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商丘
一 孔子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谈到孔子时说:“仲尼,一旅人也。”由于顾炎武本人也走了很多很远的路,所以他很懂孔子,没有说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文献整理家之类,而说孔子在本性上只是一个旅行者。今天看来,顾炎武对孔子的这种看法是符合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真实情况的,因而也倍感亲切。
我们常说“健康第一”。孔子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健康的,否则,他就无法完成长达14年的艰难旅行!据《左传》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大力士,以勇武果敢著称。鲁襄公十年(前563),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围攻偪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面),叔梁纥作为一名武士,随同鲁军参加作战。在攻城时,偪阳人为诱敌入城,故意把城门打开,放一部分攻城的军队进去,然后再突然放下悬门,将攻城的军队拦腰截断,关门聚歼。就在悬门将要落下的刹那间,叔梁纥飞步上前,双手托起悬门,使攻进城内的鲁军及时撤了出来,避免了伤亡,为鲁军立下了战功。叔梁纥能双手托起城门,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很可能由于遗传的原因,有学者指出,孔子身高为1.91米,筋骨强健,力大过人。《吕氏春秋·慎大》篇记载:“孔子之劲,能招(通翘)国门之关。”关,指门闩。国门之关,指城门上用一巨大横木做成的门闩。孔子的力气虽然不及其父,但是举国门之关的力气也非常人可比。《淮南子·主术训》篇还记载孔子有多项出众的本领:“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苌宏是周大夫,以博学多才著称,而孔子的睿智超过了苌宏。孟贲是有名的勇士,传说他“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子之勇犹过之。“足蹑郊菟”,菟即兔,是说孔子双足疾跑能够追上郊外的野兔。“力招城关”,即前述“能招国门之关”。可见,孔子并不是我们印象中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夫子”,而是一个体格健壮、能文能武且文质彬彬的“君子”。
孔子教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今天看来,学生习“六艺”不仅是全面发展,而且需要身心健壮。可以设想,一个孱弱的书生,怎么在正规的场合施礼、行乐,怎么练习射箭、学习驾车?就是书法和计算也需要一定的气力啊!
孔子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寡母抚养孔子,孔子也得赡养寡母,这样,他就不得不做一些杂活。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鄙事就是杂活,说明孔子小时候是进行体力劳动的。孔子是一个热心救世的人,他的人生观也是积极的,这从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中可以看出来。
二 孔子的祖籍在商丘夏邑县
众所周知,孔子为了宣传和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孔子的行程中有今天的商丘一站,他来商丘的目的是回乡祭祖,尽管这只是一个短短的时间,但他的足迹却具有象征的意义,很值得一书。
孔子生在鲁国的曲阜,但孔子的祖先是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商人,后来又在周朝建立了宋国。孔子自己曾说“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孔子的老家在今天的商丘夏邑县,孔子的三代祖孔防叔避祸迁鲁。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回乡,在今天的夏邑县修建了“孔子还乡祠”。道光二十年(1813)《夏邑县志》记载,夏邑知县孔繁洁说:“夏邑有还乡祠,祀我祖至圣先师,祀之所自始,前碑尽之矣。余自幼读书,时考其世系,知我祖发祥于鲁,实肇基于宋。夏邑在宋地,先代世为宋卿,食采于斯,此省墓还乡之所由来欤!故后人建祠以祀子。”道光二十一年(1814)夏邑知县陈诒枢在《重修还乡四代祠记》中说:“夏邑古宋地,而孔氏之采邑在焉,食采于斯,亦卜兆于斯,孔子还乡省墓,盖数数矣。”是说夏邑是孔氏的采邑(俸禄之地)。
孔子是宋国的建立者宋微子之后,孔子的父亲名叔梁纥,叔梁纥的父亲叫伯夏,伯夏的父亲名孔防叔,孔防叔的父亲名睪夷,睪夷的父亲名木金父,木金父的父亲叫孔父嘉。就是这个孔父嘉在宋国遇难,他的重孙孔防叔避祸迁鲁。
宋国在周初封国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与卫、鲁、齐、晋、燕等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宋国是一个公族执政的国家,强宗大族擅权,国家政权始终为华、乐、向、皇、鱼等大族所把持。华、乐、皇、老等族是宋戴公的后代,向、鱼、鳞、荡等族是宋桓公的后代,势力都很煊赫,合称“戴桓之族”。“戴四族”中华族代表人物有太宰华督、右师华元,乐族代表人物有乐术、乐吕、乐大心、乐豫、乐喜,皇族代表人物有皇喜、皇父充石、皇瑗,老族代表人物有老佐;“桓四族”中向族代表人物有向戌、向带、向宁、向为人,鱼族代表人物有公子目夷(司马子鱼)、左师鱼石,鳞族代表人物有少司寇鳞朱,荡族代表人物有司城荡忌诸、大司马荡虺、荡泽等。这些代表人物在宋国势力强大,都曾一时叱咤风云。
由于公族执政,导致宋国内乱频仍,这其中最著名的一出就是华父督杀孔父嘉事件。华父督是宋戴公的孙子,是当时宋国的太宰,孔父嘉是正考父之子,是当时宋国的大司马,两人都是宋国的大臣。据《左传·桓公元年》记载,有一天,华父督在路上遇见了孔父嘉的妻子,由于孔父嘉的妻子长得既漂亮又有几分妖艳(“美而艳”),华父督很是垂涎。于是在第二年的春天,华父督杀死了孔父嘉并将其妻子据为己有。宋国的国君宋殇公大为震怒,欲治罪华父督。华父督先下手为强,又杀死了宋殇公,将居住在郑国的宋穆公的儿子冯迎回宋国,立为国君,是为宋庄公。华族势力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
