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道路,而非仅著作:价值虚无主义研究现状
价值虚无主义作为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危机中更具根本性的危机,因为它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因而对该问题的研究成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之中,尼采、海德格尔一再被提及,而虚无主义是研究他们绕不开的话题。改革开放之后,尼采、海德格尔研究一度成为显学,至今都方兴未艾,虚无主义自然成为我国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国外研究引介
虚无主义起源于对传统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反思与批判,伴随着现代性的进程而产生,先以理论问题后以现实问题的形式出现,在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人那里得到了集中论述,施特劳斯等人进一步讨论了这个问题。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哲学,政治学(如虚无主义与纳粹的关系),文学(如俄罗斯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虚无主义)等角度展开,还有一些学者从事比较研究。
哲学方面,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对涉及虚无主义的相关人物进行研究;二是对涉及虚无主义的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当然这两者并非截然分开,出现交叉完全在情理之中,分开论述只是为了便于引介。
1.对涉及虚无主义的相关人物进行研究
这方面的人物有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最为关键的人物当属海德格尔,他对虚无主义的理解从解释尼采开始,又成为后来者的研究对象,因而是虚无主义研究的重点,对海德格尔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海德格尔与纳粹关系的角度展开研究,以洛维特、沃林等人为代表。后者在《存在的政治》指出,海德格尔对积极虚无主义的解释与其对纳粹的态度之间有必然关联。
其二,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考察。这种比较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比较东西方关于虚无主义的思想,如Martin Heideggers Denkweg im Lichte des Ost-West-Problems;二是与其他思想家如尼采、马克思、德里达等人进行比较,特别是尼采。有的观点认为海德格尔深化了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分析,有的则相反,认为海德格尔的解读未必完全符合尼采本人之思想。
其三,反思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研究。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开启西方哲学的另一种可能性,Heideggers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中的相关表述即持这种观点;齐默尔曼等人认为,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暗含着宿命论的色彩,他的克服方案局限于精神层面,研究过程中透露出一种无主体的主体主义倾向。
其四,从虚无主义研究切入海德格尔哲学本身,从而展开激烈批判。如约纳斯、列奥·施特劳斯、Hartmut Lange等。约纳斯将海德格尔与灵知主义联系起来;施特劳斯认为海德格尔是极端的历史主义;Hartmut Lange认为《存在与时间》是一种积极虚无主义的构思。
2.对涉及虚无主义的相关主题进行研究
(1)通过反思形而上学来克服价值虚无主义
这方面的作品相当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海德格尔的《尼采》《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等著作,这是本书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还有罗蒂的《后哲学文化》,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等。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是对理性的批判,这方面的作品不一一赘述,需要重点提及的是舍斯托夫的《旷野呼告》。该书力图以信仰的力量取代传统的理性的力量,在整个反形而上学大流中独树一帜。该书认为,将最高价值设定在超感性领域,这是虚无主义的表现。这种设定以理性对人的统治为前提,因此,对理性的批判是克服虚无主义的尝试,是为了给人的生存寻求另外的出路,这种出路就是信仰。这是《旷野呼告》所要揭示的,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舍斯托夫指出了人类生活的无根基性。这种无根基性从人类放弃生命之树,转而在知识之树上采摘果实就开始了。人的这个举动是自由的昏厥,罪即是自由的昏厥。人无法辨别善恶,处于纯真的、意识的睡眠状态,没有自由,因而有罪,罪孽是对虚无的恐惧。
第二个方面,舍斯托夫为人类寻求理性难以企及的出路。这个出路已经蕴含在他对理性的批判之中了。既然理性统治着人,事实上,理性不仅统治着人,也统治着上帝,反抗理性的统治就是人和上帝的解放,所以舍斯托夫寻求的出路就是信仰。用信仰代替理性。在知识终结的地方,信仰开始生长。
(2)以价值研究为契机挖掘虚无主义的根源
通过研究价值,可以为虚无主义的来源及克服提供一定的启示。如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他认为现代世界是一个祛魅的世界,祛魅后的世界价值系统已经崩溃,其后果不是各种价值的和谐共存,而是价值之间的相互冲突,即“神与魔之间无从调停的死战”,这自然会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再如《价值的颠覆》,舍勒在该书中认为,现代社会发生了价值的颠倒,资本主义的职业价值被普遍地抬高的有用价值,并使有用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前者只是一种维持的价值、适应的价值、工具价值;后者却是展开的价值、获取的价值。这同样是对价值虚无主义根源的一种解释。
(3)将虚无主义视作现代性的问题
