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而言,国外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研究成果很少。由于各种原因,苏联哲学界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也存在一定的误解。在苏联出版的《简明哲学辞典》中就认为社会有机体学说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理论”,把它完全等同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只字不提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忽视了马克思在这方面的理论贡献。苏联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苏联哲学教材中虽然提到了社会有机体,但又将它等同于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涉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相关内容。
苏联著名哲学家B.II.库兹明在他的著作《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中将系统概念看做是马克思方法论和唯物主义基础的重要内容,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讨论了社会有机体的特征,希望“区分出马克思学说中的‘系统内容’,弄清楚马克思所发现的系统性和他是怎样把系统性原则作为社会生活范围的特殊规律而加以运用的”。虽然他也把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经济形态相等同,缩小了其内涵和外延。但他将系统概念看做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和方法论的基础,这对研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仍具有重要启示。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他的几部著作中对马克思的相关思想进行过论述,可以说继承和阐发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有关内容。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认为应该运用总体性的方法论去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所谓“总体性”就是全面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他说:“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基础上的统一,体现为一个历史过程,它要求把社会现实看做一个有机统一的总体,既要把握总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又要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方向。卢卡奇在他的另一部著作中提出,“社会存在是一个有机的总体”,“那些最核心的和最具决定性的范畴,我们也只有从该存在的总体性质当中才能相应地理解之”。卢卡奇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存在”并不是一个僵死的总体,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原初的存在总是一个动态的总体,是一个复合体和过程体的统一”。我们看到,在卢卡奇的有关论述中,尤其是有关“总体性”范畴的阐述中,继承和阐发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所蕴涵的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中去把握社会有机体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等观点。但卢卡奇却过分夸大了总体性的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分歧不在于从经济动机的首要性来解释和认识历史,而在于是否承认和坚持总体性的原则。正如卢卡奇后来自己所承认的,他把总体性凌驾于经济因素和功能之上,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沼。
现代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他的《读〈资本论〉》中提出,马克思思维方法的最重要特点是总体性思维方式。他认为,马克思的总体“是这样的总体,它的统一决不是莱布尼茨或黑格尔的总体所表达的精神的统一体,它是由某种复杂的形式构成的。这种总体的统一体是由……可称为层次和要素的东西……构成的,它根据具体的规定互相联结,最后由经济层次和要素确定”。阿尔都塞指出了整体内部的层次结构问题,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方法进行了阐发。但他将结构看做是首要的和决定性的,把历史视为无主体的自在过程,人被社会结构限定,成为历史必然性实现自身的工具。认为值得研究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构,不是生成,而是预成的事物,甚至用对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研究,去排斥对其生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使社会有机体的结构与生成相互分离,成为与人的活动毫无关联的、僵死的、静态的画面,粗暴地把马克思的作品分为两个孤立的对立部分,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弗雷德·施密特在他的《历史与结构》一书中,批判了阿尔都塞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割裂历史与结构的研究方法,阐述了马克思理论所具有的历史和结构的双重特征,认为,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结构分析时,并没有忽视这种生产方式的起源和发展,而是说明了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成过程。因此,马克思是把结构分析和历史发生相结合起来的。应该说施密特注意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所蕴涵的社会有机体方法,也就是把社会看做是由各种要素、结构组成的运动着、发展着的整体,不能把静态的结构和动态的发展相分离。但是,施密特又把马克思曲解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把人性和人道主义看做马克思理论的主题和思想的基本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习惯性偏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这一重要思想遗产一直被中国学术界所忽视。综观国内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暂时还鲜见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命名的专著,有部分内容散见于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著作或教科书中。学者们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相关研究多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呈现。根据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检索,学界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研究成果始于1980年,以李秀林发表于《哲学研究》1980年第5期的《简论社会有机体》为标志,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开篇性专题研究论文。此后,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开启了国内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参与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的切入点都有所增加,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渐成热点,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拓深,应用理论研究不断增强,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思想。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内涵问题
由于“社会有机体”是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和提炼出的一个范畴,他本人并未对其进行明确系统的界定,但在多部著作中都对相关内容进行过阐述。因此,学者们基于自身的理解提出了一些见解。这些见解虽然切入点和强调重点各有区别,从不同视角对社会有机体作了界定,但都肯定了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发展性。如:李秀林在《论社会有机体》中从物质生产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和“骨骼”这一角度对其所作的界定是:社会有机体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全部社会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的统一体”。陈志良与杨耕从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范畴的对比中所作的界定是:社会有机体是立足于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总括社会一切关系有机运动的范畴。贺祥林则基于实践的主客体关系指出:“社会有机体是指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商晓志也通过比较分析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这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立足于社会历史的主客体统一基础上的、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张曙光则强调,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含义应从社会的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两方面相统一中去理解。社会有机体就是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历史性关系中生成和展开的表现形式与结果,等等。
2.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问题
对此问题,学术界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的要素应从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和人群共同体以及不能简单归入前两者的其他复杂社会现象三个方面来揭示。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人本身的再生产和精神财富的再生产三种再生产组成的、有着新陈代谢过程的物质运动的实体。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构成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个是人,另一个是自然。而生产关系以及竖立于其上的上层建筑可以理解为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社会生产力则可以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功能的一种表现。也有学者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进一步解读,认为社会有机体由四大要素构成,即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有机体的前提性有机构成部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其基础性有机构成部分,包括社会政治组织、设施与法律制度在内的社会上层建筑是其上层性有机构成部分,由社会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构成的社会意识则是其观念性有机构成部分。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有机体中社会要素是部分,社会结构是整体;前者是基础,其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而后者作为整体又影响和制约着社会要素的发展变化。社会有机体就是在社会要素和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中向前发展的。
