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从传媒社会到新媒体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的主体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就读时所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得益于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资助项目的支持,自己当初以及当下的一些个人观点和研究发现终于能够以公开出版的方式与学术同行和业界朋友进行交流。

与此同时,我也深知,自从印刷术出现,人们便注定陷入浩如烟海的学术言说、感叹呢喃以及无穷无尽的各种流水账之中。知识流通的美好和知识泛滥的无奈共生,让多数人无所适从。本书不一定能增益美好,但必然会加剧无奈,为此我深感不安。以下是有关全书主要结构和内容最简要的介绍,只盼能让读者在付出更多宝贵时间之前更方便地决定取舍并加以评判。

本书探讨的核心对象是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在传播和互动中不断获得并广泛共享的那些有关群体共同元素的结构化信息。集体记忆包括群体拥有和共享的过往历史、当下特质和经历等丰富的内容,既是能够被群体成员共享的内容,同时也在整体上是群体成员存储和读取过去的框架。

在社会学和新史学等领域,集体记忆被认为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对形塑国家认同、传承民族文化、组织社会行动、指导日常生活等都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虽然已有大量积累,但集体记忆研究总体上仍旧缺乏明确的中心和固定的范式。本书基于传播学思想来思考集体记忆,认为,传播问题是集体记忆的核心问题,集体记忆是建构的,存在于人、群体及社会的持续互动之中。因此,本书在传播视野下集中研究集体记忆建构的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集体记忆的概念、内容体系、传承传播、建构中权力及博弈等方面的理论内容以及一些原则性的实践策略。

本书的研究以笔者亲身参与的临港镇(化名本书所用研究对象地名、人名等均为化名。)口述史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资料和素材来源。临港镇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迁,作为研究地点既具典型意义又有前瞻价值。

在研究布局上,本书首先详细考察了人、群体、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提出,个人只有通过加入群体才能处身社会,而共享集体记忆是群体存在的前提。这一部分还以群体成员的传播关系划分了群体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类型,并对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群体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重点分析。

随后,本书从两个维度提出了集体记忆内容体系的两种类型和三个层次,并做了更细致的分析和划分,明确了概念基础。进一步,本书分析了集体记忆得以传承、传播的媒介类型、关键要素和内在规律。

集体记忆在群体内外各类权力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权力主体之间存在相对复杂的博弈关系。本书分析了参与集体记忆建构的四大类权力主体以及有形主体所采用的主要策略,并分析发现在各种权力的博弈作用下集体记忆的几种存在状态以及这种博弈带来的更广阔的社会后果。

在整个过程中,研究充分重视并结合了新媒体和后现代对集体记忆建构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波及到从群体主导类型到群体成员的身份构成、从内容体系到传承传播、从权力关系到社会后果等方方面面。

最后,基于理论框架和研究发现,本书还对一些集体记忆建构的原则性实践策略进行了提炼,同时也呼吁参与集体记忆建构的有形权力主体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