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玉: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拜师文场大师王仁和

王仁和是我的恩师,他是影响我一生的导师,在后面我的演艺生涯、师恩难忘等几个章节里我都会谈到我是怎样跟他学习文场的。这里我要讲讲他个人的情况:

王仁和(1913—1968)老师是著名文场艺人,乳名“四八”,祖籍湖南醴陵,出生于桂林。一岁多时,父亡母改嫁,他出天花时因无人照看而双目失明。后来他寄居伯父家,因不堪打骂,便流落街头。1922年,蒙邻里怜悯,送至桂林“玩子行”的“仁云班”,师承著名盲艺人阳顺关,专习文场。由于他勤学强记,三年后,因技术超群,免除履行帮师和请酒谢师的行规。同年,被一桂剧班聘为乐手,1925年随班到柳州一带演出。

王仁和(中)、刘玉瑛(左二)在演唱文场《武二探兄》

1926年因戏班解散,他投在柳州名艺人李森林门下,与潘顺姣、叶群枝等结为“穿山班”,辗转于柳州地区各县乡镇卖唱。此时,他受武场(桂剧)名师赵庭波的悉心指点。

1929年他与潘顺姣结为夫妻,第二年回到桂林,他在家门口(今漓江剧院附近)首次挂出了“王仁和文武玩子”的招牌。此后的20年间:王仁和除在桂林演唱外,还常到桂北各地卖唱或教馆。结识和广交不少同行,如金紫臣、李子忠、胡宏保、蔡华圃、陈芳梅、沈善文、陈一旦等,王仁和四处寻师访友,不耻下问,从而集文武场和彩调、小曲、山歌、渔鼓、零零落、千家赞、龙船歌、孝歌、哭嫁歌、贺郎歌等民间艺术于一身,既能吹、拉、弹、奏,又精通生、旦、净、丑各行当的演唱。他嗓音洪亮、宽厚、甜润、耐唱,使得他的玩子班,成了玩子行的佼佼者。时人有“瞎派要数王仁和,光派要数蔡华圃”的评价。

著名文场盲艺人:左起张顺生、王桂云、刘利祥、甘明清、阳桂云、刘玉瑛、蒋顺芳(1982年)

20世纪40年代,他曾组建“利”字班,艺徒有利祥、利纲、利高、利沛等近10人。1950年,王仁和任桂林市戏曲改进会一分会主任和学习委员,为配合各项运动,积极组织演唱了大批文艺节目。1952年,他创造了新曲种——桂林弹词。1953年,由他编曲、演唱的渔鼓《王老头子学文化》以及与刘玉瑛合唱的广西文场《武二探兄》被评为优秀节目,获得演唱奖。1953年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中南区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了他演唱和伴奏的广西文场《刘备哭关》、《武二探兄》、《五娘上京》、《贵妃醉酒》等。1954年,张悦记录整理的《广西文场音乐》由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书中所收集的曲调都是根据王仁和与刘玉瑛、潘顺姣等人演唱录音所记的,同时他还提供了许多关于文场源流、发展的资料。

1956年,王仁和参加桂林市桂剧一团,从事伴奏和音乐设计工作。经他设计的音乐,较有影响的桂剧剧目有《秦香莲》、《孟姜女》、《西厢记》等。尤其在《秦香莲》一剧中,他把文场的大调【南词】、【丝弦】与桂剧【南路】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958年,他作为广西曲艺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国曲艺会演,与刘玉瑛所演唱的广西文场《贵妃醉酒》获得奖励。

1958年底至1959年,王仁和受聘于广西艺术学院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1959年,桂林市桂剧团创作、排演了文场现代戏《堆花三熬》,王仁和在音乐设计中,尝试运用了板式变化手法,得到了行家们的赞许。同年,他与筱兰魁合作设计桂剧《小刀会》音乐,全部运用唢呐曲牌,别具特色。王仁和在桂剧音乐改革中,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是移植现代戏《洪湖赤卫队》。

1962年,王仁和调桂林市文场曲艺队任教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在此后的数年间,他为文场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挖掘、整理、移植、改编、创作了几十出传统戏和现代剧(曲)目,如文场戏《僧尼缘》、《陈姑追舟》、《武二探兄》、《晴雯补裘》、《铜锣记》等。还创造了新曲种——广西大鼓,创造了【诉板】等一系列广西文场新唱腔。培养了一批接班人,如陈秀芬、诸葛济、秦小桔、阳继福等。

王仁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文化大革命”前,为桂林市历届的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和桂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桂林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68年他病故于桂林,终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