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京韵大鼓《黄继光》
1964年,王仁和老师想要创造一个新曲种——桂林大鼓,几番商议过后,曲艺队送我到天津市曲艺团取经,我便开始了学习京韵大鼓的生涯。
当时,队里给我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表演和演唱风格,到了天津以后,我拜京韵大鼓表演大师张秀颖(小映霞)为师,从零开始学习。我的老师是天津人,11岁师从王文川学唱京韵大鼓,后又拜胡宝钧为师,13岁开始登台演出,她行腔流利、吐字清晰、表演优美,擅长模拟人物。她的代表作常演不衰,如《李逵夺鱼》(又名《闹江州》)、《坐楼杀惜》(又名《乌龙院》)、《草船借箭》等。演出京韵大鼓外,还多次在曲艺剧中担任主演,如《新人新办》、《柳树姐》等。
张老师对我很好,我们至今还保持联系。她的教学方法很独特,记得当年她给我上第一节课时只说了一句话:“何红玉,你就双手开弓练打板击鼓,练一个星期。”
何红玉(左二)与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左三)等合影
我虽然不理解,但也不敢偷懒,很听话地练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张老师让我打板鼓,并问我:“红玉,昨天练了没?”我说练了,并且跟老师说:“老师,我练了一整天,觉得已经懂了,不用再练了吧?”我说着话,手上动作随之停了,张老师厉声道:“继续打,谁让你把鼓停了的?你这就是懂了吗?要练到讲话时都能潇洒自如地击板,那才算入门。”
1964年与京韵大鼓恩师张秀颖(右)合影
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桂林曲艺演出节目单(1965年于广州)
我受益匪浅,便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跟随张老师学习她的拿手现代曲目《黄继光》,兼学传统曲目《草船借箭》。张老师说:“红玉啊,你这嗓子不是唱京韵大鼓的料。你是唱小曲的,嗓音太过细腻委婉,像小桥流水,而京韵大鼓要的是高亢洪亮,低音部分也要厚实,像夕阳残照。”
我天生不怕困难,既然嗓音不够宽厚,那就练吧。从那以后,我就跟着张老师学练声,每天从早到晚地唱“啊”,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是唱花脸的呢。这种魔鬼式的训练让我的声音变得比原来丰满了,为我以后的渔鼓与桂林大鼓演唱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小映霞老师是一位长于表演的老师,她告诉我,京韵大鼓的特点是说唱故事,要唱念结合,模拟人物表演,要形神兼备,但神似是关键,真是一语点破天机。她还给我讲过一个概念,就是“偷学”。她说:“学艺术,重点在一个学字,怎么学呢?偷学,当你的老师在台上表演到关键之处的时候,就是老师拿出真功夫露出真本事的时候,那就是相当于猫爬树的那一手,这时候,你特别要注意什么地方不同,有一个鉴别分析。先奉行拿来主义,博采众长,然后再化为己用。”
在天津曲艺团学习期间,我还得到过骆玉笙(小彩舞)老师的教导,在天津学习的这段经历让我终身受益。从张老师那里,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她让我明白尊师重道的道理,通过跟随她学习,我明白了做人要重情重义,要真诚待人,千万不能过河拆桥,这些信条成了我一生的行事准则,让我能够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活着,成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