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一 选题理由及意义

所以选择列宁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所作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是由于他们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能变成现实。而列宁所处的时代却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阶级行动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逐渐成熟。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事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运用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并成功地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在俄国冲垮了资本主义战线,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十月革命的炮声还把马列主义送到了东方,点燃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烈火,经过艰难的战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占世界1/3人口、1/4土地的十多个国家的上空飘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可以说,列宁及其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影响之大、之深、之远前所未有。

列宁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而列宁的思想即列宁主义还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列宁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世界革命过程中,不但坚决反击了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而且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肩负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在他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马克思主义之上,启同时代人和后继者之下的桥梁作用。卢森堡、葛兰西、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及当今马克思主义者无不受列宁主义的熏陶和启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多是受到列宁主义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都走过“以俄为师”的道路。所以,列宁思想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影响很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列宁的思想无疑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列宁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为什么我要选择统一战线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呢?毛主席曾经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再强调武装斗争,但是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必须加强。就统一战线来说,主要就是做人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力量,为了实现共同目的而努力。目前在中国国内,我们正在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需要找到与各种社会力量的最大利益共同点,把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各兄弟民族、各种宗教团体、各种社会阶层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努力,都需要我们发挥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在国际上,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但是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不断有其他国家对中国打压,在国际社会中,如何找到与敌对国家的利益共同点,最大限度地争取朋友,孤立敌人,统一战线也大有可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工人运动发展的经验,初步阐述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列宁结合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具体运用统一战线,团结多数,取得了无产阶级十月革命的完全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胜利。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更是不断完善,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思想。对其中的每一个方面,列宁都有独到的论述。其统一战线思想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研究无疑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

第一,列宁统一战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

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诚如苏联学者高里科夫所言:“列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不仅表面上懂得,即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而且掌握了马克思的方法,即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当时俄国的具体历史情况。”[苏] 高里科夫等:《列宁是怎样写作的》,刘循一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5页。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初步阐述了基本思想,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而是注意结合时代特点和俄国社会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主要任务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所以就统一战线来说,只是初步提出了某些基本原理。而列宁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统一战线思想,主要包括工农联盟的思想、团结一切社会力量的思想、无产阶级的国际联盟思想、利用统一战线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利用统一战线解决宗教问题的思想等,其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

第二,列宁统一战线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来源,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毛主席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中国革命和建设都走过“以俄为师”的道路。所以,列宁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影响很大,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来源。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许多统一战线思想都是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借鉴和吸收。比如,列宁认为在各种联盟中,工农联盟居主体地位。这一思想在毛泽东、邓小平等的思想中都有体现。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同上书,第1480页。邓小平在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开始的,首要问题是为了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工农联盟问题。包括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农问题”, “工业反哺农业”等无不受到列宁关于农民问题、关于工农联盟思想的启发。对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必将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在国内,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最大限度地团结各种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力量。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列宁统一战线思想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研究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可以为我们应对复杂的世界局势提供指导。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这一时代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威胁着整个人类,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民族矛盾、宗教纠纷不断,而且两者往往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局面更难控制。总之,世界并不太平,各种势力正在为各种利益博弈。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局势,如何最大限度地团结朋友、孤立敌人,实现我们建设和谐世界的理想。列宁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 ‘裂痕’,哪怕是最小的 ‘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6月30日),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尽可能地利用敌人的矛盾,争取尽可能多的同盟者,这是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应把握的原则。

第二,研究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可以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处理各种矛盾提供指导。

就国内来说,我们正在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挥而就。在台湾地区,“台独”分子虽然已经失势,但并没有消失,祖国统一大业仍然是任重道远;在西藏,流亡海外的、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藏独”分子,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正打着宗教的旗号,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在新疆,东突分子正伺机制造事端;在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还在拉大,人民的满意度在下降;在东中部地区,人民内部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单就“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http: //www.cs.com.cn/csnews/20021118/300508.asp, 2002年11月18日。来说,其“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不过短短二十多年,但其发展非常迅速、掌握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谭元敏:《对新社会阶层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思考》,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而广大的普通百姓所拥有的政治资源、社会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怎样才能实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何处理好这些不得不面对的各种矛盾,如何找到与各种社会力量的最大利益共同点,把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各兄弟民族、各种宗教团体、各种社会阶层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努力,都需要我们发挥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无疑,研究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学习列宁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的原则及方式方法,能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妥善地处理上述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实现我们的目标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 研究现状分析

