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看到,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富两极分化加大、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等。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中国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各种社会要素的关联性、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将日益显现。这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从理论上作出回应,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撑。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面临新世纪的复杂问题和局面时更应义不容辞地提供思想指导。

160多年前,马克思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以资本、货币、商品为中心的片面发展的社会。为了超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物统治人、奴役人的社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一新的唯物主义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有别于动物世界的有机整体,应该“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由此出发,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基本规律,形成了立足于实践的社会有机体思想。马克思把社会比做有机体,认为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构成社会的各个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使社会成为“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并且强调“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决不能“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同上书,第143页。。从而克服了以往那种僵化、机械、片面地理解和看待社会及其运动发展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揭示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和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和结构之间发生着各种联系并由于相互作用而引起社会的运行发展,展现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整体图景。这一深刻的思想为我们面对新世纪日益丰富的社会实践、愈加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整体的视野、有机联系的分析范式和可能的系统解决方法。而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本身亦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因此,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都亟待加强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深入研究。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有利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社会看做是由特定的要素、结构组成的有机开放系统,是运动着、发展着的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囊括人及其全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过程的、跨层次的总体性范畴,是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我们知道,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从总体上阐述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因此,其研究对象就是社会,就是社会有机体。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要阐明社会有机体的本质规定及其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在分析人类社会,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时,便是把它作为一个充满矛盾、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并在矛盾和相互作用中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开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必然会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理论,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等等。这些范畴和理论都只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某一些特定领域的规定和阐释,即便其中揭示了社会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方面,但也并不能用主要方面取消各个方面,用根本理论代替全部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绝不仅仅限于对社会的经济方面的研究。社会有机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总体性范畴,统括了社会生产生活及其过程的全部构成要素和条件,把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及其在当中所形成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全部涵盖在内。马克思从社会有机体范畴出发,遵循着人类社会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社会的基本要素和结构的彼此联系和互相作用中探究各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探求每一个现象对其他现象以及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从中发现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般规律,以及社会正常运动发展对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般要求和达到这些要求的基本条件。从而,完成了对人类社会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研究。因此,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整体和“活体”意义上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发展状况的全貌,有助于纲举目张地审视并带动历史唯物主义各种范畴和理论的研究,使我们从整体上能更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第二,有利于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

思维方式是指定型化了的思维方法,它是一定时代的实践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古代人擅长直观和思辨,近代人发展出实证和分析,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则是奠定在系统控制和动态综合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人类的思维方式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促进实践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思维方式的每一次革命,都是实践的结果,但思维方式一经定型又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生产和实践发生重大影响。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同时代总有转变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历史任务。现代社会要转变的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即理论哲学所遵循的还原论思维方式,它具有与现实脱节、高度抽象和思辨的弊端,因而越来越阻碍了实践方式的变革与发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社会实践,不仅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把握,而且深入社会有机体的内部,分析了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及其基本结构和运行状态,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它既要求在宏观的整体把握中去探幽入微,认识要素、结构等细节,又要求在具体分析各种要素,尤其是深入探究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去勾勒全局,把握整体;既注重揭示社会的根本方面,又强调阐明社会的整体面貌,坚持二者并重,相辅相成。从而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真正适应并促进了实践的发展。所以,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克服孤立刻板的、僵化教条式的思维模式,在实践中充分注意到社会生活各要素的具体性和彼此关系的复杂性,从而有助于我们实现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的实践意义

首先,深入研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有利于我们树立整体意识和系统观念,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有机体”,这一范畴把不同层次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环节都囊括在内,认为任何一个构成要素都应放在社会有机体这个总系统中去探究它与整体之间、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互动作用。只有正确认识社会有机体中系统与要素之间、结构与功能之间、稳定与动态之间的关系,才能发现社会有机体正常运行的现实条件,揭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在实践中如果只片面发展某一领域而忽视其他方面,将必然导致社会机体的失衡,损害其整体的良性运行。任何单一领域的发展都无法实现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有利于澄清过去在社会及其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的偏差,树立整体意识和系统观念,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来考察和对待,充分注意到社会生活各要素的具体性和彼此关系的复杂性,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避免社会改革和发展中不必要的代价,通过各项改革措施和制度建设,激发社会有机体的活力,促进系统优化和整体功能的提升。

其次,开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有利于探究社会有机体均衡发展的可持续机制,化解社会风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转变、阶层分化,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和发展,即正在实现社会现代化。但如同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所言,风险是现代化本身的结果,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步伐,风险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诸如生态风险、环境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等等。而且,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还经历着一个巨大的体制转型的变革,其中也蕴涵着各种风险。此外,全球化所带来的如气候问题、能源危机等风险也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面对。所以,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是叠加的,表现为所谓的“风险共生”。因此,我们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将承受着相应的代价——风险。从社会构成要素差异性的角度看,现代化即是由传统的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的转型。对于传统的同质社会,马克思曾用“一袋马铃薯”比喻社会内部各种同质要素之间的松散状态,而把现代社会看成是由各种异质要素相互联系作用而结成的分工合作的“有机系统”,即“社会有机体”。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行将日益依赖于社会有机体中各种要素、环节、结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一旦机体中出现任何要素的缺失、结构的失序、运行的失衡都会导致风险的产生或是加剧。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风险的产生就是源于社会有机体的非均衡发展。开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有利于探究社会有机体中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彼此依赖、互相作用的均衡发展机制,为有效地化解社会风险提供重要的路径选择。

再次,深入研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有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系统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思想,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和谐社会着眼于社会整体发展,要求社会有机体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发展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意味着要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不断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充满活力的有机体。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整体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根源于社会的整体性存在。人类社会是由人、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诸要素交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每一种因素都以整体为背景活动,都作为整体的一个构成要件而发挥作用,都服务于整体功能的实现,都与整体中的其他因素相依并存。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不但要求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的变化发展有章可循,而且将各种交往方式与规范整合为一个协调的体系,以之对整个社会有机系统实施调节,保证自身的稳定、优化和发展。由于人类社会不仅表现为各种社会形态相继演进的历时状态,还表现为同一社会内部不同要素和结构的互相依存的共时状态,甚至于在整个世界历史层面上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形态并存的共时状态。这些因素又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世界性的大系统,并在这种互相关联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言而喻,人类社会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这决定了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整体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忽略了社会是一个整体性存在的事实,进而忽视了对社会整体发展的研究,致使各种片面理解的发展观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实践。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整体的协调发展,整体性地把握社会及其发展恰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突出特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睿智深邃,蕴涵着丰富的养料,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