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燧人造火的几个问题
商丘古城西南两公里处有燧皇陵,相传为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氏的陵墓,与阏伯台隔商柘公路相望,为商丘主要旅游景点之一,燧人氏发明之火被称为“中华文明之火”。
一
燧人氏为中国古代传说时期的人物,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较“五帝”生活时期为早。
燧,本是古代摩擦生火的工具,有木、石之分。燧人氏的本貌诸如姓名、事迹、活动区域等传说不详,燧人氏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或氏族亦很难说清楚。我们通过古籍可以知道他是中国最初发明人工取火的人,同时又传说燧人氏的活动区域就在今天的商丘一带,后人为了纪念他,隆土为冢,即今天的燧皇陵。
二
关于燧人造火的记载多为战国时期的子书,其他传说时期的内容也多在战国时期形成。说明上古人类的活动情况及观念在战国时已为人们所共识。有关燧人、伏羲、神农、黄帝等的传说,到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他考信于“六艺”,从《尚书》中的尧,到百家所言之黄帝等一系列传说人物,择其优雅者,依《五帝德》《帝系姓》,综合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为《五帝本纪》,使原本各自独立的原始氏族的古史传说系统,统于一个系统,以黄帝为共祖。可以看出,在古史传说中,有关“五帝”的传说较文明史更近,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而燧人氏为“三皇”之一,是在“五帝”之前,所反映的问题其“传说性”可能更大。但是需要注意,这些古代传说不完全是无根的向壁虚构,而是大都多少有些口耳相传的依据,在发明文字以前,口耳相传的历史是人类唯一的记忆形式。关于燧人氏等人的诸多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夏民族早期生存、发展的历代进程。因此,对于中国古籍中流传下来的这些传说,应认真加以分析,不能因为是传说而弃置不用。
关于燧人造火的传说有如下记载:
往古之时……火爁炎而不灭。(《淮南子·览冥训》)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礼记·礼运》)
燧人造火。(《世本·作篇》)
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风俗通》引《礼纬·含文嘉》)
燧人氏……察五木以为火。(《尸子·君治》)
《国语》《老子》等古籍中也有关于燧人造火的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三
燧人氏生活的时代,根据其传说的内容可以推定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这是因为:(1)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的时代,考古学家推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同时期的文化遗址还有蒙古鄂尔多斯东南之萨拉乌苏河、宁夏水洞沟、陕西油头房等处,其中以周口店为代表。火的发现与应用是旧石器中期最主要的特征之一。(2)燧人取火,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燧人氏取火的方法是摩擦生火,摩擦也可理解为打制,摩擦石器即打制石器,用打制的方法制造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燧人氏时代较周口店为晚,应在旧石器中晚期以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故燧人氏生活的时代可推定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火在远古时代虽然到处存在,但必须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被人类使用。火的发现,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火的效用之启示,另一方面,从木与木、石与石、骨与骨等相摩擦则燃的原理,又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摩尔根据现在的原始人的生活考察,证实火的应用与渔猎的生活是同时开始的。考古工作者也证实传说与地下考古的不谋而合。
四
火的发明与应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无比伟大的动力。有了火,人类才能炮生为熟,开始熟食的生活,结束过去“茹毛饮血”的时代,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摄取食物的营养,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人类因用火而引起生理上的变革,从而使人类最终从动物中分离出来。有了火的应用,人类才能焚林而猎,开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此而丰富了人类的肉食,从而使人类肉体的有机构成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后与动物相脱离。有了火,还可以御寒以及抵御野兽的侵袭,增强了人类的自卫能力。很多文献清楚地把古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演进,归功于“修火之利”,把火的利用看得很重,是有道理的。可见,火的发明和使用,确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把燧人氏视为神人,视为圣人。燧人氏始终受到炎黄子孙的祭拜和怀念,他所发明的火成为“中华文明之火”。
(原载《商丘日报》2005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