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大汉廿二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开国之君 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西汉王朝的创立者。字季,沛县(今江苏丰县)人。刘季,一个农民的儿子,55岁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他开创了大汉帝国,通过自己的聪明计略、大智大勇、浴血奋战、坚持不懈,使一个农民登上封建社会最高统治地位的神话得以实现,亦使一个普通的姓氏——刘氏,成为皇姓——当时普天下至尊之姓。与秦始皇和他的儿子不同的是,刘氏子孙继其父业,发愤图强,使大汉帝国登上了中国封建历史的第一个峰巅,并使其威名远播海外。

1.英雄出处:低位出身,娶得千金小姐

对于一个出身低微而又似乎懒馋的人,能成为一代君主已是一大传奇,且又能娶得美若天仙的千金,更是奇上加奇,刘邦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他出身低微、起于毫末、大字不识多少,却能够在强手如云的乱世洪流中,压倒群雄,登极称帝,打下汉家四百年天下。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为秦时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因世代务农,出身低微,刘家人连个正儿八经、像模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古时候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妇人分别尊称为公与媪,兄弟排行的次序以孟、仲、季相列,于是,刘邦的父亲就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媪,刘邦的大哥早死,二哥叫刘仲,他是老三,便叫刘季。

也许是受不了务农的重担与折磨,也许是认为这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没有出息,反正刘季从小就“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史记·高祖本纪》)。他不种田,又没有别的事情可干,就整日游手好闲、东逛西窜。刘公刘媪自然是气得不行,对他又打又骂,办法使尽,可就是无法将他束缚在几亩田土之上。日子一长,父母管不了那么多,也就只好听之任之了。

在刘邦内心深处,他的确是瞧不起种田这一单调乏味、沉重苦闷的农活。父母干了一辈子,又能咋样?累得腰弓背驼、骨瘦如柴,却还常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果以农为业,那么自己这辈子的出路与下场肯定比父母强不了多少。

在秦朝之前,中国还没有出现文官考试制度,那时如果想做官,只得有赖于乡里长老的推荐或凭借家族的显赫地位,所以一直以来家族地位和乡邻关系对一个年轻人的仕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刘邦这样农民出身的人,想要靠这些条件来出人头地是绝对没有希望的。他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只有靠自己了。

对刘邦来讲,最能够帮他建立并提高知名度的,首先是他的长相。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相貌出众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资本,再加上在他的左腿上生有72粒黑痣,这些黑痣在当时的民间智者与方士巫师眼中,可谓有神灵保佑或神灵附体等。在这些神乎其神的传闻中,加以自身性情的豁达大度,刘邦被大家宠爱着。也许,正是这些天生的优势从小就助长了刘邦那与众不同的朦胧激情。

刘邦34岁那年,秦灭楚国。两年后,秦统一六国,设郡县于天下。按照秦帝国的政治制度,在地方上,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每十里设亭。这个时候,中阳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也改变了对刘邦的看法。由他们牵头,凑集了一笔银子,替刘邦在沛县东部的泗水亭谋了个亭长的职务。

亭长的职责是接待来往的官吏,平时负责练兵,为政府输送财物、传递文书等,实际上是秦帝国基层政权组织中微不足道的小吏。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小职务的谋得,不仅让刘邦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从而免去了父亲整日对他的唠叨不休,同时也让他有机会与县府里的下级官吏有所来往,使他见识了不少世面,结交了不少新朋友,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也为他日后的腾达奠定了基础。

刘邦心里潜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虽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追求,却总觉得自己的未来并不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亭长而已,他总想结识一些大人物。恰巧这时,他听说单父县的豪杰吕公来到了沛县。

吕氏一家颇有资财,是单父县的名门望族。吕公共有五个孩子,除女儿吕雉之外,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吕泽,另一个叫吕释之;两个女儿为吕长炯和吕篓。吕公生性豪爽,喜欢结交朋友,为人处事很讲江湖义气,对于往来的各路朋友无不有求必应。吕公在结交了很多朋友的同时,也结下了一些恩怨,于是,吕公为了躲避仇人,决定去投奔正在沛县做县令的好友。吕公迁来沛县之时,搬家用了大车几十辆、牛马数十匹,沛县县令也亲自出城迎接,这件事立即在沛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沛县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听说县令来了贵客,纷纷前来祝贺。那天,吕公和县令坐在内厅,人们便往内厅涌,一时人满为患,秩序有些乱。县令向属下萧何示意,萧何便提高了嗓门说:“各位请注意:贺礼不满一千钱的,不要到内厅的正座上来,就请在堂下就座。”

刘邦也是贺客人之一,他见是熟人萧何主持收纳财礼,心中不觉大喜。灵机一动,便说:“我贺钱一万。”负责招待客人的人大吃一惊,但立即高声向门内喊道:“泗水亭长刘季贺万钱!”

