钻石”跌宕起伏的传奇史下面还要讲述。

路易十五世是个风流皇帝,情妇多得连自己也说不清楚,钻石成了他赠送情人的最佳礼物。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和皇后约瑟芬穿着镶有钻石的服装加冕,促使钻石再度流行。

受法国影响,俄罗斯沙皇将钻石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彼得大帝1724年为皇后加冕时,皇后冠上镶有2500颗钻石。彼得三世1762年被害后,他的妻子伟大的嘉芙莲登上皇位,她的皇冠是瑞士艺术家设计的,其上镶嵌有5000颗钻石。

英国皇室与钻石也有一段难解之缘。亨利八世是钻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用钻石原石镶成的八角结晶体戒指时髦一时,顿成风尚,同时又掀起用钻石在玻璃窗子上刻画情书的热潮,钻戒一度被称为画字戒指,甚至伊丽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块玻璃上与沃尔特爵士咏诗谈心,倾诉衷肠。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当时皇室拥有2500颗钻石供她使用。12年后,她还幸运地获得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名钻“光明之山”,据说是一家英国印度公司送给她的礼物。1907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获得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卡利南”,他将其切割成多枚,其中一枚镶在皇杖里面。

美国人对钻石的感觉比欧洲人来得迟钝多了,直到19世纪末期,美国才时兴钻石首饰,并将它作为爱的永恒信息。不过,美国人后来居上,据说钻石巨商布雷迪拥有两万颗钻石。百万富翁摩根1880年买入“鹰钻石”将其捐给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出版业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国皇室珠宝拍卖会上买得一条镶有222颗钻石的项链送给他妻子。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等都与钻石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美国老百姓对钻石也是感情深厚。当世界名钻在纽约展出时,成千上万的观众在雨中排队等候参观,争相一睹美钻风采。

钻石在西方世界周游了一大圈后,于20世纪60年代又回到东方,开始在中国和日本流行。

钻石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与人们将钻石人格化、赋予一种意象不无关系。当钻石最初被神化之时,人们敬奉它;当人们能够拥有钻石时,人们便给它附加上一种梦想。也就是说,当人们购买钻石时,其实是在购买一种钻石所象征的“符号”——浪漫的情感、真挚的爱情、纯洁的友谊、事业的成功、精神的不屈、人格的完美等等。难怪有人说,决定买钻石那一刻的冲动来自“心”而不是“脑袋”。不仅如此,选钻石形状也反映着购买者的性格。著名的钻石估价大师斯伯劳曾花费25年的时间,在美国访问了五万名钻石喜爱者,对钻石形状与个人性格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圆形的兴趣浓厚者,性格忠诚可靠,平易近人,以家庭为中心,喜欢有安全感的人或物;选择心形者,性格多愁善感,富于幻想,女性味浓,对人十分信任,做事有时较戏剧化;椭圆形的爱好者多富有创造性,充满冒险精神,做事有条不紊,责任心比较强;对梨形情有独钟者,喜欢群体生活,处事变通灵活,喜好交际,善于改变自己而迎合他人的喜好;对枣核形忠贞不二者,性格外向,上进心强,勇于拼搏,乐于尝试,多富创造性;专选购四方形或长方形者,性格保守,待人诚实,做事规律,一板一眼,讲究效率。女士们不妨想想,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呢?

谈及钻石的颜色,可谓五彩缤纷,从无色、白色、黑色到绿黄、灰蓝、天蓝,再到粉红、紫色、蓝色、红色等等,不一而足,价格也依次递增,到红色增值十倍以上。

在各种名钻之中,要数蓝色的“希望钻石”故事情节最富有传奇和充满神秘色彩,奇怪的是谁拥有它、谁便会招致不幸。这颗美丽迷人的椭圆形蓝钻是一个珠宝商兼冒险家塔弗尼亚从印度获得卖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他将出售钻石的钱给了他儿子,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却因挥霍无度而不能善终,最后在印度被野狗咬死。

