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手段——怎样做?
财务活动究竟怎样做,涉及财务手段。一个财务主体,找到了合适的财务对象,这时所需要的是运用恰当的财务手段。
一 财务手段、财务行为和财务活动
如果说财务行为涉及财务活动的横向划分,财务手段涉及财务活动的纵向划分,因此,财务内容由财务对象与财务手段共同构成。
(一)财务手段体系
财务手段是指为了实现财务目标,发挥财务功能,在财务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法、方式的总称。财务手段按性质分为定性手段和定量手段;按过程分为事前手段、事中手段和事后手段;按层次分为基本手段和辅助手段;按环节分为财务战略、财务治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七个部分。财务活动手段体系如图1-7所示。
图1-7 财务手段体系
(二)财务活动内容:财务行为、财务手段
如果将财务行为分为长期经营性投资、长期外源性筹资、营运资金管控、内源性筹资和金融性投资五个方面,是从横向层面来观察和划分财务活动内容的,那么,将财务手段分为财务战略、财务治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七个方面,是从纵向层面来观察和划分财务活动内容的。无论财务行为,还是财务手段,均不同程度地嵌入了财务关系。财务行为和财务手段共同构成财务活动内容,前者称为横观财务活动,后者称为纵观财务活动,如表1-5所示。
表1-5 财务内容体系
注:带“√”的在现实财务活动中显著存在。
二 基本手段:财务决策、财务预算与财务控制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财务计划分为项目计划和期间计划,前者的编制和采纳过程是财务决策,目的是实现财务目标;后者的编制和执行过程是财务预算,目的是落实财务决策。因此,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是所有重大财务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
(一)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指财务决策者在财务目标指导下,根据财务战略和财务预测提出的设想,运用专门方法,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
1.财务决策意义、内容与程序
财务决策意义包括:(1)财务决策是财务活动的基本环节。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活动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关系企业的兴衰成败。(2)财务决策是财务战略的体现,是财务预测的深化,是编制财务预算(计划)的前提,在财务预测与财务预算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财务决策内容分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前者包括长期经营性投资决策、短期经营性投资决策、金融性投资决策等;后者包括长期外源性筹资决策、短期外源性筹资决策、内源性筹资决策等。
财务决策程度涉及:(1)收集决策情报。在财务预测基础上,结合初步设想的目标,收集有关决策情报,找出决策依据。(2)设计决策方案。根据所收集的决策信息,以企业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标,设计各种可能采取的备选行动方案,并分析评价每一方案的得失和利弊。(3)选择决策方案。根据企业历史经验、现实情况和未来预测,以一定价值标准评价所设计的各行动方案的优劣,并按照一定准则选择一个最优行动方案。(4)评价决策质量。根据实际发展进程与行动方案的比较,评价决策的效果以及主观符合客观的程度,以便改善后续决策。
2.财务决策方法
按决策问题重复程度,分程序式决策(例行决策、常规决策、重复决策)和非程序式决策。按决策目标多寡,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按决策权限安排,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按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分为原始决策和追踪决策。按决策目标影响程度,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按决策影响时间长短,分为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按决策者层级,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按决策思维方法,分为直觉决策、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按决策过程,分为权力型决策、妥协型决策和博弈型决策(竞争型决策)。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分为主观(定性)决策和客观(定量)决策,其中后者包括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性决策。
主观决策法包括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等。确定性决策法包括边际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信息熵法、神经网络法、灰色系统理论法、最大方差法、主成分分析法(PCA)等数学和运筹学方法;不确定性决策法包括最大收益值法(乐观准则法)、最大最小收益值法(小中取大法、悲观准则法)、折中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大中取小法)等损益决策方法;风险性决策法包括最大可能法、决策表(矩阵)法、决策树法等概率决策方法。
(二)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在财务计划基础上进行的。要做好财务预算,必须首先做好财务计划。财务计划是预先决定在特定时期内做什么、何时做、怎样做、谁去做。
1.财务预算意义、内容与程序
财务预算意义包括:(1)财务计划是财务活动的基本手段。(2)财务计划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的具体化。财务计划是根据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和财务决策确立的方案来编制的。(3)财务计划是财务预算编制的基础,是财务控制的标准和依据,是考核经营业绩的凭证。
