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物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6话
米色鱼耳炉:谜样的名窑,哥窑的裂纹

要问哥窑是什么,马上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瓷器上的“裂纹”,又称“开片”。釉药颜色的不同,有米色,也有灰青色,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元代开始哥窑瓷器就深受各界喜爱,文人借以思索写文,又得到新的发想,颇受好评。这件作品的裂纹就像布满有刺的铁丝,为静谧的瓷器赋予了丰富的变化。

故宫瓷器中名窑作品不少,特别是汝窑、定窑、钧窑、官窑、哥窑,有“宋代五大窑”之称。这并非在宋代就有此封号,而是后世人们命名而得,更具体地说,这是乾隆皇帝决定的。

瓷器和书画不同,作品上没有作者的名字,也没有窑的名称,在哪里、怎么做的,无法认定的个案很多,即使称之为五大窑,事实上也是粗略的分类;尤其是哥窑,其由来不明,是一个“谜样的窑”。

我个人很喜欢哥窑,也有不少日本人是哥窑的粉丝。清澄的青色瓷器肌底,布满无数裂纹的不规则设计感,恰巧符合日本人喜爱的“幽闲静寂”审美观。瓷器上的裂纹,日文称为“贯入”。瓷器经高温烧制,如果抽出相当的水分和空气,马上会收缩,体积变小。由于釉药和瓷土的收缩比例不同,冷却之后釉药会形成裂纹。但不是有裂纹就是美;哥窑的裂纹,正好符合了日本人的审美观。日本人不喜欢完美无瑕的美,美中带点丑反而动人,而这个丑,必须控制得恰到好处。哥窑正好展现了美与丑的“黄金比例”,平衡又协调。乳白色的“白”混入青色的瓷瓶,加上哥窑的裂纹,酝酿出醉人的气氛。裂纹也有粗细两种,粗的叫“银线”,细的叫“金线”;裂纹像鱼卵一样密集的则叫作“鱼子纹”。

在中国,哥窑也被称为“碎窑”,也有“百圾碎”的别称。总之,看到裂纹就叫哥窑,似乎已有不动如山的地位。哥窑名声如此响亮,但是哥窑究竟在哪里,这是什么样的窑,几乎没人知道。有人说,这是中国瓷艺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米色鱼耳炉
南宋至元 哥窑瓷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高8.3cm
口径11.2cm

乾隆皇帝留下十七首和哥窑有关的诗词,显示出他相当喜爱哥窑。在那个时代,包括乾隆皇帝都相信这个有关哥窑来历的故事——南宋时,在浙江省龙泉县有一对有名的瓷艺工匠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哥哥烧制的青瓷评价很高,弟弟怎么做都赢不了哥哥。他想打探哥哥工艺技术的秘密,打开了还没烧制完成的窑,偷看里面的情形。这时,冷空气流进了高温的窑,还没烧好的作品出现裂纹,但是弟弟没把开窑的事情告诉哥哥。哥哥看到有裂纹的作品,刚开始非常惊讶,后来反而觉得独具特色,哥哥继续烧制有裂纹的青瓷,因而有了“哥窑”的称号;而弟弟也努力投入研发,他的窑称为“龙泉窑”。历经时代的变迁,哥窑逐渐壮大。

这样的传说故事未免太过完美,好像也无法完全相信是真的。历史上的龙泉县培育了许多烧瓷的工匠,以制瓷为生。历代工匠累积出来的成果,如果只归因于这两兄弟,实在太过简略。不过,这的确很像中国,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传说,人们口耳相传,流传下来,变成“历史”。虽然长年以来对哥窑已有相当的研究,但还是没有查出产地及窑址地点,像汝窑和定窑那样。依据最近的科学调查,已经知道哥窑作品的瓷土并非产自龙泉县。

台北和北京两地故宫收藏的哥窑作品,其实也和过去文献记载的哥窑作品不太一样。每件哥窑作品的造型设计和烧制方法都有差异,不像汝窑或定窑有一致的原则可循,很难想象都是同一时代、同一地点制作出来的。

想要解开哥窑的谜题,看来是必须更加深入才行。愈是难解,愈增加它的魅力,看来这个道理不只是针对女性,艺术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