如获至宝的路易十四将这颗钻石切割成69.03克拉,没过多久他便死于天花。路易十五继承了这份财富,将这颗钻石借给他的情妇杜白莉,后来杜白莉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断头台。传到路易十六时,他的皇后安东尼亚也被砍了头。1792年,这颗名钻被人从法国宝库中盗走而重新被切割成45.52克拉,亨利·霍普于1830年购得此钻,并以自己的姓为其命名,后来,他的侄孙继承了这颗美钻,只因染上赌博而破产,1900年被迫卖钻还债。此后的十多年中,名钻几度易主,最后被爱芙莲·麦金得手,她不久与百万富翁之子约翰·麦金结婚。爱芙莲视名钻如命,声言钻石令她神采飞扬,烦恼尽消。奇怪的是,此后一连串的不幸伴她同行,先是九岁的儿子死于车祸,丈夫因嗜酒又惹上官司,最后他们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丈夫不久便因精神病死亡,她25岁的女儿也因染上毒瘾不能自拔而服过量安眠药离开人世。多重打击之下的爱芙莲精神崩溃,患上肺炎,一年后死去,终年60岁。

事情还没有结束,爱芙莲死后将珠宝分给儿孙们,只因负债累累,法庭强行将其所有珠宝变现还债,“希望钻石”估价176920美元,另一颗名钻“东方之星”被估价为185000美元,连同她的其他72件首饰一起出售。1949年,哈利·温斯特买下了爱芙莲的所有珠宝,带着这颗“希望钻石”周游世界为慈善事业筹款。1958年,温斯特用邮寄方式将这颗名钻送给了美国史密桑尼博物馆,至今仍放在那里的玻璃箱内供世人欣赏。

第四节 “天外来客”海椰子

除地下丰富的矿藏外,非洲地上生长的植物也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这里仅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芦荟、天然特效减肥药——P57植物、猴子面包树和海椰子。

 

能减肥的“绿色钻石”

减肥、美容和美饰被誉为“世界性三大难题”,困扰着无数沐浴在现代化浪潮中的今人,美女俊男更不例外。世界各国的医生们,都在苦苦寻求解决这“三大顽症”的灵丹妙药。大概是上帝偏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彩虹国度,大夫们寻求的处方和药材均在南非,不是埋在地下,就是长在地上;有的已被开发出来,有的正在研制之中。简言之,它们是一株植物和两颗“钻石”,更确切地说,是一颗钻石和两株植物。

钻石自不待言,就是大放光彩的首饰钻石。两株植物是芦荟和P57植物。芦荟美容,效果奇特。南非芦荟的种类繁多,有成百上千种。有的高大如树,有的矮小如花;有的枝叶细长,有的丰润挺拔。聪明的南非人也在芦荟上大做文章,芦荟天然系列产品的种类之多绝不亚于芦荟的种类。诸如保健系列、美容护肤系列、美发系列、沐浴系列、防晒系列、母婴系列、青年系列、运动系列、宠物系列等等。其中保健系列有饮料、茶、结晶粒、排毒丸等。美容护肤系列最为丰富,又按皮肤的种类分为若干小系列,每个系列中又有日霜和晚霜之别、护肤与护唇之分、护手同护脚之异……芦荟是耐旱植物,具有保湿功能,同时又具备多种药物功效,是天然的美容护肤植物。

除芦荟外,在南非西北省干旱的沙漠地带,生长着另一种奇特的植物——P57。这种植物已成为科研的对象,其名称P57是科研上的代称。这种植物一人来高,类似仙人掌,成丛状生长,一根根向上向外发展,每年顶端开花一次,花白色中略带粉色。这种植物能直接食用,而且吃一口一天不感到饥饿,是神奇的天然减肥药。生长在那里的布须人以狩猎为生,每次外出多日不回家,但他们不带食品而仅在腰中别一把小刀。他们认识这种植物,看见后用刀子从植物上切下一段嚼在嘴里,仅一小段就能饱几天。