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涉及预算期限分为长期预算和短期预算。长期预算主要包括长期销售预算、长期投资预算(资本预算),有时也包含长期筹资预算和长期研发预算等。短期预算包括日常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日常业务预算是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期末存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生产成本预算、产成品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财务预算是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长期预算和日常业务预算的综合性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现金流量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利润表。
财务预算程序涉及:(1)拟订预算(计划)指标。根据财务决策要求,分析和结合主客观条件,提出一系列主要预算(计划)指标。(2)提出保证措施。从需要和可能出发,合理安排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财务收支的动态协调和综合平衡,以保证预算(计划)指标的全面落实。(3)编制具体预算(计划)。通过调整和分解各项指标,编制具体预算(计划)表格。
2.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的关系
财务计划分为长期财务计划和短期财务计划。长期财务计划是指一年以上的计划。例如,企业通常制订五年财务计划。长期财务计划是实现财务战略的工具,制订长期财务计划应以公司经营理念、业务范围、战略目标为基础。
短期财务计划是指一年一度的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数量化、货币化的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是财务计划的终点和成果,是财务控制的起点和依据,是连接财务计划与财务控制的桥梁,是一种财务激励形式,也是一种财务控制手段。
随着计划重要性的不断提高,计划数量化趋势的日益增强,计划经济学的逐渐发展,财务预算必将在财务手段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可能抢夺制高点。
3.财务预算方法
财务计划可以编制成财务预算,总体有以下编制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有:
(1)弹性预算。与固定预算相对应。固定预算是在预算期内按某一固定经营水平编制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预算编成后,除特殊情况外,预算期内预算不能变动,具有相对稳定性。弹性预算是在预算期内按若干经营水平编制的具有伸缩性的方法。其优点是始终使预算执行者既有近期目标,也有长远目标,有效克服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战略利益的错误倾向。其缺点是编制工作比较麻烦,适用于随业务量变化的项目支出。
(2)滚动预算。与定期预算相对应。定期预算是按月、季、年甚至更长时间编制的方法。滚动预算是在定期预算的基础上,每经过一段时期(一旬、一月、一季、一年),根据变化后的环境和计划执行情况,对原预算调整,使原预算期不变,将预算期顺次向前推进一段时间,使预算不断滚动、延伸。例如,年度预算每季度编制一次,每次向后滚动1季度。其优点是使预算更切合实际,体现了预算的变化性,增加了预算的准确性,保证了预算的指导性,其缺点是编制工作比较复杂,工作量大。
(3)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相对应。增量预算是在上期预算基础上按一个增长水平或增长率编制的方法。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方法。其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制订与执行情况的影响,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财务预算。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投入—产出”意识,有利于发挥部门参与编制预算的创造性。其缺点是由于一切工作从“零”做起,编制工作量大,费用相对较高。
(三)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根据财务预算目标,按照一定程序与方式,确保企业及各部门和人员全面落实和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以价值形式为基本控制手段;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经济业务为综合控制对象;以日常现金流量为主要控制内容。
1.财务控制意义、内容与程序
财务控制意义包括:(1)财务控制是财务活动的基本手段。(2)财务控制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最强的控制。(3)财务控制是执行财务预算的手段。(4)财务控制是财务分析的基础。
财务控制通常分为制度控制、预算控制、激励控制、监督控制、评价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授权批准控制。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前,按照既定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其主要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宜,保证既定方针执行和限制职权滥用。其核心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予以拒绝。其基本要求是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明确各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行使审批权力;有权授权的人不得越权授权;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能执行,一经授权必须执行。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制度控制,具有防护性。
