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的提醒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敏感?为什么自卑感总是挥之不去?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什么现在无法真实感受到幸福……这一切或许是因为,我们缺少了接受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用自己坚强的一生来向我们证明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了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于突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因为自卑,所以有发展】
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上进,是出于对所处现状的不满意所产生的使我们向更高一层努力的动力。当然这种对现状的不满,会在不同程度上使我们产生自卑感。不过只要保持勇气,我们就能通过改善处境这一直接、现实但却最有效的途径来摆脱自卑感。所以他说:“正因为没有人能够忍受一直活在自卑感之中,就会迫使自己进入一种要求某种进步的紧张状态之中,才能使我们自身不断趋于完美的同时无形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又说,“自卑感和追求优越密切相关,是表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追求优越,正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所以才力图通过富有成就的追求来克服这种自卑感。”
的确,倘若一个人在看清自己处境的不如意时丧失了勇气,后果必将是惨烈的。他将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善处境,将自己陷入难以承受的自卑感之中。虽然他仍会努力地设法摆脱它,可是采取的方法似乎总是于他无所裨益,获得的效果也是细微的,细微到他认为他的生活是停滞不前的。这时候自卑感成了一种危险的情绪,让他陷入一种消极、被动的局面,变得安于现状,满足于曾经的成绩,止步不前。但是周围同伴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只能让他的自卑感愈积愈多,因为情境仍然一成不变,曾经的问题也依旧存在。这时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将他推向一个危险的边缘。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愿面对的境地。
所以面对每个人都有的自卑感,鼓起勇气去消除它才是最好也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感本身并不异常,它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原因所在。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他甚至说,“自卑感本身并不是问题,相反它是人类进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拥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正是这种自卑感才促使人们追求更为优越的地位和更为完善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完美的追求,虽然我们都清楚没有人能够达到完美,但这也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追求,因为不懈的努力可以使我们无限地接近完美。
正是因为渴望完美,我们才会对自己有些苛求。尽管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却不愿止步不前,有时甚至会将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然后对自己抱怨说:“我何苦这样苛求自己。”但是离开了这种境地之后,我们又会自觉地开始新一轮的征服。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何以能够用软弱的肉体,去成为生物界的主宰的原因。正因为我们不断地不满,而后不断地前进,才能一次又一次地超越我们自己的极限。这种不断的自我超越,不断的对更美好的人生的追求,使我们走过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走过备受压迫的旧时代,将来也必将走进人类个体达到完全自由的新时代!
自卑感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意识到自己需要为将来有所准备,才有可能取得科学进步。而科学进步是人类改善自己的命运、更加了解宇宙,以及更好地与之相处的结果。因为面对动物的爪牙时产生的自卑,让我们学会了制作石器,并了解了聚族而居的重要;因为面对大自然风雷雨电的自卑,促使我们建筑房屋保护自己;因为面对鸟儿翱翔天空时的自卑,让我们得以发明了飞机。数不清的自卑感的存在,造就了我们数不清的成功。在面对自卑感时,我们需要的是,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因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
【身体缺陷不是自暴自弃的理由】
我们不能选择以怎样的外在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回应这个世界。无数个身有缺陷,但取得巨大成功的伟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却意义深刻的道理:面对生活的考验,即使你是身有缺陷的人,也没有借口让你只能选择用错误的模式生活。
史蒂芬·霍金,著名理论物理科学家,被誉为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青年时就展现出了对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然而事实上,在霍金学士毕业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开始研究宇宙学后不久,他就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相关著作。
多数人在遭遇霍金的境况时都会茫然无措、意志消沉,而后消极终老,但他却凭着对自己热爱的科学的执着与坚毅,凭着不屈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奇迹,同时也给我们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并不一定会导致人们选择错误的生活模式。
“心理机制能弥补人类身体的缺陷而迅速提供急救之路。这个不曾间断的无力感的刺激,发展着人类的预见能力和警戒能力,并且使他的灵魂发展成今天这个负责思考、感觉和指导行动的状态。”阿德勒在《阿德勒的智慧》中这样说。
