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唐代长安佛教,塔寺林立,高僧辈出,宗派隆盛。在佛教义学研究、经典翻译、史学著述、宏宗演教等诸多方面大作迭出,精彩纷呈。大慈恩寺、大荐福寺、兴善寺、西明寺、净业寺、青龙寺等名寺是当时众多大德驻锡所在,一时龙象云集、法门海会、开宗立派、著书立说、东去西求、成就斐然。当时集著述立说、普及传播、精研戒律、参与译经于一身的大德不乏其人,道世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据佛教史料记载,道世自幼敏慧,12岁发愿于青龙寺出家,刻苦学习,尤偏律部,后以精通律学而闻名于京城。年20依律学大家智首和尚受具。唐高宗显庆年间,道世奉诏参加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成为五十大德之一,后来与道宣律师同住皇家寺院西明寺。时道宣弘《四分律》,开创南山律宗,独步天下,道世从旁协助,并著有《受戒仪式》《四分律讨要》《四分律尼钞》等律学著述。
道世博通三藏,谙熟外典,深感内学义旨幽深,文句浩瀚,外人难望涯际。始仿《经律异相》,编《诸经要集》1000条,分30部180余目。此后陆续增广更扩展为《法苑珠林》。从显庆末年始,至总章元年完成,历经十载。《法苑珠林》共分100篇,每篇的开始仍是“述意“部,一般援引《诸经要集》原文;每篇末或部末有感应缘,广引故事为证,每则故事都注明出典。
《法苑珠林》引用的典籍多达400余种,其中《佛本行经》《菩萨本行经》《观佛三昧经》《善权经》《净度三昧经》等佛典早已失传,引用儒家和道教典籍也有140余种之多。当时兰台郎李俨为《法苑珠林》作序,褒扬有加,称颂此书义丰文约,使读者“探卷而得意珠”“披文而饮甘露”。而道世则期待《诸经要集》和《法苑珠林》能够“道俗流行,传灯有据”。《法苑珠林》内容宏阔,素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史料。百篇华章将佛学时空、宇宙、有情、宣教、因果业力、善恶报应、僧俗二众修持、圣凡分类、戒律禅观、神通咒语、法数名相、寺塔器物、音乐图像、仪礼行止等义理囊括其中,井然有序。
《法苑珠林》一书,历来深受学界重视与关注,分别从文献研究、佛教史、佛教哲学的研究利用、文学研究、文化思想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华伟博士笃实沉潜、精进勇猛,以晋唐文化整合为视角,对《法苑珠林》进行统括而又专门的研究,择取佛教文化与中土文化冲突、转化过程及佛教在中土立足等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将佛教与祭祀,佛教与中土巫术传统,佛教与儒治社会伦理,佛教因果论对中土善恶报应观的转化等要点进行了深入讨论,第六章又以《法苑珠林》中两篇与佛教音乐相关篇目的编撰为依据,对佛教音乐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书中取得的成绩与许多进展性观点值得随喜赞叹,对国内外前人的学术成果给予了高度细致的汲取,通过对人们所熟知的史料进行钩沉研读,所思有据、条清缕析。特别是对道世融会贯通又有纂述原则的分析,颇具新意,对增进佛教在汉地的转化融合、与儒道两家的交涉都提出有新意的讨论。同时指出,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和佛教与固有文化整合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华伟博士所讨论的似乎是“文化调适”“佛教转化”等大问题,实际上她所选用的资料与角度却非常具体,透过对道世及其著作的分析,整体把握了佛教在汉地的演化进程与历史脉络。依照华伟博士书中的研究成果,至少在《法苑珠林》成书时期,佛教界对咒术、神异、占卜等的方便善巧,应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类似的讨论还有很多,我完全同意这些主张,这也是学界的基本共识。汉地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出世入世、慈悲智慧、随缘度化、圆融中道、缘起因果等核心思想,是大乘佛教的主旨与要义,华伟博士在书中将这些观念与汉地固有文化观念都进行了缜密分析。我由此也产生出一个感觉,如果我们对大家广为熟知的史料进行反复研读索冀,也做类似的讨论分析,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华伟博士求学津门几年,在南开大学陈洪先生等诸多师长的关怀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学业并顺利通过了答辩,现在又加以增订,从博士论文发展成专著,可喜可贺。回想华伟博士在南开问学期间,每周往返京津到北大选课,治学刻苦、业精于勤,令人赞叹,博士毕业后回到她自己的故乡高校任教,又能继续学术研究与前行,令人欢欣。
在华伟博士著作即将出版之际,希望我能为该书写几句话,我虽然对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佛教史有极大的兴趣,也收集不少海内外专著与论文,但限于时间都没有很好阅读,对道世及其著作也只知概要,谈不上有何研究心得。这次再次将华伟博士的论文翻看了一遍,喜悦良多,写了以上一些片言碎语,聊以为序。
湛如
2015年12月20日
于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