(2)预算控制。根据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调整、评价与反馈所进行的控制,贯穿投资、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有人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三个制度保障:一是公司法;二是公司章程;三是公司预算。事实上,公司预算以公司法、公司章程为依据,明晰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部门经理乃至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使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乃至企业财务目标得以细化落实。预算控制具有激励性。
(3)实物资产控制。分为限制接触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前者是对实物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存货等)及其有关文件,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被限制接触;后者是对实物资产定期进行清查,保证账证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
(4)成本控制。分为粗放型成本控制和集约型成本控制。前者是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所进行的控制,具体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材料使用成本控制和产品销售成本控制;后者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来降低成本。
(5)风险控制。通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转变经营理念,尽可能防范不利于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类经营性风险和金融性风险。
(6)会计系统控制。依据《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制定适合本单位会计制度,明确会计核算流程和工作规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和会计档案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良好的会计系统控制是财务控制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7)内部审计控制。在企业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独立评价,以鉴证既定政策是否贯彻,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经营目标是否实现,这是内部审计的功能。可见,内部审计对会计的审查和再监督,既是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8)业绩评价控制。企业业绩评价由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五要素构成,在财务活动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业绩评价是本次财务活动循环的终点,又是对下次财务活动循环的起点,包括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控制。
财务控制程序涉及:(1)确定控制目标。财务控制目标一般按财务预算指标确定,对一些综合性的财务控制目标应按责任中心或个人进行分解,使之成为能够控制的目标。(2)建立控制系统。按照控制目标,具体落实财务控制目标的责任中心或个人,形成纵横交错的控制系统。(3)信息传递与反馈。既能自下而上反馈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也能自上而下传递调整财务预算偏差的要求,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4)纠正实际偏差。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发现实际脱离预算偏差的有无、大小及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以保证财务预算的完成。
2.财务控制方法
(1)按对象,分为收支控制和现金控制。前者是对企业及各责任中心的财务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控制;后者是对企业及各责任中心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所进行的控制。
(2)按手段,分为定额控制(绝对控制)和定率控制(相对控制)。前者是对企业及各责任中心用绝对额指标进行控制;后者是对企业及各责任中心用相对率指标进行控制。
(3)按功能,分为防护性控制、前馈性控制和反馈性控制。防护性控制(排除干扰控制)是在财务活动前,先制定有关制度和规章,排除可能产生的偏差。如为了保证现金安全与完整,先规定现金使用范围和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前馈性控制(补偿干扰控制)是通过对财务活动的监视,运用一定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将偏差予以消除。如控制短期偿债能力时,要密切关注流动资产(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比关系。当预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会朝着不合理的方向发展时,应当采取一定方法对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进行调整,使之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反馈性控制(平衡偏差控制)是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实际与计划的偏差,查找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实际财务活动或财务计划,将偏差予以消除或避免今后出现类似偏差。
(4)按时段,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在财务活动前所进行的控制,如事前的授权与审批;事中控制是在财务活动中所进行的控制,如事中的监督与审查;事后控制是在财务活动后所进行的控制,如事后的考核与奖惩。
三 辅助手段:财务预测、财务评价、财务战略和财务治理
除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三个基本手段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或起监测、事先评估作用(财务预测),或起补充、善后问责作用(财务评价),或起引导、资源动员作用(财务战略),或起统领、风险防范作用(财务治理)。
