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国土面积

据新加坡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6月的最新数据,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达到718.3平方千米,比2013年增长0.6%。由于土地有限,为了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通过人工填海来扩大土地面积。2013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填海造地计划,预计到2030年将填拓约52平方千米的土地。

二 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东经103°38′至东经104°6′、北纬1°09′至北纬1°29′,地处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有新柔长堤与第二通道等桥梁相连于两岸之间,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新加坡扼守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海上交通的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东方直布罗陀海峡”和“远东十字路口”之称。

三 地形与气候

(一)地形

新加坡由新加坡岛、德光岛、乌敏岛和圣淘沙岛等63个岛屿组成。新加坡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线长193千米。主岛新加坡岛是马来半岛的延伸,呈菱形,占全国面积的88.5%。岛上地形差别小,中部有一些丘陵,海拔最高处的武吉知马山海拔只有163米。本岛许多地区离海平面不到15米。中央由花岗岩和其他火成岩组成,西部由沉积岩组成,东部则由沙积岩组成。东部有丘陵和冲积谷地,西南部有一些短峭壁和沿海浅谷。

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很短小。新加坡共有32条主要河流,加起来共长93千米,最长的加冷河不过10千米。新加坡没有天然湖泊,而是建有人工湖储存淡水。新加坡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位,城市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收集存储雨水及从邻国进口淡水(目前有超过50%的供水来自马来西亚的柔佛州)。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新加坡岛以外的岛屿大体分为北部岛屿和南部岛屿。北部10多个岛屿散布在新加坡岛东北角柔佛海峡的东端,其中德光岛、乌敏岛是最大的两个岛屿。南部40多个小岛散布在新加坡海峡的西部,其中包括圣淘沙岛、亚逸查湾岛、西拉耶岛。

(二)气候

新加坡地处热带,南距赤道仅136.8千米,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充足,平均降雨量2345毫米,空气湿度高,年平均湿度为84.3%,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在24~32℃。气温最低月份为1月,新加坡受来自中国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加上低压带的南移,较干燥的东北风使它的平均低温徘徊在23~24℃,而且天色也会比较好,日平均气温26.8℃。4~9月是降雨较少的月份,日照时间较长。10月至次年的3月为降雨较多的月份,日照时间较短,平均日照时间约5~6小时。此外,新加坡市区由于数十年来发展迅速,全国皆受热岛效应影响,平均温度明显高于邻近热带城市。表1-1介绍了2014年1~12月新加坡的气候情况。

表1-1 2014年1~12月新加坡气候情况

资料来源:新加坡国家环境局。

四 行政区划

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无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规划的方式将全国划分为5个社区(行政区),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简称社理会)管理,其首长原为国会议员兼任主席,2002年起首长改制为专职,并称市长,市长的级别相当于部长。这5个社区又进一步分为87个选区。新加坡5个行政区的行政规划详见表1-2。

表1-2 新加坡各行政区行政规划

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局。

五 人口、民族、语言

(一)人口

截至2014年6月,新加坡人口总数已达到547万,居民人口约387万,其中新加坡公民人口334.3万,永久性居民人口52.8万。人口密度为761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摩纳哥。从1950年至今,在经历了较快增长、增长趋缓和再次回升三个阶段后,新加坡的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增长率有所下降(详见表1-3)。

表1-3 1970~2014年部分年份新加坡人口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局。

新加坡独立以后,总人口的增长幅度变缓,这与该时期政府抑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密切相关。为了缓解人口剧增对社会形成的巨大压力,自196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计划生育政策。1967年8月,政府宣布堕胎合法化。1969年12月通过堕胎法案。1969年,政府又通过自愿绝育法案,1974年该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而且条件进一步放宽,人们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施行绝育手术。到1980年前后,这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成效,人口增长率进一步下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意识到生育率下降过快可能给经济社会带来问题,如受教育程度高、收入好的育龄夫妇不愿多生育。于是,政府在1984年提出新的人口政策,鼓励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育龄夫妇多生育,提倡他们一生生育3个或3个以上子女,这些子女享有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名和进入重点学校的优先权。同时,政府却仍旧鼓励文化水平低的母亲减少或保持国家规定的生育数。