3.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问题
有学者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既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客观物质性和发展规律性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两个重要特征。有学者从复合性内蕴的视角,认为社会有机体的特征体现为实践生成性、系统性、以人为本性等。有学者从人类实践和交往活动出发,认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产物,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基础上的。实践性是社会有机体的主要特征。还有学者从“社会”范畴入手,认为社会作为宇宙进化的最高产物,既具有有机系统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有的本质特征。其一般特征是整体性、统一性、复合性、确定性、自组织性和开放性。独有的本质特征:一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二是物质性与意识性的统一;三是矛盾性;四是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统一。
4.关于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问题
学者们从不同的切入点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归纳。有学者从一般方法论原则的角度对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当从整体性和有机性着眼,在相互作用中探究每一现象对其他现象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学者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认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构成了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从而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也有学者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将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确定为:自身的建构性、人类个体和自然对社会的从属性、再生性。有学者将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归纳为社会的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一方面,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向着完整全面、自满自足的统一体系进化的总体化过程;另一方面,社会的总体化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社会历史性关系中生成和展开的表现形式与结果。有学者从自组织系统的运行特点出发,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归纳为:自律与他律的双向规律,总体与要素的“普照光”运行规律,基础层次与新层次的分化规律,社会结构、人的发展、人的活动的“同构性”规律。有学者主张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应当是四大基本规律,即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一定要相适合并良性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意识一定要适合社会存在状况的规律。以上这些观点虽切入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实质上都是要求从生成论而不是预成论的角度看待社会有机体,在对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中,将对社会有机体的横向剖析与纵向发展、静态分析与动态发展、共时性分析与历时性发展、要素分析与整体发展、结构分析与功能发展结合起来。
5.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当代价值问题
有学者提出,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有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更多学者们主要是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展开讨论的。有学者侧重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出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有学者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价值来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的学者侧重从社会有机体的性质与构成要素的角度,论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还有学者侧重于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出发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有学者从社会有机体的体外和谐出发,认为通过交往实践形成社会有机体,通过世界性的交往形成全球性的社会有机体,和谐社会的建构离不开和谐世界这一国际大环境。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则是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系列新的思想内涵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有学者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讨论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有助于拓宽“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述评
综观现有成果,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研究多以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也有部分散见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论著和几部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但缺少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述。就研究内容而言,可以把学者们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研究成果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部分。基础理论研究围绕社会有机体的范畴形成过程、基本性质、基本结构、构成内容、运行规律进行了论述,并在与西方哲学史上不同有机体思想的比较中逐渐深化。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最近十年,主要通过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探讨该理论的时代价值与创新运用。应该看到,学者们围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相关思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思想成果,在一些根本观点和基本原则上都达成了共识。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主要有:
(1)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发展脉络论述不够清晰完整。绝大多数学者在讲述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时,偏重于马克思有关“机体”、“有机体”等词句的论述,忽视其与唯物史观创立发展的密切联系。因而,对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不够清晰和完整。
(2)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论述不够。多数学者只提及历史上有关社会有机体的思想理论渊源,并对此进行了罗列式的介绍。但从比较视域中探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之的差异则着墨不多。因而,对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在社会历史认识领域中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论述不够。
(3)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文本研究视野受限。一些经典作家的重要文本没有纳入研究范围,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掘。另一方面,对已涉及的文本的挖掘深度不够,多限于寻章摘句以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确承认并使用过相关范畴。因而,需要继续深化经典作家的文本分析和研究。
此外,有部分研究仅仅从方法论意义上去诠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而忽视了该思想本身内含的理论意义,这也影响了对其的深入全面研究。以上这些不足都反映出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欠缺,亟待加强全面系统研究。
我们认为,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时,就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来把握,反对脱离社会整体孤立地观察、理解和解释个别社会现象。社会有机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总体性范畴,既是对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的综合展开,又是对其所做的高度抽象,具有从抽象到具体、从纲举到目张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具有直接的阐释力。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既立足于哲学的高度,又与具体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是高度哲学抽象和可具体分析操作的现实内容的统一,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它一方面从组成要素、基本结构、逻辑层次及其相互联系、互相作用方面提出了社会有机体在空间上的结构整体性;另一方面从有机体变化、发展和不断再生的角度,提出了社会有机体在时间上的过程整体性,是共时性分析与历时性发展相统一的整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它立足于实践,确立和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整体性、辩证性和人本性,并最终使唯物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划清了原则界限。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我们在对这一思想进行研究时也应避免孤立的、机械的、片面的思维方式,而应把它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大视域中加以关照,注重它与其他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相互印证和相互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