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征,它的产生与现代社会的本质相关联,是现代性的体现。这方面的著作有伯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该书用大量的感性化的语言描述了现代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提出了现代性含义的三个阶段:卢梭首先在现代的意义上使用了现代主义;尼采、马克思揭示了现代性的复杂性、丰富性等;而20世纪的现代主义,主要是观点的平面化和想象范围的萎缩,支持者与反对者殊途同归。作者认为,现代主义是一场把不断变化的世界改造为自己的家的斗争。人们努力在变动不居中为自己开辟出一片天地,因而需要沟通与对话。现代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它是过程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此外,还有反思价值虚无主义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之间关系的论著,如Crosser. P. K的The Nihilism of John Dewey等;以及反思虚无主义与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的论著,如Peter Heller的Dialectics and Nihilism等。
我们主要从哲学角度探究价值虚无主义,但文学角度的研究也是重要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作家的相关作品,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虚无主义大有裨益,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该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里面还渗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致力于回答两个根本的哲学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人的困境;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给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过我们的生活。《卡拉马佐夫兄弟》无疑是对这些问题的一种回答。该书着力所探讨的就是人的最后根据,实际上是一种价值标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目的是要给出一种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方案。
(二)国内研究述评
国内对虚无主义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涉及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对尼采的研究如《尼采的学说》(1920)、《权力意志的流毒》(1942)、《尼采的悲剧学说》(1943);对海德格尔的研究如1942年熊伟先生发表的《说,可说;不可说,不说》;在此之前,沈有鼎先生于1931年至1934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师从海德格尔,在这些论著与相关记载中,虚无主义问题呼之欲出。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学界对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的研究越来越多,虚无主义问题逐渐得到关注。在这个阶段,除却依循西方学界的研究理路,对尼采、海德格尔、萨特、施特劳斯等人进行探讨外,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以马克思哲学的相关表述为立论基础,探讨虚无主义。如《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现代性的物化逻辑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马克思学说与西方现当代有关话语的界分》《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超越虚无主义》等。
其二,从伦理、道德角度考察虚无主义。如《从道德虚无主义走向道德秩序重建》《虚无主义与伦理多元化》等。
其三,从中西比较的视域思考虚无主义。如《走出虚无主义的幽谷——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辨析》《庄子哲学与鲁迅的虚无主义思想》等。
其四,对如何克服价值虚无主义提供对策。如《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价值虚无主义问题:从尼采到鲍德里亚》《个人责任、社会正义与价值价值虚无主义的克服》等。
当尼采提到虚无主义的时候,如他所说,虚无主义只是站在门前,但现在它已经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危机。上述的国内外论著对于我们深入探讨这种危机提供了理论视角和思想资源,但这个问题的解决恐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探讨都在通往超越价值虚无主义的途中,何时实现这种目的,似乎远远超越了理论的能力范围。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价值虚无主义研究:
第一,可以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目前的研究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要么进行纯粹的学理探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价值虚无主义的具体语境;要么视价值虚无主义为一种偶发的社会思潮,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价值虚无主义复杂的思想渊源与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程度。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反思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著属于奠基性成果,但两者的克服方案在现实层面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海德格尔并不认同尼采的方案,认为他仍形而上学地思考问题。海德格尔自己克服虚无主义的方式如邓晓芒教授所言,是“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
第三,可以以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为基础,在社会历史层面思考价值虚无主义。
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两种理论之间以何种方式关联,在哪个层面具有可通约性,如何回应对马克思的指责(如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是生产消费意义上的人,这会导致进一步强制,进一步滑向虚无主义),这些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