可惜的是,这种纯天然食品数量有限。布须人祖祖辈辈只知食用,哪里知道保护和繁殖?南非科学家发现这种食品后,立即组织力量对其进行科研。目前,科研工作正在距离比勒陀利亚郊外的南非科学院进行之中。我曾走进这家科学院采访,得知他们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在对这种植物进行人工栽培,已形成大面积种植,待对产品的有效成分进行科学提取后,新产品估计会在近年内投放国际市场。

就在两年前我采访时,有关负责人说,不少国家已有了这种产品的代理商,因为这种特效减肥药必将受到世人,特别是胖人的普遍青睐。这种植物仅在南非生长,世界上独一无二,待开发研制成功投放市场后,必将为生产者带来巨额利润,因之被称为“绿色钻石”。

 

3000年的“大树”

猴面包树在非洲比较常见,树冠巨大,外观奇特,土生土长而又生命力顽强。

猴面包树最奇特的是没有“硬木”,主要由纤维状肉质组成,具有强壮的恢复活力。如果树皮被大象或是其他动物吃掉了,短时间内就能生长出新的来;即使粗壮大树的树心遭到火烧,大树依然生长。中空的树心也就成为人类或其他动物的“庇护所”。

顽强的生命力使猴面包树能够克服外来袭击而长命千岁。在南非北省偏远农村的丛林中,就有一棵3000年的猴面包树,人们普遍称其为“大树”。“大树”虽身居穷乡僻壤,但近年来名声大噪,不断有人前往观看。

人与“大树”合影显得不协调。

我也是带着一颗好奇心与老同学常晋才同行而去的。那天,天气晴朗,我们从下榻城市出发,大约驱车三四百公里才目睹了“大树”的“芳容”。路途没有标识,我们只是凭借着传说而边行边问,免不了要多走一些弯路。最后,路越来越窄,从宽阔的土路变成了羊肠小道,而且前面出现了岔路口。环视周围,到处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猴面包树,有的大到让人误为其是“大树”。这时,不远处站着几个中学生,她们放学回家因路途遥远,正站在路旁休息,有时还能等来一辆顺车。看到我们朝她们开去,她们自然高兴。这三名学生成为我们的向导,因为“大树”离她们的村子不远。路况非常糟糕,车速受限,大概又开了半个多小时才来到“大树”下。

“大树”果然名不虚传。站在树下,你会感到自己变“小”了。我们刚到时,看到几个人爬到树上,在树枝上大步行走。树冠很大,大到距离树干近百米外才能目睹全貌,使得照相成为一大难题,因为“大树”周围是丛林,丛木杂生,必须走到丛林中去拍照,而丛林又难免挂住衣服,挡住镜头。

正值时节,树上生长着“面包”:黄色,坚硬,似梨状而比梨小,其肉质白色,含有酒石酸,可食用,烧粥或制成饮料皆可。其花白色,花味似腐烂的肉,吸引来蝙蝠和其他昆虫,其中蝙蝠是主要的花粉传递者。大象食其树皮,人类用树皮制作绳索和坐垫。

走近“大树”根一看,暴露在外的根部伸向四面八方,高出地面有几十厘米之高,有明显的石化特征。树心中空,人可以自由地出入,据说里面同时能容纳十多个人,俨然一个“小房子”。另外,经常在“树心”栖息的动物多达数十种。

“大树”也有自己的迷信传说。如果谁从树上摘下一朵花,他将被狮子吃掉;喝树皮的浸液,能让人强壮有力。

其实,猴面包树的翻译还存在误区。树上的果实主要不是让猴子吃了,而是让人吃了。再说,非洲的猴子也没有那么多,而这种树在南部非洲却是遍地生长。

 

神奇的海椰子

岛不在多,有“奇”则名。印度洋上的岛国——塞舌尔共和国由115座岛屿组成,是“百岛之国”。不过,最出名的要数普拉林岛,因为它是神奇的海椰子的故乡。

从第一大岛马黑起飞,经过15分钟的飞行,一架小型飞机飘然降落在反“6”字形的简易机场,唯一的空中小姐用甜润的嗓音广播:“欢迎你来到塞舌尔的第二大岛普拉林,海椰子的故乡。”