(一)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企业现实条件和市场变化情况,运用特定方法,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
1.财务预测意义、内容与程序
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的可靠依据;是编制财务计划的基础;是组织日常财务活动的必要前提。
财务预测内容按对象,分为投资预测和筹资预测、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按时间跨度,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按目标多寡,分为单项预测和多项预测;按态势,分为静态预测和动态预测。
财务预测程序涉及:(1)明确预测对象和目标。为了明确预测的范围、内容、要求和时间,提高预测效率和效果,应根据财务决策所需要的预测对象,确定预测目标。(2)制订预测计划和收集有关资料。预测计划包括组织领导、人事安排、工作进度、经费预算等。根据预测对象和目的,明确收集资料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并检查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典型性,排除偶发因素的影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对资料进行必要的归类、汇总和调整,使资料符合预测需要。(3)确定预测方法和进行实际预测。根据预测目的以及取得信息资料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使用定量方法时,应建立数理统计模型;使用定性方法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草拟预算提纲。然后,运用选择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并得出初步预测结果,用文字、表格或图等形式表示。(4)论证和修正预测结果。为了使预测结果符合预期要求,需要对预测结果进行必要的论证,对误差较大的预测进行修正,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为财务决策提供依据。
2.财务预测方法
(1)定性预测。通过判断事物具有的各种因素、属性进行预测。定性预测在缺乏完备、准确历史资料的情况下采用,建立在经验判断、逻辑思维与推理基础上,主要特点是利用直观材料,依靠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主观判断和综合分析,对未来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预测。经常采用的定性预测方法有:专家会、讨论会、座谈会、访问、实地调查、现场观察、咨询调查、征求意见等。
(2)定量预测。通过分析事物各种因素、属性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定量预测基于历史和现实资料,主要特点是根据数据资料寻找其内在规律,运用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时间关系、相关关系、回归关系等)建立数学模型,依据连贯性原则和类推性原则,通过数学运算,预测对未来发展状况和趋势。广泛应用的定量预测方法有:一是时间序列预测法,如算术(简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最小二乘法等,其特点是简单和容易掌握,但精确度较低;二是因果关系预测法,如线性(一元、多元)回归法等,其特点是精确度高,但工作量大;三是概率预测法,马尔柯夫预测法,其特点是需要有较高的数学基础。
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各有利弊,相互补充。为了提高财务预测质量,既要进行定性分析,也要进行定量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
(二)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做好财务评价,先要做好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表以及相关会计资料为依据,运用有关专门分析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解析和评价。由于财务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通常所指的财务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
1.财务评价意义、内容与程序
包括: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财务计划完成情况;帮助企业改善财务战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将零散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帮助财务报表使用人(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供应商、顾客等),了解企业过去,把握企业现在,预测企业未来,改善经济决策。
财务评价通常分为两类:(1)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主要运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一般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市场表现能力构成。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利息保障倍数等。营运能力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成长能力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等。市场表现能力指标包括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2)企业业绩评价。主要着眼于业绩评价基础,一般有盈利基础(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剩余收益基础(剩余股权收益、剩余经营收益)、经济增加值EVA基础、市场增加值MVA等。
财务评价程序包括:明确财务评价目的;收集有关财务信息;根据财务评价目的,将各个部分割裂开来,予以适当组织,使之符合需要;深入研究各个部分的特殊本质;进一步研究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解释结果,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2.财务评价与财务分析的关系
