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学理论(2018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观决定着发展战略的选择,而发展战略是对发展观的贯彻和体现。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发展观中的核心是发展价值观,即人们关于社会价值现象或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经历了大规模战争破坏和长时间经济萧条的发达国家面临战后重建,而许多新成立的民族国家都饱受贫困困扰,因此,经济发展就成为不同国家的共同任务。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业化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凸显出来,并被普遍地采用了。“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被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把发展单纯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王爱豫:《当代发展观的演替脉络及其人本化趋向》,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从而形成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伴随着早期发展观所导致的社会问题,20世纪60、70年代,学者们提出了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观。这种观点否定了传统的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目标中应包括社会发展的内容,即通过经济发展实现增加就业、减轻贫富差距、增进分配公平和健全相关的制度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凸显出来,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布的《增长的极限》报告中指出,“改变这种增长趋势和建立稳定的生态和经济的条件,以支撑遥远未来是可能的”《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由此开启了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持续关注与研究。

新中国也是谋求获得快速发展的一员,从成立初期就开始了对发展路径的探索。但是,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阵营对立,以及苏联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新中国基本上照搬了苏联发展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对工业进行大量投资,基本上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的发展观,受到着重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短时间内在工业方面赶超西方国家的政治思维影响,主要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为了实现工业的赶超,大部分的积累被投入到少数工业部门的发展之中,使得积累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过小,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改善相当有限。特别是在1957年以后,急躁冒进倾向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不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被提出并被强行推进,造成了资源、资本的大量浪费,经济效益低下、对社会发展及资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的边缘。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缺乏效率、社会普遍贫困的现实,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社会国家来说,“首先要摆脱贫穷,而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路径”。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我国经历了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尽管也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互相促进的要求,但通过一切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事实上体现了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质量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问题凸显出来。对此,江泽民同志先后在1995年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6年的《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讲话中指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自此,可持续发展观开始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正如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坚持和平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演讲中所指出的,现阶段我国发展中仍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此,科学发展观开始成为我国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