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话
翠玉白菜:台北故宫的“人气国宝”
《翠玉白菜》是十八世纪清朝中期作品,原来放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内。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故宫三宝”之一,亦有“人气国宝”之称。翡翠雕刻而成,与实际的白菜极为相似。绿白两色水嫩,螽斯和蝗虫停留在菜叶上,白菜象征纯洁,螽斯和蝗虫则寓意多子多孙。
“人间巧艺夺天工”,这句话出自元代全方位文人赵孟的七言律诗《赠放烟火者》。在距离元代一千年后的日本,作家陈舜臣曾经如此巧妙地诠释:“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类创造出更胜于大自然的浑然天成,却完全感觉不到手工加工的痕迹。”(《雨过天青》)
日本民族认为大自然是内化于身体的一部分,而中华民族则是采取与自然对决的观点,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自然观,可能永远地分道扬镳。然而,当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或简称“台北故宫”)的至宝《翠玉白菜》之时,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就会进入思考的逻辑。使用玉石雕刻的白菜,令人感觉到是“有东西”可以超越大自然的。宛如一棵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中的“理想白菜”。
《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藏品中名气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受喜爱的一件。所谓“故宫三宝”,拔得头筹的就是《翠玉白菜》;另一件是《肉形石》,酷似中华料理的东坡肉;此外还有西周时代的大型青铜器《毛公鼎》。这三件称为三宝。这是从受欢迎的人气角度来看,如果从中国传统艺术的观点来看,“白菜”和“肉”的价值都不高,这些不是艺术品,而被归类为工艺品,但却备受民众喜爱。因此,故宫人都称这两件为“人气国宝”。
翠玉白菜
清代 玉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18.7×9.1×5.07cm
“人气国宝”翻译成日文的意思是“有人气的国宝”,但是这个解读有些误差,应该说是“国宝级的人气”,比较接近原来的意思。暂且不论价值观,《翠玉白菜》的确有种神秘的力量,令人感受到这是一件“美丽的作品”。超越艺术或是工艺的类别,将天然的玉石与精致的技术融为一体,形成奇迹般的美感,这才是多数人深受吸引的原因吧。
《翠玉白菜》是清朝的作品。清朝书画和陶艺并未发展出最高境界的作品,工艺却没有失去精益求精的精神。不知为何,白菜在清朝的中期至晚期成为流行的主题,《翠玉白菜》也是这段时期产出的作品。
我不知道看过《翠玉白菜》多少次了,但每次到访台北故宫,还是会去看一眼。为什么呢?在故宫所有的展区中,没有其他任何展览品会有这么多人围在四周仔细观赏。为什么仔细观赏?那是因为实物比想象中的小多了。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大概只有成人的手掌这么大。想象中的样子会是像一个人头这么大,也许是因为深具魅力的工艺技术吧。也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翠玉白菜》是女性嫁入清朝皇宫的“嫁妆”,绿色和白色象征女性的“纯洁”。清朝时,《翠玉白菜》放在紫禁城的永和宫,住在永和宫的是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依此推测的话,《翠玉白菜》可能是她的嫁妆。瑾妃和妹妹珍妃一起嫁给光绪皇帝,但是她不如妹妹漂亮,也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又招致慈禧太后的不满,妃子的地位也被剥夺,却仍继续住在永和宫,《翠玉白菜》或许可以抚慰她的孤独。
停留在白菜上的两只昆虫,为作品赋予了生命力。在中国,蔬菜和昆虫是绘画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蝗虫和螽斯具有多子多孙的意义,中国人认为多产就是幸福,将吉祥的寓意托付在白菜上。几年前,有人发现螽斯的触须断了一根,引起不小的骚动。如果是保管上的疏失,就是大事一件。后来经过故宫的调查,断须发生在清朝,但因不损及美观,也就没有修复,维持至今。
中国人对于玉有着特别的憧憬,小孩出生时会令其手抓着玉,女性也是玉不离身,母亲给即将出嫁的女儿一块玉当作自己的分身,也有风俗习惯是让不孕的妇女吃下磨成粉的玉。从“玉”衍生出来到今天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用语,在此介绍其中两个,“切磋琢磨”和“完璧”。
“切磋琢磨”由四个字组合而成,即切断玉石的“切”、磨成大致形状的“磋”、细致雕刻的“琢”以及在磨石上仔细研磨的“磨”。这四个字,也代表了玉石加工的四道工序。“完璧”的故事,是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愿以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贵重的“和氏璧”。赵王派出丞相蔺相如去谈判,但昭襄王并未遵守约定,蔺相如冒着生命危险取回玉璧,成功完成使命,称为“完璧”。《翠玉白菜》巧妙地凸显玉石的天然矿物特质,加上工匠拥有高超技术的“神工”,经过“切磋琢磨”之后完成。人类的技术和天然的美感融为一体,是一件完美的作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翠玉白菜》只展出两周。连日来大排长龙、等待两三小时的日本人就是为了一睹其丰采。《翠玉白菜》展出的最后一天正好是七月七日,日本的七夕,我和好友翁倩玉一起去看展。展出《翠玉白菜》的地点不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平成馆,而是在本馆的一楼设置了特别展间。翁倩玉和我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想,那就是:“《翠玉白菜》是这么美的吗?”着实感到有些意外。
我曾经去过台北故宫好几次,但是这次看到的《翠玉白菜》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首先是实物看起来更大一些,光泽发亮,美了好几倍,这应该是因为展示方式所造成的效果。台北故宫将《翠玉白菜》放在视线往下看的位置;而东京国立博物馆则是放在比视线稍高的位置。如此一来,高度只有18.7厘米的《翠玉白菜》,看起来比实际尺寸大些。
此外,照明的方法也相当高明。台北故宫基本上是将展示的空间全部打亮;而东京国立博物馆是在一个漆黑的台座上放置《翠玉白菜》,从上方打了三道光线。翡翠在灯光下更显得美丽闪耀,这是熟悉翡翠的台湾人都知道的道理。这次展现翡翠特性的展示方式,让《翠玉白菜》看起来更美,透射出翡翠独特深邃的绿。这次因为是特别展,看得出来的确下了番功夫,对于台北故宫而言,“人气国宝”的放置高度及打光方法,应该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