心理机制是人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系统,类似人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当个人感到自我受到攻击时,内心感觉到焦虑,而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抗击受到攻击时的焦虑感。
如果从大自然的角度看,人属于次一等的有机体,至少在肉体上来说。人的肉体的这种脆弱性及其带给我们的潜在的危险,使人类的意识中经常会出现自卑及不安全感。这是一种恒常刺激,所以需要心理机制来弥补人类肉体上的天然缺陷。
通常情况下心理机制对人的保护是在人无意识下进行的。但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锻炼和使用它,它将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灵魂的发展,促使人类去发现更能适应大自然并在其中更好地生存的方式与技巧,从而尽可能地消除或尽量减少生活中的不利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在人对于心理机制的锻炼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为一个人的社会经验限制他自身的精神视野,而且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风格也影响着心理机制的建设。
常言道,健康的灵魂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双向唯一的答案,只要身有缺陷的人的心灵能够被训练得足够强大,就能克服身体缺陷给他带来的问题,从而使健康的灵魂寄于其中。从另一方面讲,健康的身体自然也可能拥有不健康的灵魂,而且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还很高。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遭遇了一系列令他受挫的事件,却没有得到积极的心理辅导,那么他将会由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的理解,而在之后的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个挫败,都会加重他这种对于自己无能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一定是不健康的。
所以阿德勒说:“健康的灵魂完全可以寓于有缺陷的身体之中,只要这个儿童能够克服身体上的缺陷,勇敢地面对生活。”
【学会自我认同才会被认同】
“缺乏自我认同的人,往往会格外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在为人处世上追随群体的认同感,以免自己被排斥在群体之外。显然,这会让他以并不客观、公正的眼光,并带有情绪性地来看待自己。如果他认为自己达不到某个标准,就会产生被疏离的失落感和沮丧感。”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这样说。
事实上,被群体的认同感所左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它不但会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客观认知,甚至会导致人们丧失自信,最终一事无成。可以说,听信权威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就是人们被群体性认同左右的直接反映。
自信和理智的人,他们对自己有着客观、充分的认识,并且有着成熟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评判标准,他们不会让别人的意见操控自己,不会让群体的认同感左右自己的选择,当人们普遍把别人说的话、别人做的事作为自己说话做事的样板,他们却能脱离以人为中心的误区,围绕着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行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专家说要这样做,我就这样做”。此时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是没有多大作为的人。只有那些自信的人,才能赢得证明自己才华的机会。
1874年12月,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写作完成了,他迫不及待地把这首曲子弹给当时俄国的钢琴大师鲁宾斯坦听。让他没想到的是,鲁宾斯坦当场将他呕心沥血得来的作品批得一无是处,还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想公开演奏这首曲子必须要做彻底的修改。
要知道,鲁宾斯坦可是当时俄国音乐界的泰斗,如果他说一首曲子不行,那么这首曲子几乎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然而,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坚信自己的作品会获得成功,他不服气地说:“这首曲子我一个音符也不会改,我就要照现在的样子原封不动地拿去出版。”结果,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美国波士顿获得了巨大成功。
试想,如果柴可夫斯基没有足够的自信和理智,也许就会屈从于大师的“教导”,那么我们也许永远都没有机会欣赏他那首经典之作了。进一步来说,如果人人都只会在专家面前沉默不语或盲目从众,那么这个世界就无法进步。自信和理智是使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动力之一。
因此,阿德勒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伟大理论的提出或伟大成就的取得,往往都是拥有自信的人们敢于坚持真理、反对群体意见的结果。那些只会迷信权威的人只能随波逐流,最终被淹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股神”巴菲特的自信也超乎寻常的强大,所以他能获得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成功。有人问起他投资的秘密时,他曾说过:“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我的投资就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判断,只要是我感觉能够赚钱的股票就一定会大胆地购买。”事实上,巴菲特经常对所谓的专家意见嗤之以鼻,他自称是一个“完全不相信谁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投资者”。
在社会中生存,自信不够强的人们难免会被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局限,而这种主流意识就是群体性的认同。受这种局限的影响,人们会在无形中培养成一种盲目从众的思维模式。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来说,这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一直把他人的话奉为“天经地义”,他的思想就会被他人所左右,他就会失去个性和自我,甚至变成他人的“傀儡”。因此,不要让他人的意见禁锢我们的思想,不要让群体的意见左右我们的意志,我们要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要用冷静的思考保持自我人格的独立。
