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公允价值的内涵

一 文献回顾

关于公允价值的内涵,学术界有三种观点,即公允价值是计量理念或计量目标;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

1.公允价值不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而是一种计量理念或者计量目标

谢诗芬、戴子礼(2005)认为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最高目标,其他各计量属性不过是现值在一定条件下的替代,即使包含历史成本的公允价值概念本身,其产生也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只是一个为运用现值计量属性而需“动用”的众多替代性计量属性的总称而已。陈矜(2003)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和其他计量属性相比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新的计量属性,而仅是其他计量属性在市场交易条件下的一种再现和重复。石本仁和赖红宁(2001)指出公允价值本身并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一个检验尺度。国外演绎学派会计大师坎宁在其著作《会计中的经济学》(1929)中提出价值计量的直接计价法(用现值)和间接计价法(用现行市价等替代变量)对于价值计量法的独创性论述,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FASB在2000年颁布的《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SFAC 7)中就指出:若无反证,历史成本可以是(过去某一时点的)公允价值,但在原始交易时日,交易成本总是按当时市价计量的,在会计报表时日(或入账后的任何时日),公允价值不再是原始交易价格,而是按报表时日的市价重新计量。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可能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公允性是会计计量一贯追求的目标,公允价值和会计计量是同时产生的,只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的发展。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都是某一时点或某一交易状态下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明确提出只不过是公允理念的重申,是会计计量的理念和目标。

2.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常勋(2004)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它与其他各种计量属性相互联系,实际上公允价值的概念已经“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谢诗芬(2004)认为公允价值是一个复合的计量属性,它是现值概念的体现,是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实际上,“复合计量属性”的提法跟“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目标或理念”并无明显的区别,都表明了各种计量属性都符合公允价值的某些含义。

3.公允价值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

葛家澍(2001)认为,作为一项计量属性的共性是必须能够用于初始计量,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上海会计》2001年第1期。比如现金流量的现值就不是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历史成本就是过去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它们都是由市场价格转化成的会计计量形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但是,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无法取得可观察到的、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市场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估计的未来现金流入,就可以运用现值技术去估计公允价值。所以葛家澍认为,公允价值是市场价格无法获取时对资产进行确认的一种计量属性。葛家澍、徐跃(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市场价格、历史成本及现行成本有所区别的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虽然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但公允价值在很多方面仍不同于市场价格,比如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的基础上,甚至也不是建立在现行交易的基础上,而是熟悉交易的双方意欲进行交易,参照现行交易所达成的购买一项资产或转移(清偿)一项负债的金额。另外,由于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契约交易尚未开始进行或正在进行中但尚未完成,不可能产生已发生的交易成本或价格,因此公允价值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相反,历史成本、现行成本都是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实际价格。黄学敏(2009)认为,狭义地讲,公允价值是一种模拟市场价格的独立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以图按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反映报表日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的状况。

我国会计基本准则中也偏向于这种观点,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位为并列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现值的第五种计量属性。

综合以上观点,学者们试图通过比较公允价值与其他几种计量属性的关系来判断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内涵,每个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但笔者认为要对公允价值的属性准确定位,除了分析几种计量属性的特点及其与公允价值的关系之外,还要探究不同的计量属性在准则中应用的规律,以便更科学地探究公允价值的内涵。

二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可见,公允价值是基于各种假设之上的虚拟市场交易价格,为了保证公允价值估值的相对可靠性,准则还构建了一个“公允价值层级”,即将公允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活跃交易市场中资产和负债的报价;可观察到的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运用估值技术所确定的价值。根据公允价值的层次可以看出,准则对公允计量的一种追求——有条件要用,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用。从这个角度看,公允价值是一种理念,是会计计量的最高目标,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有内在联系。

1.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前提并从企业投入价值角度所进行的计量,其强调的是真实交易和真实价格。一般来讲,在某一时点,地位平等的市场交易者之间,出于理性的经济目的进行交易形成的价格是公允价值最可靠的形态。所以历史成本是某一个时点的公允价值。在大部分情况下,企业通过市场交易以货币(含货币性资产)作为对价取得的资产,应该以交易日实际支付的金额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

