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俗与宗教
一 宗教
巴基斯坦96%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宪法规定,经训是国家立法的主要根据,任何法律应符合伊斯兰教义精神;国家总统必须是伊斯兰。
根据2010年官方统计数据,全国96.4%的人口是伊斯兰,其中逊尼派伊斯兰占85% ~90%,以尊奉哈乃斐学派教法为主。逊尼派中有一部分信徒属于阿赫默底亚派;什叶派伊斯兰占10% ~15%,以十二伊玛目派为多数,伊斯玛仪派信徒居少数。
巴基斯坦建国后,伊斯兰教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各届政府推行的伊斯兰化政策,助推了伊斯兰教的复兴,从而使巴基斯坦成为伊斯兰复兴的一个重要中心。
伊斯兰教是巴基斯坦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尽管这些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但他们基本上都信仰伊斯兰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巴基斯坦政府也反复强调“巴基斯坦伊斯兰民族”,以此来维护民族团结。
伊斯兰教在巴基斯坦对外关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巴基斯坦是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巴基斯坦一度曾与伊斯兰世界保持一定距离。布托执政后,强调巴基斯坦与伊斯兰世界的同一性,大力发展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从而使巴基斯坦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成员,并且促进了与伊斯兰世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
巴基斯坦伊斯兰的礼拜习俗特别浓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伊斯兰仍保持着礼拜的习俗。按教规,伊斯兰每天要礼拜五次,分别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和宵礼。此外,每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举行一次聚礼,每年的开斋节和宰牲节要举行两次大的会礼。礼拜前,礼拜者必须沐浴净身。净身分大净和小净:大净指洗全身;小净指洗手、洗脸、洗肘、漱口、洗鼻孔、用湿手摸头和冲洗双脚。用水洗为水净,在缺水或患病的情况下,可不用水洗,以洁净的土、沙、石、砖等物代替。方法是用双手在代替物上拍拍,然后摸摸脸,再拍拍,摸双手至肘。礼拜一般要到清真寺,由伊玛目率领集体举行。如果到了礼拜时间附近没有清真寺,可就地单独礼拜。礼拜时,礼拜者要衣着整洁,头戴白布帽,面向麦加方向站立,两手举于头部两侧,诵“真主至大”,做端立、鞠躬、赞颂、叩首、跪坐等动作。礼拜结束后,礼拜者互道“撒拉姆”(意为和平、平安),然后一一离去。
除国教伊斯兰教外,巴基斯坦还存在印度教、基督教、拜火教和佛教,但这些宗教的教徒数量很少,仅占全国人口的3.6%。
二 节日
真纳诞辰纪念日 巴基斯坦独立后,每年的12月25日,即真纳的诞辰日,巴基斯坦全国放假,各地举行纪念活动并向卡拉奇的真纳墓敬献花圈。
国庆节和独立日 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将英属印度分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因此,3月23日被定为巴基斯坦国庆节,8月14日被定为独立日。在这两个节日里,巴基斯坦全国放假,并进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在首都举行阅兵式,各地进行集会、演讲,向真纳墓敬献花圈,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专题节目等。
圣纪节 回历太阳年3月12日是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巴基斯坦全国各地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念《古兰经》,唱赞美诗,颂扬先知穆罕默德的功德。各地通常要举行宗教集会,城市里还要举行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抬着巨大的纸制清真寺模型。街上不时有人拿着长颈瓶向游行队伍洒香水。路边架起的大锅里煮着准备施舍的抓饭,还要分发甜食。此外,还进行赞扬先知穆罕默德功德的诗歌朗诵会。入夜,城市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马路上的中心岛也装饰得金光闪闪。为庆祝这一节日,巴基斯坦全国放假一天,电台和电视台还专门播放特别节目。
