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话
碧玉屏风:致赠天皇的礼品
精致的木雕框中,镶嵌几块碧玉的板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汪精卫在中国南京成立伪政权,一九四一年汪精卫访日,将此赠予日本天皇;据说同时也送给皇后另一件《翡翠雕花鸟瓶》,但都在日本战败后归还国民政府。
碧玉屏风
民国 碧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188×268cm
踏进台北故宫三楼的玉器展示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翡翠屏风。其正式名称是《碧玉屏风》,美得令人叹息,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总觉得这件不是故宫的文物。当我阅读了展示说明之后,马上恍然大悟——这件作品曾由中国致赠日本天皇,在日本战败后还给中国,之后运至台北。也许因为是要送给日本,屏风带着日本味,在全部都是中国风的故宫里,显得有些“异国情调”。
相当于中华民国大使馆的“中华民国驻日代表团”,在一九四六年的秋天成立“赔偿及归还物资接收委员会”,吴半农担任首席代表。根据吴半农的回忆录,直到一九四九年九月前的两年之间,“所归还的物资,依当时的市价来计算,相当于一千八百一十三万两千三百五十八美元”。其中最多的是文化财产,特别贵重的如翡翠屏风、古书、白玉壶、一对翠玉花瓶。
这件翡翠屏风就是前面提到的故宫的《翠玉屏风》,是一九四一年六月汪精卫访问日本时送给日本天皇的礼品。当时汪伪政权在日本支持之下成立于南京。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中国派出货船“海辽轮”前往日本接收这批返还的文物,在运回之前,还为文物在东京麻布有栖川宫纪念公园内的养正馆举办了展览及酒会。文物运至上海,交给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收藏于中央博物院,其后在一九四九年和故宫文物一起运到台湾。
当时执行这项运送任务的是杭立武。杭立武是与台湾的故宫文物关系极为密切的人物。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日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院长官邸召开了一个会议,决定把故宫文物移转到台湾。当时出席会议的教育部次长杭立武,就被指派负责这项重大任务。到台湾之后,杭立武继续担任要职。他在晚年出版了《中华文物播迁记》一书,讲述自己和故宫的故事。依据书中的内容,从南京运送文物到台湾,当第三班船也是最后一班船装满货物之后,船长宣布已经满载,但是杭立武强势表示“还有四箱要上船”。从日本带回的《碧玉屏风》就在这四箱当中。杭立武说:“中日战争后从日本皇宫拿回来的文物,是我国八年浴血抗战的成果,其价值连城,难以计算。”他还上船进入官员专用的船舱,撤出桌子等,腾出空间装载文物。
这件《碧玉屏风》高188厘米,体积相当大,镶嵌的玉板有数百片,在光线的照射下,绿色的玉透出白色,相当特别,这样的光泽被称为“白底青”。
经过复杂过程才运到台湾的《碧玉屏风》,后来的命运还是一波三折。其正式名称是《碧玉屏风》,致赠日本时称为《翡翠屏风》,后来收藏在台北故宫改称为《翠玉屏风》。但是在九十年代经过台北故宫专家的鉴定,再度改回《碧玉屏风》。到底“翡翠”“翠玉”“碧玉”有什么不同呢?
翡翠的分类相当复杂,也很难翻译成日文。历史上,中国的玉是乳白色的,新疆维吾尔地区的和田一带采挖的玉称为“和田玉”。从新疆到华北的运输道路,称为“玉道”。和田玉是闪玉的一种,称为碧玉。此外,缅甸北部有一种“辉玉”,在缅甸归属清代之前的五百年进入中国,其特征是深绿,很像翠鸟的羽毛,因此称为翡翠或翠玉。依这件屏风的颜色来看,很明显的是辉玉,有时称翡翠,有时又称翠玉,这是一开始鉴定的结果。但是屏风所使用的玉颜色较深,依据最新的光学鉴定,认定是碧玉。
鉴定文物的方法日新月异,无论是科学技术或是文化的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因为新的解释而更名的文物,时有所闻。汪精卫带去日本之时,赠送者和受赠者都认为是翠玉。即使是一流的文物鉴定专家,也有弄错的时候,因为技术进步及解释不同,文物名称改变的情形,是会一再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