独立以后,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为早期政府宣传晚婚、少生和小型家庭模式,新加坡人的生育观念已经形成,生育意愿也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00年以后新加坡总和生育率降到1.5以下,进入了超低生育时代。2005~2010年,总和生育率更低,仅为1.25。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速度却在逐年加快。新加坡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加大力度鼓励育龄夫妇,2014年出生人口由2013年的3.1万上升到3.3万,并且总和生育率由2013年的1.19上升到1.25,约有2.4万对夫妇自愿生育至少一个孩子,这是自1997年以来创下的新高。

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加坡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移民净迁入。为了改变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的情况,自1975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放宽了移民政策来吸引外国人前往新加坡。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可以维持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二是可以使这些变成永久性居民的外国人最终成为新加坡公民以维持人口的增长。这样的政策使新加坡每年净移民数增加。2000年以来新加坡人口增长情况见表1-4。

表1-4 2000年以来部分年份新加坡人口情况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局。

根据2013年1月公布的《新加坡人口政策白皮书》,新加坡公民人口在2012年进入一个转折点,二战结束后生育高峰期(即第一批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在2012年步入65岁,进入老龄阶段。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预测司预测,到2030年,新加坡将经历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转变,超过90万名婴儿潮出生的人将成为银发族,约为目前人口的1/6。按这种发展势头,每年新加坡退休人数将超过刚步入社会工作的人数,劳动人口会随之减少。并且由于婚育年龄的推迟和生育率持续下降,新加坡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如果不引进新移民,公民人口将迅速老化,并从2025年开始萎缩。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形势,新加坡政府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2015年3月10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人口问题发表了“满怀信心,推进可持续人口发展”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新加坡政府将帮助新加坡公民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为老人和妇女提供更多再就业机会;促进海外新加坡人回归祖国,并继续吸引更多外国精英到新加坡就业、学习和定居。新加坡人口政策的目标就是为新加坡人民打造一个更好的新加坡。新加坡将成为培育孩子和享受家庭生活的好地方。新加坡社会和经济将继续开放,为新加坡人提供丰富的机会来实现他们的愿望。新加坡社会将以和谐包容的态度来迎接不同背景的人,并以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打造一个紧密团结的国家。

(二)民族

人口多元化和国际化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这也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商业成就赋予新加坡的特质。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决定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这个小渔村随即吸引了大量分别来自中国、印度次大陆、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和中东的外来移民,商人们也纷至沓来。

为谋求更美好的前景,外来移民不断涌入,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文化及风俗。异族通婚及融合不仅造就了新加坡社会的多元化,更赋予了它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新加坡国民人口主要由华族、马来族、印度族这三大民族的人口组成。2014年年末的最新数据显示,华族人口为287.4万,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3%;马来族人口为51.2万,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13.2%;印度族人口为35.3万,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9.1%;其他民族人口为12.7万,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3.3%。各族的具体情况如下。

1.华族

华族内族群特点极为复杂:从祖籍地域分为六大帮,分别是福建帮、潮州帮、广州帮、客家帮、海南帮和三江帮;从教育上看,因受英语教育和华语教育不同而存在差异,还可划分为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华族人。老一代是在中国出生、来新加坡创业的一代。中生代是指二战前在新加坡出生、接受华文教育的华族人,或从小到新加坡并接受英语教育的华族人。新生代则是二战以后在新加坡出生并接受英语教育的华族人。1821~1931年,大量中国人移居新加坡,华族人由1159人增至41.86万人,增长了360倍。在新加坡独立前,华族人在当地各个经济部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民族经济的主导者。新加坡独立以后,随着新加坡的全面发展,广大的新加坡华侨也自愿成为新加坡人。目前,新加坡华族人参与的经济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包括农渔业、制造业、建筑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与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华族人一直以来是新加坡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华族人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从来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的民族优越感。

2.马来族

马来族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作为新加坡土著人,马来族人数量不多,主要来自邻近的印度尼西亚,在1819年莱佛士进入新加坡之前仅数千人。马来族中有马来人、爪哇人、武吉斯人、邦加人、米南加保人等。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马来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椰子、橡胶等作物,也在沿海捕鱼。新加坡独立后,他们大都参加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现代化建设,为新加坡的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华族人相比,马来族人拥有一定的特权,比如新加坡规定马来语作为国语(但不是所有人的必修语言),国歌用马来语,军队操练用马来语,等等。