(1)以非货币性资产作为对价或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如“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如果在交易日企业并没有实际支付合同款项,而是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支付合同款项,而且这种延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具有明显的融资性质,则在按历史成本对资产进行计价时要剔除合同价款中包含的融资费用,按现值计量。如固定资产准则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3)如果交易双方具有关联方关系,交易过程存在欺诈或者其他可能影响交易价格公允的因素而导致交易价格不具有公允性,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要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例如,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可见,以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的前提是历史成本在计量日是公允的,而且如果短期内币值稳定,市场价格变动不大,则历史成本在短期内仍具有公允性。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历史成本无法取得,则以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确定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五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这里自用房地产的历史成本就是以转换日的公允价值确定的。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区别在于:历史成本所注重的是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是静态的,只能作为初始计量依据,不涉及后续计量的问题,资产的成本在使用期内的折耗按照估计摊销。而公允价值强调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即使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那么财务会计就必须依据变化了的市场价格(或估计值)对资产负债进行动态反映,公允价值的特点隐含了其不仅用于初始计量,而且需要进行后续计量,在公允价值计价法下,资产折耗或损益取决于其公允价值的变动。

2.重置成本与公允价值

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SFAC 5对重置成本的定义为“现时取得相同的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FASB要求在特定环境下企业存货等资产按其现行(重置)成本报告。IASC对重置成本的定义则更具体,即“资产的列报,按照现在购买同一或类似资产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负债的列报,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不予折现的金额”。具体讲,重置成本有如下不同的含义:(1)重新购置同类新资产的市价;(2)重新购置新资产的市价扣减资产已累计的折旧;(3)重新购置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价;(4)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5)重新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扣减已累计的折旧。

重置成本强调的是计量日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与公允价值相比较,区别在于其取得的方式可以是“重新购入”也可以是“重新制造”,目的是为了实现实物资本保全,不强调公平交易、自愿交换等条件。另外,重置成本强调站在某企业主体角度为重新取得持有资产所需投入的价值,而不是为变现所持有资产所能获得的价值,即重置成本强调买入价格而非脱手价格。对于产成品等企业自制资产而言,其重置成本一般要低于公允价值,因为公允价值还包含卖方利润,对于从市场上刚刚购入的新资产而言,重置成本与公允价值的金额可能相等。

可见,重置成本是计量日依据现有的市场状况或现有生产条件对所持资产的“投入”价值的重估,有一定的公允性,但其计量的前提是实现实物资本保全,并不强调取得方法和交易条件,所以公允性难以保证。在会计准则中,重置成本的使用范围比较小,一般仅限于盘盈的、为了“使用”的资产,这类资产历史成本不易取得,而又是为了“使用”,不是为了近期内“出售”,不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如企业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入账。

3.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

可变现净值的含义是,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是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资产按其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预期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进行计量。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前者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显然会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影响价值的因素;二是前者为扣除了预计变现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后的净值,后者通常不考虑直接成本。当产品期限比较短,销售费用比较小时,比如一个营业周期之内或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也可以认为可变现净值是近似公允价值的。

4.现值与公允价值

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按照一定方法折合成的当前价值。SFAC认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FASB公告指出,在初次确认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现值计量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取得形成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比如估计未来现金流量、预期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及其他各种可能的变动、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其他不确定性以及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等,因而可以认为,依据这些因素确定有关资产或负债的现值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替代形式。例如,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资产活跃市场且无法获取最佳信息以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当然,现值本身公允与否取决于预期的现金流量、时期和贴现率等因素的估计是否合理。在实际应用中,现值技术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管理当局的特定用途来估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从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角度所估计的现值。显然,从管理当局的特定用途出发估计的现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而基于市场参数的现值可以被认为是公允价值。从公允价值本身的层级来看,当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也无法观察到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时,则需运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其中现值技术是主要的估值技术之一。因此,现值本身就是估计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当然,由于现值是否公允取决于管理层对有关参数的估计,除非管理层能够证明其对有关参数的估计是可靠的,一般情况下,我国准则严格限制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