利用现代化网络,把“列宁”一词输入中国知网进行搜索,1979—2009年共有6028条记录,其中大多是就列宁某一思想或理论进行专门论述,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包括:列宁的党建理论与思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与思想、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思想、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列宁的民族理论、列宁的宗教理论,此外,还有关于列宁晚(后)期思想研究、列宁全球化思想研究、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研究、列宁外交思想研究等。总体来看,中国和苏联的国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曾受到苏联的影响,所以我国学者对列宁各种思想的探讨,主要是致力于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列宁”与“统一战线”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则30年来只有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论述列宁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共两篇文章。一篇是《列宁与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作者认为:“共产国际从实行‘进攻’战略到实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转变,经过一个过程。列宁在世界革命高潮时,为共产国际制定了 ‘进攻’战略。但是,列宁注重革命的辩证法,始终密切注视形势的发展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动,在资本主义进入暂时稳定时期,及时提出了策略转变,批评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号召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然而,共产国际领导人长期没有深刻领会列宁的转变策略思想,继续推行 ‘进攻’战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上台执政后,各国人民群众和共产党人开始了反法西斯斗争。以季米特洛夫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贯彻了列宁转变策略思想,确立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为最终消灭法西斯准备了重要条件。”房广顺:《列宁与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5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述共产国际在法西斯势力发展过程中对待法西斯的策略变化,主要是论述共产国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而对列宁在共产国际中的统一战线策略着墨不多,可能是因为列宁在世时,法西斯势力刚刚上台,人们对它的认识有限,而共产国际不得不表明对法西斯的态度的时候,列宁已经离开了人世。所以,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列宁给共产国际规定的由“进攻策略”到“到群众中去”,为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另一篇是《试论列宁在十月革命准备时期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作者认为:“列宁的统一战线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问题的出发点也是问题的归宿。为此采取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及批评斗争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最有效和必要的手段,没有彼此间的相互结合,就达不到团结的目的。而在为达到目的的诸种手段中,列宁以原则性为基础,以灵活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必要的手段,各个时期,各个阶段,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正是这种手段和目的的巧妙结合,才使统一战线阵营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巩固、发展,并最终成为十月革命胜利的保障。”孙庆亚、李剑杰:《试论列宁在十月革命准备时期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 《日本学论坛》1987年第4期。因为该文研究对象限定在十月革命准备时期,也就是十月革命前夕,结成统一战线主要是为了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以,列宁统一战线策略也就仅限于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本文中,作者分析了当时社会中各阶级的情况,提出建立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列宁统一战线策略的三个特点。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在分析列宁统一战线策略的特点,而作者又把列宁统一战线的反对对象限定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上,但从内容看,列宁统一战线策略的特点,可以说贯穿于其统一战线思想的始终,所以,作者研究的时间范围就显得狭窄了,当然,这个任务也不是一篇小小的论文所能完成的。

另一方面是论述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统一战线思想的关系。也仅有两篇文章,一篇是《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影响》,作者认为:“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影响主要包括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正确的策略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等几个方面。”胡运锋:《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影响》,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在本文中,作者主要分析了列宁及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其他阶级和阶层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应采取的策略思想及毛泽东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列宁有关加强国际联合、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从全文来看,作者论述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影响,主要以共产国际时期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为依据,这只是列宁统一战线思想中的很小一部分,作者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前和革命时期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实际上这几个阶段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也是很丰富的,而且对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也有影响。但这就不是一篇论文的篇幅所能包容的了。

另一篇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统战理论与列宁统战思想比较研究》,作者认为:“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从有利于无产阶级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阐述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团结和联合其他阶级与政治派别的思想,展开了这方面的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刻地阐述了工人阶级执政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了列宁的思想。”俞良早:《工人阶级执政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统战理论与列宁统战思想比较研究》, 《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该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在国内战争时期,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同中农联盟的思想;第二部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从全文看,这两个部分分属于两位伟人的统一战线思想,而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作者只是涉及国内战争时期其联合中农的思想,这只是列宁关于执政党统一战线思想中一个小的方面,而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则是作了全面分析,把这两者加以比较,似乎显得不对称。

总的来说,这四篇文章只是分别揭示了列宁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没有涉及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全部内容,在短短的篇幅中也无法揭示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全貌。

国内真正涉及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著作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姜汝真教授等编写的《统一战线思想史》一书。该书主要以时间为主线,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发展历程,其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分为四个阶段,即马恩时代的统一战线思想,列宁时代的统一战线思想,毛泽东时代的统一战线思想和邓小平时代的统一战线思想。其中,作者将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作为本书第二编的主要内容,作者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论述也是按照时间先后为序,其分别从十月革命前、十月革命期间、十月革命胜利后及列宁晚年几个阶段来论述的。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具体归纳了列宁在这几个阶段的主要著作中分别包含的统一战线思想。如作者认为:在十月革命前,集中体现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论著有《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怎么办?》、《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反对抵制》、《给农村贫民》、《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过渡》、《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论民族自决权》等姜汝真:《统一战线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十月革命期间,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二国际的破产》、《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等几篇著作中;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巩固革命成果的过程中,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主要表现在:“《谈谈不幸的和没问题的历史》、《告人民书》、《答复农民的问题》、《全球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文献》、《工人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联盟》、《怎样组织竞赛?》”姜汝真:《统一战线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以及《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伟大的创举》等论著中;列宁晚年的统一战线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口述的《论合作制》、《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以及《给代表大会的信》等著作中。

