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物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4话
快雪时晴帖:乾隆皇帝称为“神”的作品

大雪后,写信给好友问好的行楷书短文书简。明代鉴赏家詹景凤指出,此帖“笔法圆劲,意致优闲逸裕”,对赵孟的行书有很深的影响。用笔细致照顾到起笔和收笔,优雅中又有朴质稳重的神态,乾隆皇帝十分珍视这份原作,一再反复鉴赏。

崇拜王羲之,称其书法为“神”的是乾隆皇帝,证据就留在王羲之的作品《快雪时晴帖》上。虽无正式记录,乾隆皇帝应该是憎恨唐太宗的,因为他把王羲之的最高杰作《兰亭序》当作陪葬,跟着自己埋进了坟墓。乾隆皇帝找到了王羲之仅存在世的唯一真迹《快雪时晴帖》,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很长一段时期内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真迹,而今台北故宫却好像对其“是不是真迹”避而不谈了。

此作内容简短,也很可能只是信的一部分,称为“断简”。“……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翻译为白话就是:“刚下了一场雪,现在又放晴,想必你一切都好,上次的聚会我没去,很抱歉,希望再见。王羲之顿首。”内容看似没头没尾,因为一开始的文字是“快雪时晴”,就以此为名。用最开始的一句文字作为标题,已成为习惯。

快雪时晴帖
东晋 王羲之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23×14.8cm

乾隆皇帝认为这是真迹,因为这部摹本真的十分精致。紫禁城降雪时,就取出来欣赏。后来才知道,《快雪时晴帖》极可能是唐代的摹本,技法相当高明。所谓摹本,并不是把真迹放在一边临摹,而是直接把纸张放在真迹之上,先描出字的轮廓,再用墨汁涂满,这种技法叫作“双钩填墨”。唐代在宫中有一个专门的人叫“拓书手”,就是从事这样的拓印工作。东京国立博物馆过去曾举办王羲之特展,详细解说双钩填墨,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充分了解这项工艺技术。

乾隆皇帝数不尽的珍藏品中,有三件号称“名品中的名品”,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称之“三希”,鉴赏名品的房间就命名为“三希堂”。事实上,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留下不输王羲之的书法,并称为“二王”,而王珉又是王羲之的堂侄;简言之,三希的书法都出自王氏家族。

三希堂现在还在紫禁城内,平常并不对外开放。二〇〇九年二月,当时的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访问大陆,我是随行采访记者,也曾一道进入三希堂。三希堂的空间比想象的小,后来了解到实际面积不足五平方米,大约是一坪半,乾隆皇帝在这么小的房间里会觉得舒服吗?有点不可思议。在像巨大怪物般的太和殿工作过之后,也许是会想要窝在没有其他人的小房间里吧。

《快雪时晴帖》收藏在台北故宫,三希的其他两件则在北京故宫,但很少人知道,其实这两件也很可能会被收藏在台北故宫。一九二四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皇妃把这两件带出去,辗转经过多地,一九五〇年被抵押在香港的银行,之后又卖到澳门。

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信息,是来自台湾方面,消息来源就是庄灵,他是负责搬迁故宫文物到台湾的前台北故宫副院长庄严之子。专访庄灵时,他提到,父亲庄严知道这样的情报时,曾向蒋介石进言买入;然而考虑到当局财政情况,被指示先不购买,只好放弃。另一方面,大陆比台湾较晚得到这个情报,周恩来指示“无论多少钱都给买下”,旋即派人到澳门买下这两件珍品。

如果当时蒋介石同意买下,三希便可在台北故宫团圆。当时只是一件小事,但从今日来看,可以说“让大鱼跑了”;但进一步想,等待三希在某日某地团圆,也是一种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