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马新宇博士的专著《辩证法与价值虚无主义》一书即将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该书通过对辩证法的创新性阐释,来思考价值虚无主义的理论本质并寻求超越之道,是一项有新意的学术成果。
在威胁我们时代的诸多挑战中,价值虚无主义因为直接关涉人的生命存在的根基,因而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深入理解并回应这一挑战,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学术界或以西方某些哲学家对该问题的看法为基础,对这一问题进行纯粹的学理探讨;或以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为基础,为这一问题的克服寻求路径。马新宇博士的著作既充分吸收了国内外重大研究成果,同时又对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
通过词源考察、文献梳理,作者总结出了虚无主义概念的四种使用模式,即“认识论、审美论、价值论、存在论”这四种模式。他认为,认识论上所使用的虚无主义指的是认识标准、认识来源等的虚无;审美论上所使用的虚无主义指的是审美标准的虚无;价值论上所使用的虚无主义指的是最高价值的虚无及其过程;存在论上所使用的虚无主义指的是存在的遗忘。认知主体、审美主体、价值主体本质上是同一个主体,而主体又与存在的遗忘本质相关,因而这四种模式之间相互关联。这为价值虚无主义这一问题的系统探讨奠定了基础。
通过分析“神圣性的退隐”“主体中心主义的兴起”“价值的位移”,作者对虚无主义问题的表现予以了揭露,并指出,这个意义上所探讨的虚无主义就是价值虚无主义。以此为基础,本书对“俄罗斯文学中的反虚无主义主题”“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确认与克服”“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等进行了系统的专题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作者认为,只有深入理解传统形而上学所蕴含的虚无主义本性,才能真正把握价值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与形而上学息息相关。传统形而上学之所以会导向虚无主义,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独断论以及这种独断论所必然导致的怀疑主义幽灵。前者对价值采取一种无根的独断态度,后者则怀疑一切价值,二者表面相反,实则内在相通,从辩证法的眼光看来,它们所体现并贯彻的均是知性思维方式。
独断是传统形而上学内在的精神品格,对此,康德曾作过十分深刻的批判性揭示。传统形而上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独断论必然带来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想后果。对此,现当代哲学,如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均已作过十分深入的揭示。怀疑论是对独断论的反动与解毒。怀疑论对一切价值持相对主义态度,如列宁所说:“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否定性的学说,它拒斥确定性的、普遍性的标准。总体来说“相对主义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合理的,一旦超越这个范围,停留在无限的单纯否定的阴影中,即取消所有的界限和差异,实际上也就把世界推入硫酸池中,使之虚无化了。”这种意义上的相对主义不是多元主义,多元主义虽然也反对绝对和独断,反对以一种价值观念规定所有的人及其生活方式,但还是在价值方面坚持一定的确定性,而相对主义则否定一切确定的价值。
从辩证法的视角看,独断论和怀疑论单就自身而言均绝非真理,它们只是辩证法的片面的环节。只有超越独断化和怀疑论所代表的知性思维方式,才有可能走出价值虚无主义。作者在书中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黑格尔以辩证法为基础对形而上学及其思维方式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批判,马克思的辩证法则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扬弃,将理论批判转变成了社会历史批判。以这种批判为基础,将使我们自觉到价值虚无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即物化逻辑。物化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合谋造就了价值虚无主义。超越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路径就在于瓦解物化逻辑对人的统治,从而消解一切知性思维方式及其现实生活基础,最终为价值重建提供现实的道路。
马新宇博士在本书中对辩证法的人生态度与价值理想进行了有新意的阐发。以此为视角,比较了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思理解虚无主义问题的方式及其相应的克服方案,这对我们今天思考价值虚无主义问题,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困境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意义。同时,作者通过对独断论、怀疑论的批判,对多元主义所做的辩护,对物化逻辑的解剖等,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并为此作了有意义的思考。
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其原型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虽经补充与修订,在内容编排上有所完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作者虽然否认多元主义是相对主义,但这种论证略显单薄,虽为多元主义辩护,但并没有告诉我们,多元主义何以不会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再如,作者最后将物化逻辑归结为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超越价值虚无主义必须扬弃物化逻辑,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新意,但尚需要作更细致充分的论证。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与价值虚无主义这一问题的复杂性相关的。衷心希望马新宇博士以本书的出版作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通过更扎实的研究,在学术道路上取得更加丰硕和厚重的成果。
是为序。
2015年仲夏于吉林大学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