塞舌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椰子的故乡。海椰子成为吸引各国游人的一个大招牌,该国人民莫不引以为荣。海椰子雌雄异株,果实活似人类的生殖器官,在植物界非常奇特。究竟奇特到什么程度,下面这组数字也许能说明问题。在植物界,海椰子生长的果实最大、最重、最漂亮,可重达22.5公斤;雄性海椰子树的果实象征着男性的生殖器官,雌性海椰子树的果实恰似女性性感的骨盆;海椰子的树龄能长达300多年,雌性树的萌芽期是两年,直到第二十五年才开始结果;当雌性树的果实长到9~13个月时,外壳的顶部开始发黄,这表明果实内部的肉汁可以食用了,否则,里面的新鲜肉汁将变坚硬;果实和树叶可以制作多种产品,如草帽、手包、坐垫、椰汁和椰子酒,雌性果实还被制作成旅游纪念品。

海椰子的原名叫双椰子。1519年前后,法国人在距离塞舌尔很远的大海里发现了奇特的双椰子果实,误以为是大海里的特殊产品,便以海椰子为其命名。直到1743年,塞舌尔被“发现”,人类这才明白,海椰子原生长在陆地上,成熟后自然掉落,又被风吹水冲到汪洋大海里。由此可见,人类对植物、动物和地方的命名有时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海椰子:“您认识我吗?”

到塞舌尔不去参观海椰子,就像到北京没有去登长城一样。2004年3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只身走进位于塞舌尔第二大岛的海椰子林。那里椰树成林,满山遍谷,棵棵高直参天,椰林内到处是风吹的响声,好似椰树之间在对话一般。天色已近黄昏,椰林内没有游人,我一个人置身于山谷小道之中,抬头是蔽日的叶片,四周是直立的树干,地面是发黄的叶片,还不时有硕大的新叶从树上落下,与树枝相碰撞,不时发出响声。一种森林深处的恐惧感仿佛袭来,我不由得在一个岔路口驻足不前。

正当此时,发现不远处坐着一男一女两名当地人,他们是椰林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与我打招呼。攀谈中,他们没有介绍海椰子,那位中年妇女先指着旁边的一株一人高的植物说:“这棵黄尖叶小树来自中国。”说完她情不自禁地笑了,而且笑得前仰后合。原来她以为,中国人一定知道那棵来自中国的小树的药用功能,而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树,连树名都叫不上来,遑论什么用途。这时,那名男子道出原委:“这种树来自中国,树叶入药具有壮阳作用,而且十分明显。我们当地人都知道这种树,你看她笑成什么样子了。”

“好重啊!”

男子还在附近找到另外一种来自中国的树:“这两种树在椰林里比较普遍,我们只知道年代很久,至于具体是何时从中国来,我们没有研究。”也就是说,中国的物种增加了海椰林的生物多样性。我由此联想到郑和下西洋时,其船队不但从国外带回中国一些异域物种,同时将中国的一些植物远航到海外,而且还把世界各地的物种互相移植,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增进了人们对自然界物种的认识,进而使不断繁荣的物种造福人类。在这一点上,中外研究郑和的专家有目共睹,形成共识。海椰林里的这两种中国树,很有可能是郑和船队从中国带来的。

塞舌尔人以自己的国度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椰子而感到自豪,围绕着海椰子也有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下面这段。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海椰林大风乍起,沙沙作响,并伴有树枝被折断的叭叭声。每当此时,雄性海椰子树就一步一步移动到雌海椰子树跟前,二者亲密起来……

这一故事充满神秘色彩,如果有人要问:有谁见过吗?答曰:如果谁真的深更半夜去海椰林偷看了那一幕,他就不可能活着出来。

第五节 紫楹花开动京城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花“国色天香”的美名由此而来。牡丹花美丽富贵,洛阳牡丹中外驰名。“洛阳地脉最相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就是诗圣杜甫笔下的牡丹花。