我们已经得知,信心是导致成功的因素,包含着很多种表现形式,自我认同无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自信、独立、坚守,当你具备了这些素质,你就拥有了强大的成功力量,拥有了打造成功的利器。
【敢于向自己的弱点宣战】
提升自己的时候,要学会扬长避短,有缺点就要及时改正。因为,人要想不断地提升自己,就要勇于找出自己的弱点,并进行批评与反思。阿德勒说:“要勇于向自己的弱点开炮,深刻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当下的锻炼,学会在批评与反思中很大程度地完善自己,大大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无数优秀的人的成功之路,无不是从“把困难当作挑战”“把弱点当作对手”的自我激励开始的。而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却常常遇到对弱点和缺陷视而不见,或临阵逃脱、畏缩不前的失败者。他们之所以困顿不前,正是他们漠视弱点,逃避缺陷的性格造成的。
帕蒂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来到巴黎附近的一座教堂推销保险。他滔滔不绝地向一位老牧师介绍投保的好处,老牧师一言不发,只是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用平静的语气说:“听了你的介绍,丝毫不能引起我对投保的兴趣。少年,先努力去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帕蒂大吃一惊。
“是的,你可以去诚恳地请教你的投保户,请他们帮助你改造自己。我看你还算是有头脑的人,倘若你按照我的话去做,将来一定会做出一番成就的。”
帕蒂接受了老牧师的教诲,于是,他策划了一个“批评帕蒂”的集会。集会的目的是让别人能坦率地批评自己,为此,他确定了下列三项原则:
集会上人人都能畅所欲言,但参与集会的人最多只能是五个。
为了要让更多的人都有批评的机会,每次邀请的对象不能相同。
既然是他主动邀请别人来的,来者就都是他的贵宾,一定要热诚地予以招待。
当一切准备就绪,他立刻去拜访几个关系较好的投保户,诚恳地对他们说:“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上过大学,因此连如何反省都不会,所以我决定召开帕蒂批评会,恳请你抽空参加,对我的缺点加以指正。”这些人觉得这种性质的集会很有意思,都很爽快地答应了。
帕蒂策划的批评会终于如期开场,他觉得自己就像是砧板上的一块肉,等着任人宰割。第一次批评会就使帕蒂原形毕露:——你的脾气太坏,而且粗心大意;——你太固执,常自以为是,你应该多听别人的意见;——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气;——对于别人的托付,你从来不会拒绝;——你的知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加强进修,以成为别人的“生活指导者”;——待人处事千万不能太现实、太自私,也不能耍手腕或耍花招,一切都应诚实。
他把这些宝贵的逆耳忠言一一记下来,并以此随时反省自己。此后,帕蒂批评会按月定期举行,他发觉自己就像一条蚕正在慢慢地“蜕变”。每一次的“批评会”,他都有被剥一层皮的感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批评会”的洗礼,他把身上一层又一层的弱点剥了下来。随着弱点的消除,他开始进步、成长。
后来,他把在“批评会”上获得的改进用在每天的推销工作中,业绩从此直线上升,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
帕蒂的成功正说明了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向自己的弱点挑战。挑战自我,拿自我的弱点开刀,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向别人挑战易,向自己挑战难。所以,阿德勒崇尚挑战自我,崇尚向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宣战。在阿德勒看来,真正想成功的人就要学会“降服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胜者”,成为命运的主人。
我们很多人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甚至是自恋心理,他们不敢主动地发现自己的弱点,更难以主动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正,这就导致他们失去了很多成长和完善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和接受批评,人人都有弱点,但是只有那些勇于承认自身弱点,并积极克服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换掉性格系统中的那块短板】
阿德勒说:“性格比人性、人格的概念更为广泛,它既有天生的、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社会的因素。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性格决定行为的规律,才能对性格与成败的关系有深刻的了解。充分把握性格与生俱来的特征和后天环境造成的变化,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的性格。”在这里,阿德勒提出了优化性格对人生的巨大作用。
生活告诉人们,人只能寻求近似的完美,而绝对找不到绝对的完美。在生活中的任何领域寻求完美,都不过是抽象的、病态的或无聊的幻想而已。可即便是这样,也并不能使我们回绝完美性格的诱惑,这就使我们不能忽视性格“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因为,即使构成你的性格“木桶”的木板都比较长,但总有一块是相对较短的,起决定意义的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奥赛罗的天性是高贵、勇敢、温和、大方,但他的妒忌心和复仇心一旦燃烧起来,竟是那样无法控制。他上了野心家埃伊古的当,杀死了无比纯洁的妻子苔丝德蒙娜,然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又无比地悔恨,毫不推卸自己的责任,最后毅然地毁灭了自己,以生命来弥补他不可宽恕的过失。
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之间有着伟大的爱,但最终却因爱而毁灭了自己。假如奥赛罗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英雄,当埃伊古诬蔑他的妻子时,他马上察觉到而且惩罚了这个坏蛋,就不会做出杀死妻子如此愚蠢的举动了。
有致命缺陷的奥赛罗被莎翁赋予了灵魂和生气,充满了性格魅力。但在真实的人生中,假如性格里有一块类似于奥赛罗性格“木桶”中的短板,你的命运恐怕就不会那么走运了。由此,无论如何,一定要换掉性格“木桶”中那块短板。
要学会自我拯救性格。你掩住性格“木桶”那块短板,不给人看,并不能使“木桶的水”增加,更不会消除那块木板的致命隐患。因此,找到那块短板,并把它坚决地替换掉,是你的必然选择。