作者在这部分论述中,分别以列宁这些不同时期的著作为分析对象,逐一阐述了不同时期列宁著作中所包含的统一战线思想。例如,就《怎么办?》一文作者所作的分析:作者先阐述了列宁写作该文的背景,认为“《怎么办?》这篇名著,全面地揭露批判了 ‘经济派’,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和建立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奠定了思想基础”。同上书,第135页。并分析该文中列宁如下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关于无产阶级自身团结统一问题。第二,关于无产阶级必须联合社会各阶级组成广泛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第三,关于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必须要有集中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同上书,第135—137页。当然,有时候作者也把一个阶段列宁主要著作中的统一战线思想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例如作者认为,列宁在巩固十月革命胜利成果的这一阶段中,反映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著作有《谈谈不幸的和没问题的历史》、《告人民书》、《答复农民的问题》、《全球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文献》、《工人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联盟》、《怎样组织竞赛?》。在这些论著中,比较集中地反映出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内容有:“第一,提出无产阶级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策略原则;第二,提出加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思想;第三,提出要充分相信劳动群众的被革命激发的创造力量的思想;第四,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中农及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策略原则”。同上书,第162—168页。

总体来看,作者在《统一战线思想史》一书中,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分析是分为几个不同时期来进行的,而每个时期主要抽出几篇有代表性的著作来分别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这样既有重复的地方,也有相异的地方,限于所选列宁著作的局限,对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也很难作全面分析。而列宁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统一战线思想是也是非常丰富的,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的写作方法就人为地分割了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把它分成了一个一个独立的内容,而没有注意这些思想的内在联系,缺乏整体感,很难让人把握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全貌,而这也就为本选题的写作留下了空间。

从国外来看,由于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因此西方学者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对列宁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各种西方 ‘列宁学’的论著都把列宁主义的理论,列宁的生平活动,列宁同自己的先驱者、同时代人和后来人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或者研究的重点。”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不过,因受阶级局限性及意识形态影响,“在内容上,它们都表现了试图全部或者部分地否定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继承人的列宁和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共同性。”因此,西方学者对列宁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用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观点、方法、立场来研究列宁及列宁主义的思潮和学科。”同上书,第6页。我国学者叶卫平在《西方“列宁学”研究》中,对西方“列宁学”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批驳,捍卫了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 研究重点与方法

列宁统一战线思想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几大方面,但俄国与中国的国情差不多,主要是以工人和农民为主的国家,所以,无论对中国来说,还是列宁时期的俄国来说,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中的主体。所以,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来说,处理好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就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在统一战线思想中,关于工农联盟思想自然是最主要的研究重点。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文本法。本书主要以列宁的原著为依据,力图通过将列宁的著作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解读,并尽可能发掘出列宁关于统一战线思想的原貌,通过作者的归纳、总结,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归纳法。列宁统一战线思想是先后于不同时期分别进行阐述的,而且其统一战线思想散见于不同的著作中,要从列宁浩瀚的著作中将其统一战线思想发掘出来,必须进行高度的归纳概括,所以,归纳法是必要的方法之一。

第三,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在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进行文本解读,并进行理论分析、理论概括基础上,力求总结出其解决各种问题的带规律性的思想和理论,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力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得不面对的各种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四 研究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列宁统一战线思想,主要从工农联盟、无产阶级团结一切社会力量的思想(主要包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主政党三种社会力量)、统一战线中的民族问题、统一战线中的宗教问题、国际统一战线五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归纳和阐述。这是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联合的主要对象,其构成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也是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本选题主要内容共分七章。

第一章,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本章主要探讨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第二章,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农民的不同认识基础之上的。本章以十月革命为界,分别从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两个阶段来论述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这两个阶段又分别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来论述。

第三章,列宁联合社会各阶级的思想。主要论述了列宁联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民主政党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利用统一战线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主要论述了列宁解决民族问题的两大原则,即民族自决权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解决民族问题的两大方法,即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联合。

第五章,列宁利用统一战线解决宗教问题的思想。主要论述了列宁对宗教的认识,包括三个方面,即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社会作用;对宗教的正确政策,即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宣传和教育的政策;防止对待宗教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及“左”倾主义。

第六章,列宁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主要论述列宁所阐述的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国际统一战线的联合对象及国际联合中的和平共处思想。

