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话
早春图:中国绘画的一大转捩点
宋神宗时代的画家郭熙于一〇七二年描绘的山顶上冬天的积雪开始融化、大地苏醒、草木发芽的春天景色。《早春图》以清新温润笔墨为其特征,呈现理想的山水风景。
这是北宋宫廷画家郭熙(生卒年不详)一〇七二年画下的大作《早春图》。台北故宫如果介绍宋代山水画,最常以这幅当作代表作,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故宫,这幅作品比《翠玉白菜》或是《毛公鼎》更具有象征意义。故宫美学价值观的核心定位于宋代,因此宋代是故宫的原点,也可说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故宫内部的宋代支持者甚至说过:“只要是宋代的,什么都好。”书法方面,宋代以前的晋朝,王羲之等人物达到巅峰,但在绘画方面称宋代最好,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其中灿然发光的名画,就非《早春图》莫属了。
郭熙,字淳夫,出生于河南省温县,是一位宫廷画家,北宋神宗时代曾担任翰林院待诏直长的要职。擅长画山水,师事画家李成,画风并称“李郭”。郭熙受到神宗重用,荣升至宫廷画坛的最高职位“待诏”。
郭熙留有一本著作《林泉高致》,更准确地说,这是郭熙的儿子将父亲的教诲集结成册。书中提到“山水画是不留下什么的”,让人理解当时人们的绘画观,十分有意思。其中郭熙说到画山水的秘诀:“人们说,任谁都想隐居山中,自由享受山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脑袋想着爱慕山水,但是却没有观察实物的本事。名人画山水时,即使人在室内,也可以将风景画到极致,好像听到猿声鸟鸣一般,缓和了人心,也满足了自己的心意。这也是世人尊崇山水画的原因。”
观看郭熙的作品,可以感觉到其高超的技术和专业的笔触。宋代以后,渐以文人画为主流,文人画是为了体现文人的精神,写实并非绝对必要,认为绘画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职业。然而,郭熙的《早春图》却没有文人画的匠气,细密的专业笔触全面性地占领了画面。郭熙表现出空间中布满光线与空气的景色,《早春图》的时辰是初春的时候,山岚从山顶上降下来,与夕阳照映的山脉相互呼应。
《早春图》最厉害的地方是其合理地处理了空间,由近到远的山脉、松树,依照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大小比例,彻底发挥了“透视远近法”的技巧,郭熙的功力在此发挥到极致。其横轴、纵轴以及画的长度,显现了明确的构图,令观者有种安定感。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浅设色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158.3×108.1cm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著作《写山水诀》中是这么说的:“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学画画,就登高看云。这就等于是山头景物。李成和郭熙都用这个方法。)显示了郭熙对于自然之美的极端写实态度。大概是在唐及五代,中国的山水画是写实主义;而在宋代则以艺术的角度来完成写实主义的山水画,其中郭熙的作品完成度极高。本来水墨的山水画在中国不是主流,唐代以彩色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居多,风景画则表达风水及神仙思想。宋代多以墨渗入或晕开为主发展出来的水墨画,形成诸多流派,集大成且自成一格的就是郭熙。
虽然如此,郭熙在当时并未受到很高的评价。北宋宫廷中,重视文人画的势力逐渐抬头,职业画家的形式不为所喜。宫廷中的作品慢慢被撤走,当作垃圾。对于自然的敬意、想要继续画出自然之美的想法渐弱,郭熙代表的自然美,也就无以为继。
宋代转至元代之间,文人的理想主义逐渐渗透,和写实主义两相抗衡拉锯。在元代还是写实主义比较占上风;到了明代,理想主义强大起来,渐渐形成山水画不画山水的风格。也许是因为这个理由,郭熙只留下一幅《早春图》。《早春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捩点,这是唯一可以了解郭熙何以伟大的线索,有助于认识郭熙如何探索宇宙真理与神之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