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计量与专利合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专利制度起源已久,若以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法》的出现为标志,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演绎与发展,专利制度日趋成熟,其功能也愈加完善,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刺激了智力创造活动的繁荣,成为架设在知识与财产、智慧与财富之间的一座桥梁。专利文献是专利制度的产物,专利制度催生了专利文献,专利文献的出现又标志着具有现代特点的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

专利制度迄今已经获得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接受和认可,尽管各国专利制度各有特点,但都反映了专利制度的两大基本功能:即法律保护和技术公开。以出版专利文献的形式来实现发明创造向社会的公开和传播是专利制度走向成熟的显著特征。专利文献是记录有关发明创造信息的文献,包含了大量的技术细节且经过法定机关的审查与批准,具有内容可靠、格式规范、数据规模大、公开范围广、便于获取、易于计量等诸多优良属性。专利文献的出现与积累,为专利计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来源。

专利计量是通过对专利文献信息的内容、专利数量以及数量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对专利文献中包含的各种信息进行定向选择和科学抽象的研究活动,是情报信息工作与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相结合的产物。借助于专利计量不仅可以考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明确技术创新的重点与方向,而且可以洞察行业技术的发展状况,辨认竞争对手及其技术活动的重点和实力,并判断行业的竞争态势。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 WIPO) 统计,全世界发明成果的90%—95%首先在专利文献中公开,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以节约60%的开发经费和40%的开发时间。

早在1949年,Seidel就提出了专利引文分析的思想,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后几十年间,由于大规模的专利文献信息难以获取,专利计量未能获得较快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Narin将专利计量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系统地提出了专利计量的方法、指标及其应用,专利计量开始逐渐确立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近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进之下,专利计量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关注度日益提升,专利计量已经获得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又是一种高智力、高投入和高风险的复杂性社会劳动,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合作化和集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合作研究的比例呈稳步上升态势,而且正在向高水平、深层次、多方位的方向发展。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爱迪生个人发明创造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进入了科学合作的时代。

有关科学合作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但就目前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从合著论文的角度展开计量和论述的。专利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形式的科研产出中,专利是最能直接表征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成果形式之一,80%可得技术信息都出现在专利出版物中,并且常常不会在其他地方再现。从专利角度对科学合作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科学合作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且能够发现大量新的有价值的结论与启示。

《专利计量与专利合作》一书站在面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从科学文献延伸到专利文献,系统阐述了专利制度、专利文献、专利计量等相关概念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全面介绍了专利计量的理论、指标、方法及工具。基于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数据库中的专利文献信息开展实证研究,对发明人和专利权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与合作模式以及伴随着专利合作而产生的知识交流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基于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计量结果,指出当前我国专利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优化建议与改进措施。本书所包含的研究成果旨在为科研管理部门和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信息与决策依据,并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为提高科研效率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定量化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专利的生产、分布、交流、合作以及发展变化情况。从中所得出的大量丰富而翔实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和优化策略,能够为改善创新环境、促进知识交流、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我国专利事业发展提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

本书共包含七章内容:

第一章 专利制度概述。分别介绍了世界专利制度与中国专利制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客观分析了专利制度的积极功效,以及广大学者关于专利制度利弊的争议与质疑,说明了专利文献的起源及其内容和形式特征,尤其是专利文献作为专利计量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章 专利计量理论。界定了专利、专利权、专利制度等基本概念,以及知识、文献等相关概念,专利计量与文献计量和知识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介绍了专利计量在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管理活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功能;梳理了专利计量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知识计量学等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渊源与关联,进一步明确了专利计量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和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属性。

第三章 专利计量方法。包含专利计量指标和专利分析方法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以CHI Research公司和OECD为例对专利计量指标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将目前常用的专利分析方法进行归纳和提炼,分别从专利数量、专利合作、专利引用、技术生命周期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四章 专利合作理论。对于专利合作的研究意义、研究进展、相关概念、相关因素、基础理论、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专利合作的理论体系,并为后面几章所开展的专利合作实证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专利合作计量。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我国专利合作现状进行整体描述与分析,从专利合作率与合作度分析、专利合作强度分析、基于合作者数量的专利合作模式分布规律、基于合作类型的专利合作模式分布规律等四个方面分别考察专利合作的程度、强度、规模和范围。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专利合作程度较低,合作规模较小,合作强度和范围都亟待提高。

第六章 专利合作网络。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整体网络、网络结构、网络节点等方面对专利合作网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了合作网络中的小团体和明星节点,并从现有的专利合作网络中揭示出几种典型的合作模式。该部分不仅证实了专利合作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而且证实了专利合作网络还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专利合作关系是亲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在专利研发领域的映射。另外,通过区域合作网络分析发现,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区之间的专利合作关系及其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和地域倾向。

第七章 专利合作策略。首先,指出了我国现有专利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合作程度偏低、合作模式单一、区域分布不均衡、产学研合作基础薄弱;其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和措施,包括提高专利合作程度、科学地组织专利合作过程、合作模式多元化、以社会关系推动专利合作、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明确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功能、构建科技创新联盟等多个方面;最后,提出了专利合作模式所需的保障机制,包括制度保障、文化环境和平台保障。

本书内容涉及理论、方法与实证等多个方面,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分析,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于专利计量,尤其是专利合作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阐释和分析。本书面向情报学、计量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广大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对于专利计量问题感兴趣的社会大众,读者群体较为广泛。

本书是对作者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大量的中外文资料,由于篇幅所限或工作疏忽,个别文献及作者未能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同行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向所有对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专利计量是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本书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容纷繁复杂,且专利计量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当中,加之作者的学识和水平有限,对于部分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书中也不免存在错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后续研究或再版时予以纠正和完善。

温芳芳

2014年12月于河南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