随着,接待人员便导引刘邦入门到堂上入座。这时,坐于堂上主宾席的吕公,闻听有贺万钱的贵宾到来,大吃一惊,便急忙起身到门口迎接刘邦到堂上就座。

刘邦在门客的引导下,大摇大摆地步入堂上。酒宴进行期间,刘邦神态自若,谈笑风生,与吕公谈得很是投机。

酒席临近尾声,客人们开始陆续离座告辞,吕公一一答谢。当刘邦也要离座时,吕公向刘邦使了一个眼色,刘邦心领神会,知道吕公是要他暂且留住。于是刘邦等待客人离去,自己安然留在后面。

吕公送走全部客人后,转身面对刘邦,请他坐下。吕公入座后,郑重地对刘邦说:“您相貌非凡,我家中有个亲生的女儿,我愿意把她嫁给你为妻。”

此时刘邦已年近四十仍未娶妻。他见吕公是一位不平凡的长者,又是县令的故友,心里有意答应这门亲事,就一口应承下来。

吕雉已经28岁了,在当时,这么大的姑娘还没有出嫁的已经很少了。但凭借优厚的家世和出色的容貌,吕雉当然不愁嫁,为她提亲的人也的确很多,只是吕公挑选女婿的标准极高,凡看不上眼的就想法找一借口婉言谢绝。

刘邦的不凡气度和洒脱的言谈举止赢得了吕公的赏识,阅历颇丰的吕公断定刘邦将来必成大事,便慨然将自己的爱女吕雉许配给了当时尚属混混级别的刘邦。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吕公的精明和其过人的远见。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吕公的选择是正确的。

2.豪杰本色:顺应天意,沛县起义

“豪杰”对于任何一个英雄来说,都是其本色,不在于地位的高低,陈胜、吴广都出自贫苦农民家庭,却发动了名垂史册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秦始皇去世之前,已是民怨沸腾,反者四起。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发动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生于一个地位极为低下的贫苦农民家庭。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一名贫苦农民。

陈胜、吴广都在被征发之列,他们走到蕲县(今安徽宿州)大泽乡时,遇到滂沱大雨,延误了到达渔阳的期限。按照秦代法律的规定,误期就要处斩。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暴虐的统治,激起了九百名贫苦农民莫大的义愤。陈涉大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率领民众揭竿而起。陈胜在攻下陈(今河南淮阳)后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随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纷纷惩治县令。在这种情况下,沛县县令想主动投降起义军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县令便找到沛县主吏萧何、狱掾曹参来商议。萧何建议说:“你现在是秦朝的官吏,领着沛中子弟起兵,恐怕不大合适吧。最好还是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回来,至少能有几百人,这样大家就不会不听话了。”

萧何、曹参都是沛丰人,和刘邦是老乡,因此互相认识得也比较早。当刘邦还是一个市井之徒时,萧何已在沛县做吏掾,曹参则为狱掾。刘邦做了亭长之后,有不明白的就去问他们。

县令点头表示同意,便让樊哙去找刘邦。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卖肉为业。他和刘邦是同乡,两人又是连襟关系,交往甚密。这时,聚集在刘邦手下的人已经有好几百人了。樊哙见刘邦后,把详情告诉了刘邦。刘邦二话没说便启程和他一起回到沛城。谁知刘邦还没到沛城,县令就开始反悔了,打算先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闻讯后,急忙越城逃到刘邦处。等刘邦的队伍赶到沛县城下时,城门早已紧闭。刘邦写了一封信射到城里,号召沛城父老杀掉县令,响应各路义军。城中人民对县令的出尔反尔非常憎恨,再加上他平日欺压百姓,于是便决定与朝廷对抗,投靠刘邦。他们合力杀了县令,开门迎接刘邦入城,并推举他为县令。刘邦一再推托,众人不好强求,于是立他为沛公。也就是说,刘邦还是沛县的起义首领,只不过是换了个称呼而已。刘邦在沛县衙门中,设坛祭祀,并宣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而树起红色大旗,正式宣布起兵反秦。接着,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人分头去招兵买马,沛中子弟踊跃参加,队伍很快发展到了两三千人。沛公率领这支起义队伍,从此汇入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洪流。