破译性格系统的“木桶效应”,即使构成你的性格“木桶”的木板都比较长,但总有一块是相对较短的,起决定意义的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换掉那块木板,你就铲除了性格中最大的弱点,性格系统中最大的隐患将不复存在。
破译性格系统的“木桶效应”,就要换掉最短的木板,就要铲除致命的缺陷。“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没有明显性格缺陷的你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当然可以从从容容,不用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了。
【不必为“被批评”动肝火】
迂回地表达反对性意见,可避免直接的冲撞,减少摩擦,使人更愿意考虑你的观点,而不被情绪所左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我们会感到气窜两肋,肝火上升,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做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阿德勒主张人与人之间并非纵向的人际关系,而是横向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即使是“被批评”,我们也不要生气动肝火。工作中,有的人充满信心,有的人谨小慎微。但不管怎样,突然受到来自上级的批评或训斥,都会对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也正巧处在挨批的行列,首先应该端正态度,不要对领导的批评表现出“不服”,你“不服”的倔强改变不了任何局面。
受到上级批评时,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没有必要的。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这种斤斤计较型的部下,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可是,一个把领导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何谈晋升呢?
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能够临危不乱,沉得住气,不会立即做出过激的反应。而且,有的人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褊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面子问题,往往会出现愤怒情绪。
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人自尊心受损,大失脸面。因为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针锋相对起来,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你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对方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对方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对方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别无选择,只有把你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而问题的合理性与否,早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谁还有时间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古人主张以迂为直,事实上,间接的方法更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对方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会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因此,有时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人都有自尊心,有些问题不必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用间接的方法来指出问题,效果反而会更好。
受批评甚至受训斥,受到某种正式的处分、惩罚是很不同的。在正式的处分中,你的某种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或剥夺。如果你是冤枉的,当然应认真地申辩或申诉,直到搞清楚为止,从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批评别人,领导之所以批评你,自然是你犯了某种错误。而要处理得好,你就要坦诚接受领导的批评。
首先,你要搞清楚领导批评你什么。领导批评或训斥部下,有时是发现了问题,促进纠正;有时是出于调整关系的需要,告诉被批评者不要太自以为是,别把事情看得太简单;有时是与部下保持或拉开一定的距离,突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有时是为了“杀一儆百”,不该受批评的人受了批评,代人受过,等等。总之,搞清楚了领导批评你的原因,你才能把握情况,从容应对。
其次,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受到领导的批评时,最需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显示出你从批评中确实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正确的批评有助于你明白事理,改过自新,并以此为戒;错误的批评也有可接受的出发点,因此,批评的对与错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关键是对你的影响如何。你处理得好,会成为有利的因素,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如果你不服气、发牢骚,那么你这种态度很有可能引发负效应,使你和领导的感情拉大距离。当领导认为你“批评不起”“批评不得”时,也就产生了“用不起”“提拔不得”的反感情绪。所以,正确看待领导的批评,受到批评不是坏事,通过受批评的过程,你才能更了解领导,接受批评则能体现你对领导的尊重。
最后,不要把批评看得过重。不要被领导批评一次就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会让领导看不起。如果你把每次的批评都看得太重,甚至耿耿于怀,总是不服气地在心里较劲,那么以后领导可能再不会批评你什么了,因为他不会再信任和重用你了。
批评可能会使你的情感和自尊心以及在周围人们心目中受到一定影响,但如果你处理得好,不仅会得到补偿,而且会收到更有利的效果。相反,过于追求弄清是非曲直,却会使人们感到你心胸狭窄,经不起任何误解,人们对你只能戒备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