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立足世情国情党情
现实是“四个伟大”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对世情国情党情作出准确判断,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立足客观实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向着伟大目标前进。
一、科学判断当今世界大势
党的十九大指出:“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
世界多极化继续向前推进。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苏联的解体,东欧形势的剧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政治的局面被打破,标志着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使得各种主义升温,冷战思维抬头,一些地区的旧有积怨和文化冲突不时爆发,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的新阶段。西方敌对势力遏制我国发展的战略图谋从未改变,西方国家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美国高调推行“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引起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已经对我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世界局部地区发生的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世界多极化发展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政治经济等多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使得世界多极化进程充满矛盾和斗争。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当今世界的事务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协商解决,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的方式正逐步向各国以制度和规则协调相互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是世界范围内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了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世界经济和与其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新阶段;世界贸易增长迅猛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国际间经济协调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作用日益增强。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些都给经济全球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对外开放是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必由路径。世界各国纷纷通过扩大开放促进自身的发展,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国际金融危机后,保护主义一度有所抬头,世界经济调整艰难曲折,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依然在曲折中前行,推动全球化的两个轮子出现“多边慢、区域快”的新特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兴市场国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资源富集国家也努力向产业链上游攀升,全球产业专业化分工呈现出向各个国家内部分工转变的倾向。主要发达经济体改弦更张,试图通过构筑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为今后的国际贸易“定规矩、树标杆”,谋求竞争的制高点和发展的主动权,并探索新的开放途径。经济全球化既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繁荣,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麻烦,需要加强全球治理,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应该争取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放大正面联动效应,防止和减少负面外溢效应。中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重振贸易和投资的引擎作用,增强自由贸易安排开放性和包容性,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全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加快同有关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的进程,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所要解决的两大课题,更是跨入21世纪后我们所全力解决而尚未根本解决的两大问题。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期望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所以更珍视和平;中国致力于发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国期待美好未来,所以更爱护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新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弯道超车,还有可能重新陷入被动,使原本已经缩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坚定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旗帜鲜明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规则,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要推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周边区域合作,加强国际社会应对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的能力。在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特别要抓住以下重点: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
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国情
国情关乎事业的成败。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确认识国情是我们谋划发展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他特别强调:“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坐标,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总依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已处在“发展起来”且由大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方位或历史阶段上。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逐步增大,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提供了科学指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历史方位下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要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对我国的国际身份所作出的根本判断,也是我国现阶段处理国际关系、承担国际义务的总依据。“发展中国家”就是正在发展的国家、还是不够发达的国家,是与“发达国家”相对应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主要是从人均收入或产值、人文发展指数、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来衡量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际上总有一些人不能全面、真实地看待中国。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一路演变为“中国责任论”“中国发达国家论”,甚至“中美共治论”。某些西方媒体和智库渲染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其目的在于强加给中国超出自身能力的国际责任,企图离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将某些国际问题的矛头指向中国。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2015年度人类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排第90位,是名副其实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要使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总之,要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悠久文明的国家、经历深重苦难的国家、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这是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从五个方面对中国进行的介绍。全面认识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大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风俗习惯迥异,发展程度有别,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各民族的精神观念有所不同,这就注定了我国国情的复杂性,也就注定了我们认识国情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正像习近平总书记从以上五个方面所指出的,要想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就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去看待。
三、清醒认识党情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党。据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44.7万名,比上年净增68.8万名,增幅为0.8%。党的基层组织451.8万个,比上年增加10.5万个,增幅为2.4%。党员队伍稳步壮大,高学历党员比例不断提高,党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职业分布比较均衡。数据表明,党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得到贯彻落实,党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上述这些变化都是党情中非常积极的方面,对于我们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和不足。一是年轻党员的数量和比例较高,这些年轻党员充满活力和激情,但缺乏党内政治生活的历练,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有待加强。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流动党员数量很大,虽然有些党员已被纳入新的组织形式,但还有很多党员没有被有效组织起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在管理和教育党员等方面面临不少困难。四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无法用行政手段开展工作,如何更好发挥党员作用还需要破题。
从党的自身建设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很大成绩。通过补足精神之“钙”,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信念动摇、思想滑坡、道德失范等问题得到有效纠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干部队伍的素质和形象有了明显提升。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就审议通过了中央“八项规定”。此后,我们党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通过这些努力,党风明显好转,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在反腐败方面,习近平同志表现出最坚决的态度,强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我们党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党的十九大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等等。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