沛县父老推戴刘邦为沛公,他虽然表面上不愿意,内心却非常高兴。刘邦心里很清楚,谁也不敢作首领,因此,他表面上推让是为表明自己带头起义不是为了封侯称王,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在父老子弟们的再三推举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救民于水火;同时也是为着起义后能有效地管束部下——既然是众人推举,众人就应服从他的管束和指挥。这点足见刘邦的大智慧。刘邦与其他首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为着自己封侯封王,而是想最终夺取皇帝宝座,改变家族的命运与利益,建立刘氏的天下。从此刘邦开始了他人生征途中的第一步。

3.刘邦获胜:楚汉相争,逐鹿中原

并不是所有的伟大领袖都出身高贵或骁勇善战,刘邦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赢得了相持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并最终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皇帝梦。

秦亡后,谁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最有资格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他们都是从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成的拥兵自重的诸侯王。刘邦、项羽两个诸侯王集团围绕争夺政权的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的大体经过如下:刘邦先入关中,欲称王,受到项羽的百般阻挠,发生了鸿门宴事件;鸿门宴上死里逃生的刘邦接受项羽的安排作了汉王。经过一番准备后,刘邦出兵攻楚,双方持续了四年之久的艰苦战斗,刘邦终于在垓下之战一举消灭了项羽的势力,赢得最后的胜利。

刘邦是个农民,而其对手项羽则是没落的贵族。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做项燕,是楚国的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这一代,家族开始破落。所以项羽早年追随他的叔叔项梁逃难到了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中区。不过项羽虽然是一个破落贵族,身上却依然有着贵族的高傲气质。项羽的军事力量也很强,可谓战必胜、攻必克,所以灭秦之后自称为西楚霸王,一时雄冠天下。

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接着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个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约法三章”深得民心。他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酒肉和女人的人,这样一个人来到秦朝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可见他志向远大。

项羽的做法却是“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很不得民心的一点,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大肆屠城。项羽一门心思想衣锦还乡,于是就把从秦皇宫里面搜刮来的那些金银财宝和大批的美女装上车子,浩浩荡荡地开回了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劝说他的人摇头叹息,说了句“沐猴而冠”。项羽听到这话以后,就把这个人扔进滚油锅里去了。游说项羽的人虽然被项羽杀了,但是项羽夺取天下,称王称帝的机会也被自己扔油锅里去了。

可见,刘邦比项羽看得更远。

楚汉战争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在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久攻刘邦不下,于是项羽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说:“刘邦,如果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父亲下油锅了。”不料刘邦笑着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父亲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只得留了刘太公一命。

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要把人家的父亲放到锅里去煮,这是一种无赖之举,而项羽是一个贵族,贵族是不擅长使用无赖手段的。这样一来项羽是一肚子窝囊气,刘邦却是一脸的不在乎。

可见,在挫折面前,刘邦表现得比较冷静,而项羽则显得狂暴浮躁。刘邦为了维护刘家的利益,表面上是舍弃父亲,实质上却采用迂回政策,以此来和项羽斗智斗勇。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这无疑给刘邦造成了重大损失,但刘邦没有泄气,他意识到,自己虽然受挫,但将领损失不是很多;萧何据守的关中、巴蜀,仍然是他稳定的大后方。另外,刘邦多年来奉行不扰民、行仁义的政策,支持者颇多。所以,刘邦仍然有力量与项羽一争天下。

双方就这样对峙了10个多月。刘邦兵盛食多,项羽兵疲食绝,最后在辩士侯公的说和下,刘邦和项羽约定:双方以鸿沟(今河南荥阳、中牟、开封一带)为界,“中分天下”,西边属汉,东边归楚。项羽送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鸿沟之约后,刘邦采纳张良、陈平的进谏,借机尾随项羽而来。汉王五年(前202年)十月,刘邦在阳夏(今属河南太康)之南追上项羽。他与韩信、彭越约期会师,共击项羽。到了固陵(今河南太康西),韩、彭两军未至,项羽向刘邦发起攻击,汉军大败。刘邦只好又坚壁固守。他向张良寻求计策,张良说若能以齐地实封韩信,以梁地实封彭越,他们肯定会全力帮助击败项羽。于是刘邦派人通告韩信和彭越,只要他们并力击楚,打败项羽后,就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韩、彭立即回报:“我们马上进兵。”这时,楚大司马周殷也被刘邦劝降,淮南王英布也带兵前来会战,汉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到十二月,双方在垓下会战,汉军近30万人团团围住了项羽。