开斋节 回历太阳年9月是伊斯兰的斋月。斋月结束后,10月1日是开斋节。斋月的起止以新月的出现并结合伊斯兰教历确定。伊斯兰教历以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日落后为一天的开始,经过一个黑夜和一个白天,到日落为一整天。因此,伊斯兰教历8月29日的白天结束后,如见到新月,便进入斋月,8月即为小月;如见不到新月,8月便为大月,8月30日日落之后,自然进入斋月。9月29日日落后,如见到新月,9月即为小月,斋月宣告结束;否则,9月便为大月,至次日日落后,斋月自然结束,进入开斋节。在巴基斯坦,每年都由知名的伊斯兰教学者组成“中央新月观察委员会”,负责观察新月的出现。如该委员会未看到新月,而其他地方有人看到且有证人,也有效。据此,观察委员会可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国宣告斋月的起止日期和开斋节开始。据说,开斋节起初是为了纪念1300年前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该月夜间传授《古兰经》,在此期间,穆罕默德很少进食,后来该月就演变为斋月。斋月期间,伊斯兰在日出与日落这段时间内不吃不喝,不抽烟,并克制一切私欲邪念,以表示对真主的笃信和崇拜。入夜后,把斋结束,人们才能吃喝抽烟,探亲访友。斋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是一个重要日子。这天晚上,各家欢聚一堂,念《古兰经》,唱赞美诗,宴请宾客,迎接开斋节的到来。
开斋节是伊斯兰最隆重的节日。10月1日清晨,伊斯兰沐浴、盛装,妇女还要戴上各种首饰,手上和脚上都画上棕色图案,去清真寺做礼拜。亲戚朋友见面时,拥抱三次,互致节日的祝贺。礼拜后还要到死去亲属的墓前为其祈祷,然后回家吃各种甜食和糕点。因此,开斋节又叫“甜尔德节”。下午,人们开始享用为节日准备的丰盛的食品,节日持续三天,人们通常赶集购物,探亲访友或外出游玩。长辈们还要给孩子或亲友的孩子钱、玩具作为节日礼物。
古尔邦节 回历太阳年12月10日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其隆重程度仅次于开斋节。“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是“牺牲”之意,所以,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根据古代的阿拉伯宗教传说,阿拉伯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启示他宰杀自己心爱的儿子伊斯玛仪,用于献祭,以考验他对真主的真诚。当易卜拉欣举刀欲将其爱子伊斯玛仪宰杀献祭时,真主派天使牵来一头绵羊,让易卜拉欣宰羊献祭代替献子。从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就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以纪念易卜拉欣对真主的忠诚。伊斯兰教产生后,这一习俗又在伊斯兰中得到继承,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古尔邦节持续三日。节日期间,伊斯兰沐浴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但做礼拜的时间比开斋节时间短。根据教规,凡经济独立的伊斯兰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在节日期间宰牲献祭。他们既可一人宰一头羊,也可由7人合伙宰杀一头牛或一峰骆驼献祭。献祭的东西应是自己最珍爱之物。因此,有些人给牛、羊和骆驼挂上铃铛,披红挂绿,或将其毛染成人们喜爱的颜色,以示珍爱之情。宰杀牲畜之后,1/3的肉留给自己吃,1/3用来馈赠亲朋好友,1/3用于施舍穷人。