3.印度族

新加坡印度族中有孟加拉人、泰米尔人、旁遮普人、锡兰人、古吉拉特人、泰卢固人、帕坦人和僧加罗人等。在印度和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时期,大量印度族人移入新加坡,1821~1931年,印度族人由132人增至5.08万人。在19世纪以后移入新加坡的印度族人,除了开垦丛林、在种植园做工外,主要从事修建公路、港口、码头、桥梁等工作。但是,随着新加坡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印度族人受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他们进入新加坡的各个经济领域,成为工程师、医生、教员和律师等。印度族虽由若干个民族组成,但来自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最多,所以泰米尔语就成了印度族的代表语。在新加坡,既有泰米尔文小学,还有泰米尔文报纸。

(三)语言

新加坡政府承认的官方语言有四种:英语、马来语、华语以及泰米尔语。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以及多语言的特点就是由这四种官方语言与多种其他语言共同反映出来的。作为殖民时期的贸易港口、现今著名的国际化贸易中心的新加坡,长期以来吸引了来自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外国人。他们所带来的语言极大地影响了新加坡的语言。

1.英语

1819年1月28日,英国的莱佛士爵士把英语带到了新加坡。1824年,新加坡及其周围的岛屿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新加坡独立后,于1965年10月加入了英联邦。从历史溯源上看,无论新加坡是作为英国殖民地还是英联邦的成员,英语一直是其管理国家和统治人民的行政语言,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2000年,新加坡政府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讲标准英语运动”。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原因,现在英语仍然是新加坡政府的行政语言,也是新加坡各族人用于沟通的最为重要的语言。

2.华语

华语在新加坡的历史比英语要久远得多。在英国人发现新加坡以前,新加坡岛就已经住有30名母语为华语的华族人,占当时全岛人数的1/5。在英国殖民时期,大量中国劳工来到新加坡,致使岛上华族人口在1836年就达到了1.37万,甚至超过了岛上的原住民马来族(1.25万)。但新家坡华族人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区,他们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因此新加坡华语多样且复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促进新加坡华族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政府在李光耀的大力倡导下,于1979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华语运动。2014年年末数据显示,新加坡人口中华族人口为287.4万,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3%,因此华语仍为新加坡的一种重要语言。

3.马来语

马来语是新加坡原住民马来族人的母语,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语言。新加坡的原住民文化属于马来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新加坡建国之后极其重视马来语,将马来语作为其国语并四种官方语言之一。马来语融合了爪哇语、玻亚尼语和德拉威地安语等。从使用程度和功能范围来讲,马来语远远比不上英语和华语,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几乎所有的马来族人在家中都使用马来语。

4.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是印度南部的一种语言,它随着印度移民的到来而传入新加坡,是新加坡国内使用人数最少的官方语言。泰米尔语的使用者大多是19世纪因贫困而移民新加坡的印度族后裔,其次是20世纪40年代以前移民到新加坡做橡胶园劳工、低层次管理人员或技术工人的印度族人。

六 国旗、国徽、国歌

1.国旗

新加坡国旗由上红下白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左上角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五颗白色五角星。红色代表人类的平等和友谊,白色象征纯洁和美德。新月象征新加坡是个新建立的国家。五颗星代表民主、和平、进步、正义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颗星的组合紧密而有序,象征新加坡人民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2.国徽

国徽是由盾徽、狮子、老虎等图案组成。红色的盾面上镶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与国旗相同。红盾左侧是一头狮子,这是新加坡的象征,新加坡在马来语中是“狮子城”的意思;右侧是一只老虎,象征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历史上的联系。红盾下方为金色的棕榈枝叶,底部的蓝色饰带上用马来文写着“MAJULAH SINGAPURA”,意思是“前进吧,新加坡”。

3.国歌

新加坡国歌名为《前进吧,新加坡》。1959年11月立法议会将其定为自治邦邦歌,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独立时定为国歌。歌词是:

前进吧,新加坡!

让我们新加坡人民共同走向幸福。

我们崇高的理想,使新加坡昌盛富强!

让我们以崭新的精神,团结在一起。

让我们齐声高呼:

前进吧,新加坡!前进吧,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