在南非的京城——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有一种树——紫楹花树,每年春天开花,将整个城市装扮成一个花的世界。

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一座美丽的花都。每年9月春天来临之际,比勒陀利亚的主要街道两旁,到处盛开着一种名叫紫楹花的花朵。它和梧桐树的花儿有几分相像,花色和花形相似,只是紫楹花香味浓郁,花朵小而稠密。据说,这种树在比勒陀利亚有七万余棵,是这个城市的标志与象征。

紫楹花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树干可高达二三十米,巨大的树冠遮挡着非洲高原强烈的阳光,给人们带来惬意的浓阴。漫步在比勒陀利亚的街道上,徜徉在紫楹花树下,欣赏着这座美丽的城市,人们很难感觉到这里是非洲高原,很难把周围的一切与非洲北部干热的撒哈拉大沙漠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到了每年10月,正值满城紫楹花竞相开放之时,淡淡的紫色花笑开枝头,一朵挨着一朵,一片接着一片,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城市变成一片花的海洋。

南非人喜爱紫楹花,甚至认为紫楹花是吉祥的花朵。所以在南非,在比勒陀利亚,每当紫楹花开放,也就进入了一年当中最好的旅游季节。微风吹过,落英缤纷,相伴而行的情侣,相信紫楹花的芬芳和爱情甜蜜相得益彰,一任略带甜味的花瓣飘落在青春的发髻上。将要走上高考考场的少男少女,坐在花香浓郁的树下,静静温习着几年苦读的功课,心中暗自祈祷紫楹花能带来好运气。一旦有一片花瓣落在头上,他们就会高兴地叫起来,确信自己在即将来临的高考中定会金榜题名。

连快乐的蜜蜂也赶在花开季节飞到比勒陀利亚,嘤嘤嗡嗡,四处欢舞,给这个平素安定的城市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气氛。更有趣的是,来此寻蜜的蜂群,不仅飞舞枝头,还不放过落在地上的花朵中残留的蜜汁。散步在比勒陀利亚,若不经意,随时都会惊飞脚下忙碌的蜜蜂。若再仔细察看,落在地上的花瓣,同时又引来了许多觅食的蚂蚁,它们把花瓣拖来拖去,远远望去,就像地上的花朵在跳舞。

清晨的比勒陀利亚,静谧美丽,空气清润,曙光初照,微风习习。一夜之间,紫楹花落满大街小巷,好似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紫地毯。身临其境,目睹此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清代女诗人陈长生那“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的诗句。紫楹树花大叶小,花多叶少,棵棵枝繁花茂,似锦的繁花使人感到一派盎然的春意。紫楹花是美丽的,其美丽动听的名称也被当地一家广播电台作为台名,随着电波传遍四方。

据说,紫楹树原产于南美洲,由于南非的土壤与气候适合栽种,一百多年前由殖民者大规模移植于此。初始的两棵小树栉风沐雨,沧桑几度,目睹了南非的变迁。它的历史,或可从一个侧面映照出这个国家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因为比勒陀利亚原来的玫瑰花十分有名,欧洲殖民者来到南非后,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包括这里的花朵。

玫瑰花退位南非花魁,紫楹花遍布比勒陀利亚。一个以黑人为主要人种的国家,白人的统治竟存在了350多年!十几年前当世人提及南非,就会立即想到残酷的种族隔离制度。南非当时是20世纪90年代我们这个星球上实行违反人类道德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国家。这种深重的民族灾难阴影,在许多南非人的心目中是难以挥之而去的。一些老年人经常告诉他们的后人,在他们的眼里,紫楹花美丽可爱,芬芳袭人;而在他们的心中,对紫楹花却时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苦衷。但愿这种心理情结会随着紫楹花一年一度的盛开,随着南非的种族和解与国家重建而逐渐消逝。

美丽的紫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