巴基斯坦伊斯兰圣徒忌辰节(乌尔斯) 自8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在南亚次大陆不断发展。在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以色列宗教学者和苏菲派传教士起到了重大作用。特别是苏菲派传教士,他们深入穷乡僻壤,孜孜不倦地为传播伊斯兰教义而工作。他们生活俭朴、信仰虔诚、学问高深,还努力学习当地人民的语言,注意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教义,影响很大。有些苏非派传教士还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们死后,仍然受到人们的崇敬,被视作圣人,他们的墓地被视作圣地,还修建有华丽的墓殿。平时,人们常去他们的陵墓念“法谛海”(《古兰经》首章),献牲,祈求他们的庇佑,每逢他们的逝世纪念日,其墓地所在地都要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称“乌尔斯”。乌尔斯一般举行三天,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有的甚至赤脚步行数百公里赶来,以示虔诚。乌尔斯的纪念活动以“浴墓”开始。当地的政界要人、著名宗教学者等以数百至数千公斤的玫瑰香水冲洗象征性的大理石棺和墓室地面。此外,还有瞻仰圣墓、念“法谛海”、唱宗教歌曲、跳狂热的宗教舞蹈等活动。乌尔斯的组织者要向信徒们施舍牛奶、斋饭。整个活动的开支十分庞大,但信徒们的捐赠也很可观。巴基斯坦各地的伊斯兰教圣徒的陵墓极多,以乌尔斯活动为中心的圣墓朝拜活动已成为巴基斯坦许多伊斯兰宗教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此持反对态度。
阿术拉节 “阿术拉”是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共有的词语,本意为“第十”,特指回历1月10日。据说,这一天是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得救的日子。又说安拉在这一天创造了人、天园和火狱等,故称神圣日。但是,对于巴基斯坦什叶派伊斯兰来说,阿术拉节是专门用来哀悼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被尊为什叶派领袖侯赛因的日子,故又称“哀悼节”。680年,侯赛因在卡尔巴拉战役中殉难。
阿术拉节虽然是巴基斯坦的第三大宗教节日,但其纪念形式及场面之壮观感人却超过了宰牲节和开斋节。悼念活动从回历1月1日(公历约8月中旬)或3日开始,到10日达到高潮。10日之前,所有伊斯兰妇女都穿黑袍。10日,男子们结队上街悼念。队列的前导是各种悼念标志和模型:作为什叶派战旗的黑绿两色旗帜,象征着什叶派尊崇的穆罕默德、侯赛因等五位圣人的图案及侯赛因的陵墓和战马的模型。队伍中还有人高声背诵19世纪著名乌尔都语诗人阿尼斯和达比尔为纪念侯赛因而作的哀悼诗。于是,喊叫声、诵诗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十分慷慨悲壮,就是外国人看了,也为之动容。至此,节日的哀悼活动达到高潮。由于侯赛因殉难于沙漠之中,受尽了干渴的折磨,许多什叶派伊斯兰在哀悼期间还在街头巷尾设摊,向行人舍水舍饭以还愿。
此外,巴基斯坦比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劳动节,5月1日;伊斯兰教新年,6月10~12日;保卫巴基斯坦日,9月6日;圣诞节,12月25日;节礼日,12月26日。
三 民俗
1. 服饰
相对而言,巴基斯坦的传统服饰比较保守,妇女从头到脚都裹得比较严实,所穿衣服通常有三件:一条长长的纱丽,先在头上裹,然后从肩头披过,垂至脚踝;一件裙摆长至膝盖以下、两边开口的长袖连衣裙;一条脚踝处收得很紧的裤子。
纱丽是南亚妇女服饰的代表,其质地有纯棉、纯毛、羊绒和混纺等,花色品种多种多样。季节不同,妇女所着纱丽厚薄不一,颜色一般比较厚重深沉。
另外,首饰在巴基斯坦妇女着装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基斯坦妇女几乎都佩戴得体的首饰。在长长纱丽的映衬下,这些首饰显得格外夺目。从某种程度上看,她们在服饰上的传统与在首饰上的时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巴基斯坦妇女服装颜色厚重不同,她们的首饰一般都非常时尚。所佩戴的首饰一般都是成套的,有耳环、鼻饰、项链、戒指甚至脚环等。由于是成套设计的,因此无论是在款式还是在颜色上都是相互呼应的,而且与她们的服饰浑然一体。
2. 饮食