第七章,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主要论述斯大林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与背离;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全书共七章内容。第一章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主要理论来源进行分析,是一个总体阐述。以下各章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具体内容展开论述。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阐述列宁有关国内各种力量的统一战线思想,这一部分内容是根据统一战线中各种力量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由主到次来安排的。在各种统一战线中,工农联盟无疑占据主体地位,工农联盟是革命和建设的主要力量,其他一切社会力量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除了革命和建设的力量问题外,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必将会对革命和建设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利用统一战线来解决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也是关系到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重要方面。第六章阐述列宁有关国际的统一战线思想,这也是列宁统一战线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第七章则是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主要阐述斯大林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五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就目前所见资料来看,前人对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专题研究的几乎没有,当然有学者在著作和文章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但这仅是就列宁的某一篇著作来进行分析,指出该篇著作中包含有哪些方面的统一战线思想,这样就使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被人为地分割,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无法让人全面认识和把握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

本书力求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专题研究,旨在为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到铺路石和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认为,列宁一生所留下的著作卷帙浩繁,其思想博大精深。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也不例外,他虽然少有专门论述统一战线的著作,但统一战线是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重要策略,其统一战线思想贯穿始终。我们现在研究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只能求教于他本人的著作,本书从列宁进行革命之初的著作到他最后的政治遗嘱均进行了全面梳理,结合他对相关问题论述进行归纳总结,分别从工农联盟、与小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与民主政党、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国际联盟七个方面对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了阐述,从全文的安排上来看,这样全面的论述列宁统一战线思想是第一次。

从具体内容论述上看,本书也不乏创新之处。在无产阶级联合的各种力量中,农民是人数最多、力量最大的一个阶级,所以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其在列宁统一战线策略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列宁自始至终都坚持实行工农联盟。但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又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随着工人、农民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本书正是根据这种变化,分前后两个阶段、从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论述列宁对农民的不同认识及联合农民的不同策略。这是本书在内容方面的一个创新点。

对列宁联合资产阶级及其民主政党思想的阐述是本书的又一创新点。列宁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策略主要是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政党提出要与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实行联合,分掌政权,遭到资产阶级拒绝,于是在俄国便出现了一党执政的局面。但在革命时期,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无产阶级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政党是十分必要的。列宁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了俄国形形色色政党的阶级性质,指出了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必要性和实现联合时应坚持的原则,这都是本书新的归纳和阐述。

对列宁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论述也是本书的创新之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可以说最早始于列宁,虽然列宁没有明确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概念(他的提法是民族地域自治),但他的著作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本书针对列宁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具体论述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要性的思想、如何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范围的思想、民族区域自治与民主集中制关系的思想,这都是前人所未发的。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是否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为了使论述具有说服力,笔者坚持以文本为依据,注重了列宁原文的引用,但这就似乎显得引用有余,而论述不足。这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不断加以完善的地方。

六 对核心概念的阐释

统一战线,《现代汉语词典》对统一战线的解释为:“几个阶级或几个政党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目的结成的联盟。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统一战线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68页。《辞海》对统一战线的解释为:“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反对主要敌人,实现一定时期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其他革命阶级、政党、团体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的联盟。”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1页。这两种解释实际上就是统一战线广义和狭义的定义。有学者指出,狭义统一战线专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的各阶层、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集团、政党和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在一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或进行的联合活动。简言之,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与其他一切社会政治力量的联盟或合作。它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争取同盟军的问题。广义统一战线是指一些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政党、民族和国家等社会政治力量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联盟。简言之,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参见罗振建、吴文华主编《统一战线学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2页;姜汝真《统一战线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本书中统一战线指的是狭义的统一战线,也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

工农联盟,《辞海》对工农联盟的解释为: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联合。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6页。有学者也做过这样的解释:工农联盟就是指工人阶级政党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带领本阶级群众,在一定共同利益基础上,同农民阶级结成的战略联盟。一般而言,它包含如下构成要素:(1)组织者和领导者,即工人阶级政党;(2)主体与客体,即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实现同农民阶级的联合,广大农民作为革命的同盟军,是联合的对象和客体;(3)共同的基础,即以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为基础,以实现特定时期的任务为共同目标;(4)多样的形式,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联盟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参见李小宁主编《统一战线新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本书中的工农联盟是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与农民群众的联合,其中无产阶级主体是工人。

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二)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页。这里所指的国际统一战线实际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有学者也这样定义国际统一战线:“国际统一战线是一种政治联盟,即在世界范围内,由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民族和国家,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或联合行动。”乔红光:《国际统一战线与中国国防安全战略》,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这是广义上的国际统一战线。本书中的国际统一战线不但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际范围内的统一战线,而且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也看作是一种国际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