项羽当时兵少粮尽。一天夜里,他突然听到汉军在他的驻地四面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全部占领楚地。于是,项羽泪流数行,跨上骏马,率骑兵800人,连夜突围而出。天亮以后,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经突围。刘邦令骑将灌婴率骑兵5000人追击。项羽渡过淮河,只剩下100多随从。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项羽迷路,引兵向东,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被灌婴追上。这时项羽身边只有28骑,他奋力与汉军激战三次,杀死汉军几百人,最后拔剑自刎。

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结束的标志。这场战争以项羽失败自杀、刘邦获胜而告终。此后,刘邦正式建立了西汉王朝,统一了全国,秦末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至此基本结束。刘邦的皇帝梦终于实现了,而且也壮大了刘氏集团,使刘氏家族一举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4.磐宗固本:铲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

刘邦平定天下以后,逐渐铲除异姓诸侯王。同时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用以屏藩朝廷。然而,有违刘邦初衷的是,有些同姓王一旦强大,就同异姓王一样,都想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掌握最高权力。

刘邦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称汉高祖。刘邦从一个流氓无赖起家,斩白蛇起义,挺进关中,最后与项羽历时四年争夺皇权;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厮杀,终于开创了西汉王朝,当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创下了刘家天下。在刘邦进入晚年的时候,社会已经比较稳定,经济也有了相当的恢复,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刘邦心里并不踏实,他日夜放心不下的首先是各地的异姓王,这些异姓王手里都有兵将,有的与刘邦不是一条心。其次就是一些将领,他们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而争斗不休,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正是因为刘邦感到政权依然存在威胁,所以他要着手杀掉一些对自家江山不利的人物。

刘邦首先向兵力最多、功劳最大的楚王韩信开刀。韩信原是项羽属下,但不受项羽重用,在汉弱楚强的形势下,韩信看出刘邦可成大事,就投奔刘邦,被求贤若渴的刘邦拜为上将。拜将之后,韩信率领大军夺取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井陉(今河北石家庄西北),俘虏赵王,攻占了赵国;还平定安抚齐国,向南击溃楚国军队20多万,最后更是彻底消灭了项羽集团。连刘邦都夸韩信“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在楚汉之争中,韩信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天下安定了,这个手握重兵的悍将韩信,却让刘邦如同芒刺在背,寝食难安。所以刘邦决定剪除异己,首先拿韩信下手。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前201年12月,有人揭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假称要到云梦巡狩,通知各位诸侯到陈县聚齐。韩信为了证明自己并无反叛之意,就带着项羽亡将钟离昧的头颅去见刘邦。可是刘邦仍命令武士将他逮捕,韩信感叹说:“真如常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太平,我是到了该死的时候了!”可能这话道出了刘邦的心机,刘邦没有立即诛杀韩信,只是说:“有人揭发你谋反。”

刘邦将韩信逮捕,带回洛阳。对于韩信的所谓“谋反”罪行也不加深究,便释放了韩信,只是将他降爵淮阴侯。从此,韩信知道刘邦妒嫉自己的才能,便经常称病不去上朝。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人告发与陈豨通谋欲反。吕后采用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随后,韩信的三族都被诛杀。

在楚汉战争中,功劳最大的除了韩信,便数梁王彭越了。彭越原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在秦末农民起义浪潮的推动下,他也带领一帮人马,举起了反对秦王朝的义旗。后来,他在刘邦的劝说下归顺了刘邦,被刘邦封为梁王。刘邦在发兵征讨陈豨时,也曾调他领兵参战,但他装病不去。刘邦平叛归来派人责问,他的部将有人劝他谋反,彭越犹豫不决。不料此事被人告发,于是刘邦便将彭越逮捕。后来在吕后的建议下,刘邦同意立即处斩彭越,并将他的肉剁成酱,煮熟以后,分赠给诸侯,以昭惩诫。