巴基斯坦的食物类似于印度,综合了印度北部和中东的口味,任何形式的肉或炒饭都添加大量的香料。肉类为牛羊肉、鸡肉、鱼肉等,禁食猪肉。宰杀牛羊时必须按照教法规定诵读“真主至大”,并以断喉法宰杀,而且动物的血和自死物均禁止食用。巴基斯坦人的主食为面食和大米,尤其喜欢粗面烙饼。巴基斯坦的大米品质优良,由此做成的抓饭是婚礼和待客的主要食物。巴基斯坦的菜肴大量使用桂皮、小茴香、安息茴香、八角茴香、胡椒、番红花、丁香、姜黄等多种香料,或使用各种咖喱粉,故有一种独特的浓烈香味。巴基斯坦人嗜食辛辣,各种菜肴均放入大量干辣椒。他们还喜食各种油煎、油炸食品,喜欢生食蔬菜。蔬菜煮熟时做成菜泥。蔬菜中各种豆类很受欢迎,消费量很大。巴基斯坦的甜食种类很多。在求婚、订婚、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要分发和馈赠大量的甜食。男方登门求婚时,女方是否接受男方赠送的甜食是判断女方是否同意求婚的标志。一种以细面条加酥油、糖、干果做成的甜食是开斋节的专门食品。巴基斯坦人喜欢牛奶、酸奶、奶茶。有一种名叫克什米尔茶的奶茶很有特色,颜色呈玫瑰色,掺有研碎的阿月浑子和巴丹杏。由于天气炎热,巴基斯坦人喜欢喝凉水和冰水;吃饭时往往喝凉水。
3. 婚丧嫁娶
巴基斯坦通行族内婚姻和近亲婚姻,即堂兄妹、表兄妹之间通婚。随着社会发展,在大城市这种婚俗已经被打破,但是在农村地区,这种古老的习俗仍然存在。
巴基斯坦婚礼别具一格,城里人举行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各居一室,新娘的房子只许女宾入内,新郎的房子则是清一色的男士;婚宴也是分开举行,不容混杂。新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往往身披绣着金花的大红锦缎,一条坠有宝石的金链从头直垂到额前,鼻子左侧装饰有一块翡翠,满身珠光宝气,粉颈低垂,羞羞答答。
在巴基斯坦,许多人认为,未婚妻应该由自己的父母帮助找,因为未来的妻子要和自己的公婆和睦相处。因此,许多年轻人在结婚前还没有见过自己未来妻子的面。而且,由于巴基斯坦实行男女分校制,青年男女很难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只好让自己的父母代劳。这种由父母双方包办的婚姻,被称为“安排式婚姻”。当儿女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就要为子女物色对象,男方父母派人了解对方情况,如果对方同意,男方父母便向女方求婚,待女方同意后,双方商定订婚日期。订婚通常在女方家里举行,男方带着戒指、首饰和衣物前往。订婚仪式上,先由男方母亲给女方戴上戒指,然后由女方母亲给男方戴上戒指。订婚后,双方来往增多,每逢节日,彼此赠送礼物,但未婚夫妇不能见面。结婚一般在订婚后一年或一年半之后,婚前要举行各种烦琐的仪式,即芒恰仪式和迈哈迪仪式。芒恰仪式一般在婚前三四天举行,届时女方有姑娘的女友和亲戚中的妇女参加;男方的妇女和姑娘送来黄色衣服、甜食、手镯和一种叫作“乌勃登”的黄色香膏。由几名有夫之妇把香膏涂在新娘身上,据说可以使新娘的皮肤变得柔嫩。新娘涂膏后不能出门,也不能见太阳,直到结婚前一天才能洗掉。这种香膏是黄色的,容易弄脏衣服,所以姑娘的衣服、被褥都是黄色的。现在,城里人多数只是象征性地往头上和手心上涂点油。迈哈迪仪式于结婚前两天在男女双方家里举行。迈哈迪是一种植物,其叶汁呈棕黄色。这一仪式一般在傍晚举行,男方大队人马赶到女方家,领路的是几位年轻的妇女和姑娘,每人手托一盘,上面放着捣好的迈哈迪,并装饰有茉莉花或纸花,周围插上点好的蜡烛。来到新娘家后,先是在院子里载歌载舞。新娘出来后,新郎的母亲往她嘴里放一块名叫“勒杜”的球状甜食,并给一定的赏钱。而后新娘回到房间,用迈哈迪纹手。当晚或次日晚,再由女方家去男方家举行同样的仪式。举行仪式时,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张灯结彩,欢歌劲舞,宴请宾客,直到深夜。
迈哈迪仪式结束的次日,在女方家举行正式的婚礼。这天早上,新郎穿上女方送给的结婚礼服,由长辈给戴上围有花环的金丝帽和花环,长辈和其他亲友还赠送喜钱表示祝贺。然后,带上衣物、首饰、化妆品等彩礼和许多甜食,坐上彩车或者骑马去新娘家迎亲。到新娘家后,男女宾客分两处,婚礼开始时,伊斯兰法官和证婚人就事先填好的婚约内容向新郎发问三次,新郎回答三次“同意”,并在一式四份的婚约上签字。然后,证婚人持婚约让新娘签字。接着是伊斯兰法官或家族中的长辈致辞祝贺。仪式完毕后,女方设宴大请宾客,宴后展示嫁妆,最后由新郎带着新娘,在《古兰经》的引导下,坐上彩车或花轿回家,出发时新娘家往彩车上撒硬币、纸币、鲜花瓣和金银色纸屑。当新娘上车时,她的母亲、姐姐和女友便一个一个走过来与她吻别,并依依不舍地痛哭一阵。娘家人哭是高兴,新娘哭是表示对娘家的眷恋。新娘来到婆家后,要由婆婆或其他长辈妇女揭开盖头,揭盖头时长辈必须给新娘礼钱。
在巴基斯坦的城市中,有专门的婚礼楼,专供青年男女结婚之用。在婚礼期间,晚上七八点钟时,新娘和新郎以及来宾便涌入婚礼楼。新娘身穿盛装,头上盖着透明纱巾与新郎并肩坐在礼堂的舞台上,下面是客人。来宾们一个个走上前去,或祝贺,或祈祷祝福。随后举行鸡尾酒会,场面热烈,一直持续到深夜。