三 不同计量属性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规律

会计计量的核心是对企业资产的计量,而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资源具有时态特征,即过去(交易)、现在(拥有或控制)和未来(带来经济利益)。基于不同时态特征对资产进行计量就产生了不同的计量属性,比如历史成本是对资产过去交易时态的反映,公允价值是现在时态的反映,现值则是未来经济利益的现时反映。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最高境界是客观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会计计量的目标服从于会计的目标,资产计量中不同计量属性的选择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含量。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最主要的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因此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是为了权衡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个质量特征的要求,当然,必要时也要考虑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其他质量特征的要求。有关计量属性对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英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财务会计报告原则中要求,在选择计量属性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财务报表的目标以及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尤其是相关性与可靠性;(2)有关资产与负债的性质;(3)所涉及的特殊情况。而当可靠性与相关性发生冲突时,则应把握在可靠性的前提下追求相关性最大的原则,即如果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中只有一种可靠,只要它同时是相关的,就可以采用这种可靠的计量基础;如果双方均可靠,则应采用最相关的那种计量基础。也就是说,尽管可靠性与相关性相并列,但后者以前者为前提。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1999)也认为,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体系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即使在公允价值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后面有关计量属性在准则中的应用讨论中我们会验证这一观点。

计量属性是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能予以数量化的特征。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价值)运动,资产的价值特征是资产内在特征的主要方面。对资产计量,就是要以选定的某种能计量该资产价值特征的计量尺度,将该内在特征表现为(外在化为)某一数量化的结果。资产计量属性必须是内在于资产的,是资产自身的某种特征,是一种资产计量属性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会计计量的基本要素有:会计主体E、资源R、时间t和控制c,用公式表示为:Φ(t)={r|pe, r, tf∈c==Rt},其中,Φ(t)是特定时间企业所有资产的集合,是企业对其经济资源进行计量的结果,而函数关系ψ则是将企业资产量化的计量过程。从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计量的对象是企业拥有(∈c)的经济资源。同时,企业的资产情况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即对企业资产的计量过程中,时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时间的相同资产的计量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

根据现有会计准则中对资产计量的规定可以看出,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与资产的价值特征(流动性、持有目的、市场特点)相关(如表2—1所示),即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持有目的、价值实现特点,以及不同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图2—1所示)。

图2—1 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的选择

四 公允价值内涵的评论

综合上面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比较以及会计准则对不同特征的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规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既是计量理念,又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不是评判会计计量质量的标准。

首先,在传统会计中历史成本一直居于主导模式,由于历史成本基于实际发生的交易,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因此在保证可靠性方面争议不大。但随着会计目标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相关性”日渐被信息使用者所重视,而计量的“公允性”是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主要途径,因此公允计量逐渐成为会计计量的一种目标追求。从各种计量属性的特点及其在会计准则中应用的规律可以看到,资产取得时的初次计量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因为在初次计量日,历史成本是实际交易过程中的发生额,具有公允性。如果由于某些特殊因素(如潜在关联方关系等)导致历史成本可能不公允时,资产的计价按公允市价计价。即使准则规定某些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计价,其公允价值一般也是取得日的实际交易额(忽略交易费用),和历史成本并无本质差异。当公允市价不方便取得或不可靠时,则选择按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或现值等接近公允的价值计价,总的来看,都是为了实现公允列报,所以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理念。

其次,公允价值同时又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虽然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在某一时点或某一方面具有公允价值的特征,和公允价值有交叉,但公允性本身就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是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应该具备的特征,并不能因其他计量属性具有公允性就认为其内在于公允价值,从而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混合计量属性。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估值技术、使用范围,可以判定公允价值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

最后,公允价值并不是评判标准。正是因为公允价值近些年在会计准则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会计计量的一种理念追求,从而一些人误认为公允价值是会计信息的评判标准。但计量属性最终体现为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是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客观性)、相关性(有用性)、及时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等,这些不同的质量特征之间既有内在联系,也相互冲突,会计信息的评判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对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综合考虑。如果公允性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历史成本是为了保证可靠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是为了体现谨慎性,则会计信息的评判标准是要权衡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的每一项质量标准,以实现综合效用的最大化。

表2—1 资产的特征与计量属性的选择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