英布又称黥布,也是强盗出身,原是项羽手下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由于屡建战功,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在楚、汉战争中英布跟项羽发生了矛盾,后被刘邦争取过来,参加了著名的垓下之战。英布鉴于韩信和彭越惨死的教训,不肯束手待毙。于是,他让部下秘密集中兵马,伺机反抗。英布的动向被人告发,刘邦派人调查,也抓到了一些证据,他这才公开扯旗造反,后来被刘邦镇压。

刘邦感到相权太重,已对皇权构成威胁。公元前195年,刘邦的少年朋友当朝相国萧何代表老百姓对他建议说:“长安地方狭小,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已经废弃。希望陛下能下令允许百姓进去耕作,不要把它变成了养兽的场所。”刘邦认为对萧何下手的机会来了,于是,他闻言大怒,说萧何是受了商贾的贿赂,才来为他们请求开放上林苑的,便不顾多年交情,下令把萧何逮捕,关进监狱。过了几天有人问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解释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有功都归于秦始皇,有坏事都算在自己头上。而现在相国不仅接受商贾的许多贿赂,还请求开放我的上林苑,讨好百姓,所以我把他关进监狱治罪。”通过整治萧何,刘邦打击了相权,进一步提高了皇帝的权威。

就这样,在短短的七年之内,除了地处偏远南方而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以外,几乎所有能对刘氏王权构成威胁的开国功臣都被刘邦以各种名义铲除掉。刘邦终于用他锋利的屠刀解决了功臣的问题,可以安心地传位给子孙后世了。在诛杀开国功臣的过程中,吕后也表现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她为人刚毅果敢,处事多谋善断,审时度势,果断泼辣。可是,她心狠手辣,不仅令满朝文武敬畏,甚至连刘邦也为之悚然。还应该强调的是,此时,吕后的势力已渗入朝廷,并成为以后夺取刘氏天下的一股潜在力量。

刘邦铲除诸侯王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不能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刘邦认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分封诸王,当天下出现事变的时候,秦朝政权孤立无助,内有奸臣当道,外无诸侯援助,很快就被推翻了。因此,刘邦决定分封刘姓诸王,于是将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刘肥即齐悼惠王,汉代齐国的第一代国君。

刘肥是刘邦和曹氏通奸后所生的,是刘邦众多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为了照顾刘肥,刘邦还把曹参派到齐国做国相,协助治理齐国。

位于东方的齐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各诸侯国中势力最强大的,必须找一位能够震慑住东方各王的管理者,在中央政府难以及时管治的地方,有效地维持起秩序来。这样,中央有事的时候,齐国势力强大,离国都较远,也能够有效地保持实力,进可拱卫中央,退可保持刘氏王脉。刘邦的心思可谓用心良苦,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汉高帝六年所分封的同姓诸侯王有:

荆王刘贾。刘贾出于刘氏宗族,但不知属于宗族中的哪一支。他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刘邦以淮东原东阳郡、鄣郡、吴郡近50个县封刘贾为荆王。都于吴。

楚王刘交。刘交是刘邦的同母幼弟,刘邦以薛郡、东海、彭城的36县封刘交为楚王,都于彭城。

代王刘仲。刘仲是刘邦的二哥,刘邦以云中郡、雁门郡、代郡的53县封刘仲为代王。

吴王刘濞。刘濞是刘仲的儿子。汉高帝十一年,英布叛乱,荆王刘贾被英布军所杀。高帝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称王于荆王刘贾的故地。

刘邦分封诸侯的结果,是全国近2/3的土地为诸侯王国所有,归中央政府直辖的只有包括京师在内的15个郡而已。而这15郡中,还包含有列侯、公主的食邑在内。于是,这些诸侯王国,逐渐发展成为同国家政权相对抗的势力。为此,汉高帝的后继者文帝、景帝、武帝,不得不采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藩”、“推恩”等政策来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汉景帝时期还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使西汉王朝为削弱诸侯国势力而在长时期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切,都是刘邦实行分封诸侯王国所留下的祸患,这是刘邦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不过,刘邦及其继任者们大封刘氏同姓的做法,使得原本是丰沛乡村的一支普通刘氏家族的汉朝皇族,从此遍布全国各地。“遍地刘”的格局,大概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5.巩固政权:推行无为,颁布律令

有鉴于秦始皇的“赋敛无度”、“戍徭无已”的教训,刘邦实行了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谴责秦朝“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的苛法,从而巩固了政权。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正式在汜水(今山东曹县附近)即位称皇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或“前汉”,宣布定都洛阳。都城的选址与建设,对于巩固政权,控制全国局面而言意义重大。所以,定都选址便是刘邦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头项政策。