财务分析是财务评价的基础,同时,财务评价过程是财务分析深化过程。财务评价是财务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控制的基本手段,是财务监督的关键内容。
3.财务评价方法
(1)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考虑了时间价值的动态评价,其重要性日益提高。
(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运用了数理基础的定量评价,其范围逐渐扩大。
(3)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分析了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其意义越来越大。
(4)成因评价和结果评价。注重过程的成因评价,其效果越来越强。
(三)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关系,宛如企业财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关系。正如企业目标最终体现为企业财务目标一样,企业战略最终体现为企业财务战略。
1.财务战略意义、内容与程序
财务战略是指为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和谋求竞争优势,在缜密分析企业内部财务资源和外部财务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投资和筹资所做的全局性、长期性、前瞻性、决定性、系统性、准确性的方略或谋划。
财务战略有企业战略的共性,表现在:财务战略在空间上是对企业整体的全局性谋划;在时间上是对企业未来的长期性谋划;在依据上是对企业资源的前瞻性判断;在作用上是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在本质上是对企业创新的系统性思考。
财务战略也有企业战略的个性,表现在:一是资金运动的相对独立性;二是资本来源的相对稀缺性;三是资产使用的相对效率性。
财务战略的划分通常遵循以下思路:(1)经营性战略和金融性战略。按职能,财务战略分为经营性战略和金融性战略。经营性战略包括经营性投资战略和经营性筹资战略,前者如研究与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后者如股票发行战略、股利分配战略等;金融性战略包括金融性投资战略和金融性筹资战略,前者如证券投资战略,后者如偿债性银行借款战略。经营性战略和金融性战略并称为企业的职能战略,如果说经营性战略主要强调与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能力相适应,那么金融性战略主要强调必须适合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并符合利益相关人的期望,为企业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和资金调剂。
(2)投资战略和筹资战略。按对象,财务战略分为投资战略和筹资战略。事实上,财务战略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资金到哪里去,从哪里来!前者是投资,后者是筹资。由于投资分为经营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筹资分为经营性筹资和金融性筹资,财务战略的划分更加明细。
(3)扩张式战略、防御式战略和稳健式战略。按企业经营方针,财务战略分为扩张式战略、防御式战略和稳健式战略。扩张式战略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为目的,表现为“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防御式战略以防范财务危机发生和求得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表现为“低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稳健式战略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和企业经营绩效的稳定增长为目的,表现为“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
(4)集权化战略、分权化战略和混合化战略。按企业财务体制,财务战略分为集权化战略、分权化战略和混合化战略。有关内容请见本章第四节第一问题。
财务战略程序。一般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三个步骤。
(1)财务战略分析。第一,整合内部财务资源。一是有形财务资源,是实物资产、硬资源,如场地、设备等;二是无形财务资源、无形资产、软资源,如财务人员素质、财务核心竞争力等。第二,利用外部财务资源。一是宏观环境,如政治与法律、经济、社会与文化、技术(PEST),第二节已论述;二是微观环境,包括财务组织制度、体制与机制,第二节也做了论述;三是中观环境,如行业生命周期,供应商和顾客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和替代产品的严重威胁,现实竞争者的竞争能力等。
(2)财务战略制定。第一,基本要求。一是与国民经济周期(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相适应;二是与企业发展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相匹配;三是与企业增长方式(外延、内涵)相协调。第二,主要依据。一是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影响战略决策;二是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左右战略目标;三是企业治理结构决定战略方向。
(3)财务战略实施。财务战略实施是将财务战略转化为实践,通常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结构调整。涉及组织系统、业务流程、责权利关系的调整等,以满足战略要求。二是资源整合。涉及信息、人力、市场、技术等,适应战略的变化。三是管理变革。涉及诊断变革环境、确定变革风格、明晰变革职责等,发挥战略的作用。
2.财务战略选择方法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性风险和金融性风险不同,财务战略可以根据经营性风险与金融性风险的互补性或互逆性原理进行选择。
