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命运短暂的吴淞铁路
上海在1842年开港,10年后就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吞吐量日渐增大,码头一片繁忙景象。吴淞镇位居上海东北方,紧靠黄浦江,扼长江入海口,地居重要。在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为加速推销商品,扩大市场,一再提出在中国兴建铁路。
鸦片战争后,有很多西方列强的商人到上海推销商品,他们拖家带口,在上海海滩附近盖了不少洋房,成为他们度假、消遣的基地。这些人惊奇、陶醉中国文化,尤其对苏州的园林建筑欣赏倍至,大批西方人经常骑马或乘马车到苏州参观、游览。沿途的中国南方农村房屋建筑、文化生活和人造梯田,都成为他们从未见过的美景。美中不足的是路途的不便与颠簸。这让他们想起本国的铁路。1863年7月20日,有27家洋行,其中大半是英商联名上书,呈请时任钦差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建筑上海至苏州间铁路。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收到申请修筑铁路的书面文件。
清政府不识铁路真面目,一概予以拒绝。但事与愿违,1876年上海突然间出现了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中国铁路史由此肇始。这种开天辟地的大事,清朝最高统治当局最初并不知晓,这使满朝文武大臣十分震惊,万分恼火。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节 美英创意修筑吴淞铁路
清政府反对修建铁路,使西方列强认识到:“想从中国政府得到正式的许可是徒劳的;因此,便有这样一种想法,先正式购地,然后突然把铁路建造起来,也许能得到(中国当局的)容忍;而且还可以把这样一条铁路作为一个范例去教育中国人。”(摘自《北华捷报馆》:《中国之回顾》,第65~66页)于是,列强各国商界,想用先斩后奏的方法,把铁路强行修到中国,以便增加它们的投资场所,并深入内地,推销商品。
这就有了英国修筑上海吴淞铁路这件震动朝野的事。最早创意要修这条铁路的是美国人。1872年12月,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力味·布拉特福(Oliver B.Bradford)经美国驻上海领事乔治·西华(George F.se-ward)和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F.F.Low)的批准,并告知美国国务院,发起兴建从上海到吴淞铁路的活动。但是,奥力味·布拉特福只是一个发起人,他有三大难题:一是中国同美国1868年签订的中美续约规定,美国不干预建筑铁路的中国内政;二是中国政府声明自己保留所有铁路权的政策;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障碍,布拉特福并无适当的财政背景,也就是说他没有钱,属于空手套白狼。他在美国资本集团中反复活动,集资筹款,没人听他的,非常为难。后来他和英国资本集团联系,吸引资本雄厚的英国工商团体参与了这个项目,资金获得了解决。随即他又把这个项目转让给英国怡和洋行。
英国怡和洋行出面组织一家英美合资以英商为主的公司,取了一个含糊名称叫“吴淞道路公司”(Wocsung Road Company)。英国上海领事麦华伦以建筑“一条寻常马路”为名,向上海地方当局、上海道台沈秉成提出购买上海、吴淞间长9.25英里、宽约15码的地皮。1974年7月28日,英国商人在伦敦登记成立铁路有限公司,接收了前一公司。同年12月,开始修筑路基。铁路器材从海外运到上海后,麦华伦又致函上海苏松太道,闪烁其词地说运来了“供车路之用”的铁器设备。
英国这个欺骗计划得以实现,与清政府时任上海道台沈秉成的态度暧昧有关。据英国北华捷报馆《中国之回顾》记载:沈秉成“私下是知道这个计划(指吴淞铁路计划)的,并且说在他任期内将不加阻挠。但是,当这个事业还没有完成前,他就离任了,于是aqres lui le deuge(在我身后,洪水泛滥了)”(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第36页)从这个史料看出,英国在修建铁路之前,告诉了上海地方当局,上海道台没有拦阻、没有向上汇报。责任不在英方。所以后来美、英都不承认擅筑吴淞铁路。当然,这也是美英设的一个“局”,让上海地方当局往里跳,因为他们本应该通过驻华使馆直接正式向清廷申请。
由于英方资金不足和其他原因,铁路工程从1874年上半年一度停工。1876年,英人玛利逊为总工程师,“马路”变成了铁路。轨距为0.762米,轨重为13公斤/米。前期使用“引导号”蒸汽机车作牵引送料,这是中国铁路第一次用蒸汽机车运行。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建成,7月3日,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段(长8公里)正式通车营业。
吴淞铁路使用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引导号”,重1.3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