洛阳是一个千古名城,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当时,周公旦为了震慑关东诸侯而督建洛阳城,历时数年而成。初期洛阳的规模较小,由王城和成周两部分组成,周公旦把它作为西周的陪都来使用。周敬王时期发生朝臣叛乱,敬王为了避祸难而从王城迁居到成周,并且对洛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整修,洛阳的规模初步形成。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520年,东周诸王一直居住在洛阳,这样,洛阳作为全国中心的地位自东周起就确立了下来。另外,刘邦的文臣武将们大多数是关东之人,他们都希望离自己的家乡近一些,不愿意去关中,因此都支持刘邦定都在洛阳。鉴于以上几点考虑,刘邦便初步把洛阳作为西汉的都城。但是娄敬和张良则反对定都洛阳,希望定都长安。

娄敬是齐人,当时正赴陇西戍守,经过洛阳,听说刘邦想定都洛阳,便专门去洛阳参拜刘邦,说是有要事求见。娄敬直言不讳地对刘邦说:“您定都洛阳是考虑洛阳是周朝古都吧,但如今您不能那么想。周朝到成康年间,已经有了近千余年的发展历史,根基深厚,国富民强,周朝以洛阳为中心,当然可以号令诸侯,共享天下中心的威风;而汉朝则不同,汉朝刚刚建立,经过了多年的战争,根基不厚,国力不稳,因此必须考虑都城的地理位置,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无险可守,若国君有德行则可以称王,没有德行就容易亡国。据小人分析,关中地区地理环境相对有利,四面环山,据险可守;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年秦国就是凭借这里而统一天下的;皇上原先和关中的父老‘约法三章’,又曾作过汉中王,在这些地方很有威望,汉室初立天下,正好可以用以巩固国家。”

高祖还是举棋不定,又问策于张良。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今河南中部)人,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张良非常同意娄敬的想法。高祖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拍板定都长安。

公元前205年10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由于关中地区在战争中受到很大破坏,刘邦便任命萧何营建新都,选址在咸阳东部的长安乡。长安城的营建用了很长时间,至公元前200年才正式竣工。之后,萧何又主持营建了未央宫。宫殿建成后,刘邦移驻未央宫,太后、太子等人则住在长乐宫里。汉朝的皇室建筑基本定型,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完全确立了下来。

刘邦即位之初,由于连年混战,整个社会已经是一片残破,甚至出现虽有沃野千里却空无一人的景象。刘邦出行,竟然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只好找颜色相近的马来代替;而大臣出行,更是只好乘坐牛车。所以,当时刘邦想要巩固政权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对此,刘邦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为了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朝廷实行了轻税薄赋的政策。秦汉时,政府的农业税和私人地租都叫“租”或“税”;“赋”,一般指户赋、口赋、算赋等户口税。大汉建国后,采取“轻田租,十五而税一”的政策,即只抽农作物的1/15为农业税,税率是比较低的。

刘邦奉行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在长期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对于长期饱受战争之苦的农民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他所制定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政策,不仅巩固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刘氏江山,而且对绵延200多年的整个西汉政权都起到了“立制垂范”的作用。

秦朝灭亡、汉朝兴起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一次自然更替,虽然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政权转移,但是更换的只是帝王将相而已,秦朝时期由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基本上完好无损地沿袭了下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费尽心思建立了一系列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统治制度。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有效地防止了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发展、人民渴望稳定的要求。到西汉时期,这些制度仍然有利于皇权的专制和集中,能有效地号令天下,统治万民,确保最有力地维护刘氏的利益。但汉朝对秦朝的制度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此后中国的封建统治制度一直持续了2000年,虽然历经每个朝代的增减删益,但基本的体制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封建制度始于秦,固于汉,“汉承秦制”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刘邦建立了一整套井井有条、自上而下的统治制度,统一集权的大汉帝国初步确立了起来,刘氏的江山也基本上巩固住了。

6.边事之策:和亲匈奴,海内渐安

“和亲政策”的治国策略,使得汉朝边境得到了安定,也使得大汉江山得到了维护,但这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决策,一旦时机成熟,大汉王朝必定反击。