(1)企业初创期的财务战略。初创期(种子期、发育期)的经营性风险最高。这种经营性风险来自:新技术能否开发成功;若能开发成功,新技术能否转化为新产品;若能转化,新产品能否被潜在的顾客所接受;若能被接受,企业能否达到一定的销售规模;若能达到,企业能否占据理想的市场份额。这种居高不下的经营性风险,必须匹配较低的金融性风险,才能将企业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投资战略上,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形成产能,但因资金匮乏而无力进行全面经营扩张,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心理基础来承受投资失败,况且一个重大项目的成败,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因此,长期经营性投资往往实行一体化战略,集中财力办大事。
在筹资战略上,内源性筹资、短期经营性筹资、外源性筹资中的负债筹资(无论是银行借款还是发行债券),这三者的基础均尚未形成,只有依靠外源性筹资中的股权筹资,但发行股票的条件同样不成熟或不具备,这时,只有一心追求高收益和敢于承担高风险的创业资本成为外源性股权筹资的首选。
(2)企业发展期的财务战略。发展期(成长期、扩张期)的经营性风险依然很高,必须将金融性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虽然此时的资金需求力远大于资金供给力,债务筹资成为首选,但往往行不通。外源性股权筹资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发行股票(新股);二是实行低股利政策。
(3)企业成熟期的财务战略。成熟期面临的经营性风险依然较低,可以承受的金融性风险较高。在投资战略上,出于对未来新产品、新技术、新领域的开拓,长期经营性投资以更新改造为主;由于现金流量充足,短期经营性投资可以实行紧缩型政策;出于对可能出现的闲置资金的利用,可以参与金融性投资。在筹资战略上,如果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都允许,外源性筹资可以实行高负债政策,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由于现金充足,内源性筹资可以趁机实行高股利政策,改善企业与股东的关系;短期经营性筹资可以实施激进式政策。
(四)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主体部分,从财务治理主体出发,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是股东至上主义。强调股东利益,这是狭义的财务治理。二是所有利益攸关人共享主义。强调公司是一种社会存在,其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除了要关注股东的权责利,也要关注债权人、政府、员工等其他利益攸关人的权责利,这是广义的财务治理。从财务治理对象出发,也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起源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仍然是公司最核心、最重要的契约关系;二是发展到股东与债权人、政府、员工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财务治理是指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制度或有限合伙制度里,用来激励约束经营者尽心尽力地为股东和其他利益攸关人服务的艺术和招数,并有以下特点:
1.财务治理作用
从静态角度看,表现为一种结构和关系,称为财务治理结构;从动态角度看,表现为一种机制和过程,称为财务治理机制。
(1)财务治理是一种问责机制。在两权分离下,股东对经营者的委托授权,相应形成经营者对股东的受托责任。在现代公司制度下,经营者对公司经营承担全部责任,所有者会定期或不定期对经营者工作情况进行问责。在狭义公司治理下,问责制是股东独自的问责;在广义公司治理下,问责制是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问责。
(2)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通过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各自的权力,即股东的资本所有权、董事会的财务决策权、经理的财务执行权和监事会的财务监督权,形成“四权”彼此分立和相互制约的格局,确保公司权力制度的有效运转。
(3)财务治理是一种激励相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委托人应当采取什么方式,使代理人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委托人效用的最大化,即激励相容。
2.财务治理功能
财务治理功能来源于产权功能,是产权功能在财务治理中的自然延伸和具体表现,是一种责权利的制度安排,体现在三个方面:
(1)权力配置功能。公司的所有财务契约能否生效,关键是当财务契约未预期的情况出现时,由谁作出财务决策,即谁拥有财务控制权,财务控制权分配是财务治理的基础。
(2)责任约束功能。有权必有责,一定权力必然要有一定责任来匹配和约束,权力没有约束必然导致腐败。只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对经营者的行为责任形成强力约束,才会遏制经营者滥用权力所导致的腐败。
(3)利益协调功能。有责必有利,一定责任必然要有一定利益来匹配和落实,责任得不到落实,即使表面上人人有责,但实际上无人负责。公司契约首先表现为一种利益关系。根据代理理论,当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的不兼容性和契约的不完备性,经理为自身利益而行动,甚至不惜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个基本代理问题。可见,如何有效协调各缔约人的利益关系尤显重要。
3.财务治理模式
尽管财务治理是一个权责利体系,但激励约束机制及其设计是财务治理的基本手段,也是财务治理的主要内容。
(1)内部治理模式,包括股东管控模式和组织管控模式,前者主要依靠股东完善经营者报酬制度、董事会制度、股东表决制度来激励约束经营者;后者主要通过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专业委员会制度、财务总监制度激励约束经营者。
(2)外部治理模式,包括市场管控模式和社会管控模式,前者主要依靠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控制权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商品市场力量来激励约束经营者,这种力量来自市场竞争机制、市场淘汰机制(让无效企业死亡,让无能经理下岗)和市场替代机制(无效企业被收购,无能经理被取代);后者主要通过公众舆论、国家法律、政府监管来激励约束经营者。如图1-8所示。
图1-8 财务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