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认证有效性与消费者偏好:以有机食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难题,发展中国家更是普遍饱受困扰。由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国情,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尤为严峻。从经济学角度看,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市场失灵。供应商往往利用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出欺骗等机会行为。相对于供应商,消费者对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往往更加信任。因此,食品认证如能取得消费者信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信息不对称。有机食品的生态、安全等特性,使其与常规食品相比,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建立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在食品上加贴认证标签成为厂商向消费者证明食品品质的有效手段,也是诸多欧美国家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政策工具。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随着国民素质与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关注度不断提升,使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人们甚至发出了“到底还能吃什么”的呐喊。食品安全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因此,探索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恢复消费者信心的食品政策,成为政、学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建立有机食品认证制度,成为诸多欧美国家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出于缓解食品安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目标,自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中国有机认证体系为主体、适当引入国外认证”的多元化有机认证政策,有机食品市场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近年来不断曝出的认证造假与市场发展缓慢等现实,显示用于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机认证政策的效果有待考量。科学、客观地评估我国有机认证政策实施效果,对于保障有机食品市场发展,恢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乃至构建和谐诚信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消费者的认可与偏好是市场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评估公共消费政策的有效性应立足于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只有满足多数消费者需求、获得消费者普遍认可的公共消费政策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消费者的偏好也必然成为检验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低水平认知、信任的普遍缺失以及支付意愿总体不足,显示出为解决市场失灵而制定的有机认证政策可能存在“失效”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书以基于消费者偏好视角,评估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政策的有效性为研究目标,沿着“理论与文献分析—消费者认知—效用评价—支付偏好—信任偏好—政策设计”的研究主线,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偏好。

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判断有机食品认证政策的评估标准,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大量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我国有机食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偏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基于兰卡斯特(Lancaster)的效用理论,采用选择实验和混合Logit模型,研究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不同价值属性的偏好,为ML模型在我国有机食品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大胆探索。

有机食品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尤其是我国市场起步晚,相关研究及统计资料相对匮乏,既给研究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本书尚存在较多不足,如调研范围有限,难以避免影响样本的覆盖性与代表性,宏观统计资料相对匮乏,导致个别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等问题。尤其是由于自身学术能力所限,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假说的解释能力不够强。同时作者虽然多次深入生产与销售一线进行调研,但毕竟未能真正拥有来自生产与销售实践的经历与经验,对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大量经验事实所知甚少,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假说中的缺陷在所难免。不当之处,还恳请各位学术同人批评指正!

本书既是为学界同人提供的可资交流与探讨的学术资料,也可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与认证机构提供理论指导,也望能对我国食品安全职能部门政府决策具有参考价值。愿本书能够为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政策改革与有机食品市场发展尽绵薄之力!

尹世久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