婚后次日,男方大设宴席答谢亲朋好友。第二天新娘家人接新娘回去住数日。数日后,亲戚们轮流宴请新婚夫妇,馈赠礼物。这一活动要持续半个月至一个月。
巴基斯坦自古以来,盛行大办嫁妆的习俗。嫁妆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声誉。姑娘一出生,父母就开始为女儿的嫁妆积蓄,一旦订婚,女方就开始置办嫁妆。为了使男方满意和女儿以后幸福,女方一般要花费1万甚至更多的卢比。嫁妆一应俱全,小到洗手壶,大到彩电、冰箱、小汽车等。举行婚礼时,女方要当众展示陪嫁物品,以显示自己的阔气和抬高女儿的身价。嫁妆越多,女儿在婆家的地位越高,反之,则会受到婆家的轻视甚至虐待。如果家里有多个女儿,家庭则会因置办嫁妆而负债累累。
由于巴基斯坦人把婚姻看得非常严肃、神圣,加之传统习俗和宗教的影响,在巴基斯坦,离婚非常少见,但也有例外。
巴基斯坦的丧葬仪式需要按照伊斯兰教规的要求进行。人在快断气的时候,死者家属在这时必须站在死者的周围,以防止魔鬼的出现,并祈祷以减轻死者临死时的痛苦。死者死后,家属将其脸朝向麦加方向。伊斯兰相信人的灵魂是永恒的,所以死者要有人轮流守护,防止妖魔拖走死者的灵魂。埋葬之前,由清真寺的阿訇为死者净身。把死者安放在铺有木板的坑里,用枣树叶熬煮的水冲洗。按宗教规定,先冲洗头部三次,再把尸体翻向右侧,从头到脚冲洗。而后涂上樟脑和香料,裹上撒有樟脑的白布放入棺材或放在尸架上,女尸头上还要另外罩上一块头巾。等到送葬的人到齐后,在阿訇的带领下,缓步走向墓地。在走向墓地的途中,阿訇反复大声朗读《古兰经》的开端和伊斯兰的证词。到达墓地后,阿訇带领送葬的人一起为死者祈祷,然后将全身裹满白布的尸体头北脚南面向麦加放入墓穴。同时,人们大声呼喊:“我们都属于真主,我们要回到他的身边去!真主至上!”而后,掩土并向坟头洒水。送葬的人返回,但家属要留下守灵。葬后,亲属要哀悼3日,此后还有40日、6个月和周年纪念日。所有亲属都要参加这些祭奠仪式。
在巴基斯坦,如果有人去世,亲戚、朋友以及同村的人都要来表示哀悼,参加死者的丧葬活动。死者家里3日以内不生烟火,食品全靠亲戚朋友送来。丧葬结束后,哀悼3天,死者家属要对亲戚朋友表示感谢。逢40日、60日和一周年时,死者家属还要举行祭奠活动,设宴招待所有参加祭奠活动的人,同时要拿出部分饭菜送到清真寺,施舍给穷人、残疾人、乞丐、孤儿。在信德省,葬后到40天祭日期间,每周五都要设宴,有的由亲戚出面,轮流帮助操办。参加宴请的人有时多达千人。这种习俗已经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4. 禁忌
巴基斯坦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这里的风俗习惯多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国内禁止饮酒,禁食猪肉。巴基斯坦天气炎热,但是男女伊斯兰通常都穿长衫长裤,在街头经常看到全身裹黑纱、头戴面纱、只露出一双眼睛的妇女。在巴基斯坦,对妇女有严格的限制,妇女不能同除了丈夫和家人以外的异性接触,在家里女性也不允许见客人;除非女子主动,否则男子不能主动与女子握手。男女在公众场合亲吻拥抱也是不允许的,这种行为会被罚款且入狱一周。
在巴基斯坦,人们喜欢用右手抓食食品,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必须用右手,递东西给别人也必须用右手。这是因为在巴基斯坦如厕后都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的是左手,所以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如果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会被视为对人极大的不尊敬。
在与巴基斯坦人交往时,不能用手拍对方的肩背以示亲密,因为这是警察拘捕犯人时常用的动作。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们交谈会被视作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受到尊重,交流起来更容易。
巴基斯坦人不喜欢的数字是13和420,认为这两个数字会带来厄运和灾难。黄色和黑色是他们不喜欢的颜色,他们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白色等,尤其是翡翠绿,巴基斯坦国旗的颜色就有翡翠绿、白色。
入境巴基斯坦时禁止携带酒及酒精制品以及女性的裸照及色情杂志。禁止携出佛像等重要的文化财产。携带本国货币出境和入境时有限额,出境限20卢比,入境限80卢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