孔父嘉被杀,妻子被夺。这是宋国内乱事件中一件极不光彩的事件,也是孔子祖先的一项屈辱。由于华氏势力强大,孔父嘉的重孙也即孔子的三代祖孔防叔不敢在宋国继续生活下去,于是避祸迁到了鲁国。
三 孔子在商丘的足迹
孔子从55岁开始,离开妻子和儿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这一走,就是14年,直到68岁时才回到鲁国。孔子回到鲁国的前一年,一直等待他回家的妻子去世了;回到鲁国的第二年,他的儿子孔鲤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也去世了;再一年,子路和司马耕也去世了。身边人的相继离去,对孔子的打击可想而知。这之后,孔子一方面继续给学生讲课,另一方面埋首致力于整理中国古典文献,直到73岁时死去。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一是“求仕”,二是“行道”,即求官和推行他的“仁政德治”。14年中他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等大小6个国家,主要停留地点是卫、陈两国。孔子周游列国,列国都给予他很高的待遇,也认为他的主张很好,但就是没有人采纳,因为他的主张实践起来太难了。所以,他处处碰壁,甚至还发生了一些危险。应该说,这是历史上所有出世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孔子从鲁国到卫国,在卫国约5年时间。之后到了曹国,曹国没有接待他。孔子本想到陈国去,但目的地又不甚明确,于是先来到了宋国。孔子在宋国,也是非常难堪,这里有两件事情值得一说。一是宋国非但没有接待他,而且宋国的大司马桓魋还想杀害他。据说孔子带领弟子在一棵大树下习礼,桓魋命人将树砍倒,孔子险遭不测。原因是大司马桓魋不久前为自己造了一口石头棺材,花了三年时间还没有完成。孔子听说后,就批评说,这样的浪费,死了倒不如快些烂掉的好些!(《礼记·檀弓上》)此话传到了桓魋的耳朵里,真是冤家路窄,被激怒的桓魋要加害于孔子。关于孔子当时的态度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孔子吓得不轻,赶紧化装过境,叫作“微服过宋”;二是说孔子非但不害怕,还说他是来祭祖和宣传仁政德治的,他的德行是天赋的,桓魋是奈何不了他的(“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孔子世家》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是孔子在宋国值得说的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孔子在这次来宋国的过程中,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又向东走,到了芒砀山。由于天公不作美,孔子在芒砀山遇雨,衣服和书籍也淋湿了,他赶忙找一处山崖躲避。孔子避雨的山崖后来就叫作孔子避雨处,也叫“夫子崖”。天放晴出太阳之后,孔子又在石崖前面的石台上晾晒书籍,这块石台也因此得名“晒书台”。孔子在芒砀山遇雨及晒书之事,《归德府志》和明清《永城县志》均有记载。如今的夫子崖和晒书台也是一处较好的旅游去处。
孔子在宋国的足迹,只是他周游列国的一个瞬间。他在芒砀山的遇雨和晒书也是扑朔迷离,有人生疑甚至否认。
《论语》中有两处关于“子畏于匡”的记载,一是《先进》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告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二是《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畏”在这里作囚、拘的意思。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曾经被囚于匡。《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一说阳虎)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过去曾经残害过匡地的人,于是囚禁了孔子。匡在何地?《论语译注》的作者杨伯峻认为,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15里有匡城,“可能就是当日孔子被囚之地”。但也有不同声音,一是《史记·孔子世家》作“拘焉五日”,不是一天。二是有学者考证,匡在宋地,在今河南省睢县西26里的匡城乡。多数学者还是以杨伯峻之说为是。
四 商丘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来源和传播区
有时我在想,宋国是真了不起,因为这里是孔子的祖居之地,是庄子和墨子的故里,老子故里今天的鹿邑县距此也不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道家、墨家、名家等也都产生于此。如此众多的文化现象为什么会集中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呢?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礼坏乐崩的时代,这个时代引发了政治上特别是思想上的变革;有人说这个时代有比较宽松的话语环境,可以“百家争鸣”,是说这是一个需要大师同时也产生了大师的时代。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先贤都是殷商的后裔。殷商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众所周知,商代的文化在当时的世界是十分先进的,当然也是十分辉煌的。周灭商后,周初的文化远低于商代,但商代的遗民在政治上是被统治者,没有政治地位,也正由此,他们才竭力保持和发扬在思想文化上的先进性和独立性,殷商先进的思想文化传统经过与春秋战国动荡时代的碰撞,于是绽放出了灿烂的火花,于是有了以商丘大地为中心所产生的百家争鸣文化。
孔子的足迹带给商丘的不仅仅是回乡祭祖,不仅仅是“还乡祠”的风雨剥蚀和历代修葺,更重要的是儒家文化的生成、传播和发展,以及与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名家文化的相互辉映、协调发展,并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源于商丘,又影响着商丘,滋润着商丘,使商丘承古开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永恒的精神动力。书此文,其意亦在此乎!
(原载《商丘日报》2010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