匈奴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在中国北部的草原、沙漠地区游弋,过着粗放的游牧生活。秦王朝时期,蒙恬率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黄河以南的土地,并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入侵。匈奴部族的老酋长名叫头曼,他是一个非常粗犷的人物。他的前妻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冒顿。后来,头曼又喜欢上了另一个年轻的姑娘,并生下了一个幼子。头曼日益衰老,对后妻和幼子也就越来越疼爱。时间长了,头曼打算把酋长的位置传给幼子,但又怕长子冒顿不答应,于是头曼想借他人之手除掉冒顿,就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冒顿刚到月氏,狠心的头曼就发兵攻打月氏,希望月氏迁怒于冒顿而杀死他。冒顿机敏果敢,他察觉到了父亲的意图,就趁着天黑夺取良马逃了出来。头曼见冒顿安然返回又惊又喜,认为儿子很有胆识,并把一部分部众分给他。但是冒顿却不肯原谅父亲,他表面上很温顺,内心却对头曼恨之入骨。后来,他将鸣镐射向了自己的父亲,并把继母与弟弟除掉,宣布自己继任“单于”。

秦朝末年,当汉军与楚军于荥阳相持不下的时候,匈奴族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并且利用内地的分裂混战局势,不断向内地侵扰抢掠,给中原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中原地区的富庶对寒冷荒凉地带的游牧民族来说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冒顿的势力壮大之后,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向汉朝的进攻和骚扰。刘邦建国后,将韩王信迁徙到代国,建都于马邑。匈奴大军包围马邑,韩王信因受到汉王朝怀疑,害怕遭到诛杀,率众于马邑投降匈奴。

刘邦不能忍受这种侵略,于公元前200年,乘着刚刚击败项羽、统一中国的余威,亲自率领大军向匈奴进攻,结果在白登被冒顿团团围住,险些被俘,后来采用了贿赂单于妃子的方法才得以突围逃命。

刘邦苦于国家刚刚建立,无法与匈奴争雄,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大臣娄敬向刘邦建议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单于,实行和亲政策。娄敬认为当前汉室刚立,不能跟匈奴汗国作战,冒顿单于弑父杀妻,蛮横至极,降服他的惟一办法就是把公主嫁给他,多给他金银财宝作为安抚。娶了汉朝公主后单于自然就成为汉朝的外婿,将来公主生孩子,继任单于更成为汉室的外亲成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战争了。刘邦觉得有道理,就想把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吕后听说后,坚决不同意,反复地劝诫刘邦,刘邦也不敢太违背了妻子的意愿,就把一位宗室的女儿封为公主,嫁给了冒顿。

与匈奴开始和亲以后,双方“约为兄弟”,西汉政府除了把汉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外,每年还要送大量财物给匈奴。在武帝以前的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期间,汉朝在同匈奴的关系上,一直奉行刘敬(即娄敬,因建议定都长安有功,被刘邦赐姓刘)为汉高帝所制定的“和亲”政策,以妥协的方式来减缓匈奴在北部边境上造成的危害。这种“和亲政策”具有屈辱性质,双方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政策的实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这也决定了这种政策的暂时性,一旦条件成熟,汉朝一定会惊醒反击。到汉武帝时,随着条件的成熟,汉朝相继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作战,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之后,一直到汉元帝时才又一次实行了“和亲政策”。从历史意义来看,“和亲政策”的实施使汉朝边境获得了相对的安宁,也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团结与和睦,维护了大汉江山社稷的利益。

7.立太子:无奈,留有遗憾

雄心壮志的汉高祖在太子的废立问题上留下了几分无奈,一个柔弱寡谋、不思抵抗的太子怎能治理好国家,但他还是深谋远虑地为太子安排了辅佐大臣,以巩固自己打下的江山。

汉高祖刘邦征战沙场,戎马一生,但英雄一世也终究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发动叛乱。刘邦在吕后和许多大臣的建议下,不顾老迈的年龄和多病的身体亲自率军出征。征讨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刘邦不幸被流箭击中,受伤不轻,不得不提前返回长安,留下其他将领继续追击英布。

由于一路的劳累、耽误,拖延了病情的医治,刘邦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回到长安之后,他并没有安下心来养病,作为一代开国立业的皇帝,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多了,因此要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处理好国家大事,使政权能够顺利地交接,汉家的天下不至于转到别人的手中。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内,刘邦接连采取了几项重大措施。

首先是确定皇位继承人,预定太子。刘邦对自己早先所立的太子不太满意。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立了他和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但是刘盈为人过于“仁弱”,脾气性格、办事的作风都不像刘邦自己,恐怕不能成大事,很难使刘氏江山永固。刘邦担心“仁柔”的刘盈继承皇位后,大权会被吕后掌握。而他与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虽小,但在长相、性格上都像他自己,适于继承帝业。同时,刘邦发现吕后已经擅权,而戚姬却无过问朝政的能力,于是刘邦就有了废易太子的念头。

刘邦几次想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可最后终究没敢改立。无论是从感情上来说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赵王如意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是事与愿违,就连刘邦这个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竟然也有这么多的无奈。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最宠爱的妃子就是戚夫人。刘邦与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聪明伶俐,坚决果敢,常在刘邦身边撒娇,使他深深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刘邦总觉得如意才像是自己真正的继承人。戚夫人也自然明白,如果如意能被立为太子,日后自己就是皇太后,这样,善于妒嫉的吕后也就无法再加害自己了。于是,戚夫人日夜恳求刘邦废掉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有时甚至哭泣相求。刘邦有改立太子的想法。但是,刘邦的开国重臣们却极力反对改立太子之事,有的人甚至斩钉截铁毫不留情地说:“臣口不能言,然臣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绝不奉诏。”于是,在群臣的反对声中,刘邦只好暂时将这件事搁置。

吕后知道刘邦宠爱戚夫人到了极点,说不定真的会为戚夫人而改立太子,她非常害怕刘盈的太子之位不保,自己也会遭人暗算。于是,她接受张良的建议恳请“四皓”出山辅佐。“四皓”为吕后多次拜访而深受感动,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盈。有一次,刘邦询问太子刘盈如何处理政事,太子说要善于用人,刘邦大笑,就问太子手下都是一些什么人,刘盈说:“我常常得到‘四皓’的指点。”刘邦最尊敬的就是“四皓”,没想到他们竟来辅佐太子。刘邦非常吃惊,认为太子羽翼已成,天下归心,地位已经不可撼摇了。从此,他就再也不提废太子的事情了。

此外,刘邦要更换刘盈改立如意,刘盈母家这一关就很难通过。刘盈的母亲吕后,跟随刘邦平定天下,掌握着很大的政治权力,是汉朝宫廷的头号人物。刘盈的舅舅吕泽、姨夫樊哙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他们在朝中拥有很大的势力,也是很难对付的。如果刘邦执意要废掉太子,恐怕会引起夫妻反目,甚至有可能发生政变,如意也会更加孤立,不仅无法继承皇位,还可能遭遇不测。

刘邦更易太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预立太子却从此成为汉代一项定制。这一制度,后来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皇位继承的惯例。

尽管刘盈在大臣支持,“四皓”辅佐,外戚拥护之下,保住了太子之位,并即位登基,成为后来的汉惠帝,但是,刘邦的担心是对的,惠帝实在太过懦弱,一登基,大权就旁落到了母亲吕雉手中。而刘盈自己却因为过于忧郁而早早去世了。作为一名开国之君,刘邦早就看到了刘盈懦弱不能成器的一点,才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只是刘盈雄厚的政治背景,不是刘邦一人改变得了的。

不能更易太子,刘邦所担心的就是刘盈能否保住汉家的政权。为了防止刘家大权的旁落,刘邦和大臣们订立了誓言,这就是著名的“刑白马盟”。刘邦以古代盟会的形式,杀白马祭天,与大臣们歃血为盟,宣誓非刘姓不得为王,非功臣不得封侯。谁若违背此约,天下可共起而击之!刘邦是市井行伍出身,非常重义气,刘邦的大臣们也大多是贫寒出身,因此,以誓约的形式订立条款,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和遵从,流传也更加广泛,天下人都知道有此誓约,其约束力和影响力也就更大。在这以后,吕后当权,果然受到了这一誓约的掣肘,大臣们诛杀诸吕也是根据这一誓约。

刘邦对辅佐刘盈的丞相人选的最后指定,为汉王朝最终渡过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邦在病危弥留之际,指定曹参做萧何的继承人,曹参之后由王陵和陈平继承。又指定周勃为太尉,独掌军事大权。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吕后的亲属,更没有她的嫡系,对吕后以后的用人形成了极大的限制。日后,也正是太尉周勃和宰相陈平匡扶了汉室,刘邦安排将相选用得当,足见他用心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