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体与政体
一 国体
作为一个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加坡的国体属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新加坡的政治领导方式却又属于一种亚洲式的开明专制领导方式。由于长期以来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及地处东南亚的地理因素,新加坡模式既继承了英国式的议会民主,也保留了东方式的托管民主。
新加坡自由民主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公民投票选出国会议员,并由国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执掌政权,其余党派则为反对党。反对党起到监督执政党工作的作用。1959年人民行动党在李光耀的带领下成为执政党,此后50多年的时间里,新加坡政局一直都是人民行动党单独执政的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人民行动党又给予反对党生存空间,允许各个政党参与竞选活动,由选民投票选举执政党。同时,宪法还允许新加坡的政治派别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由组织政党。
但新加坡毕竟不是西方国家,西方式的民主并不完全适合新加坡的政治发展,西方式自由民主的风气也与新加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根据新加坡的社会情况,新加坡更为强调的是为民做主,是一个强政府治理下的国家以及家长式作风的政府领导方式。
新加坡社会由多个民族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十分复杂。早期在新加坡的不同族群都分群而居,由于没有国家认同意识,缺乏沟通及自治,民族冲突以及社会混乱不断。为解决社会问题,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了民族冲突。
随着冷战的结束,新加坡需要调整其外交战略以应对自由民主的全球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尽管与西方的贸易带来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的社会政治价值观。面对这些价值观在新加坡日益扩大的影响力,政府通过促进亚洲价值观做出应对。比如,新加坡政府通过运用儒家思想来对抗西方的文化影响,并使其作为意识形态来加强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
新加坡政府广泛参与国家经济生活,意味着政府在国民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权上的强制性措施,如限制政治活动、限制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以及管控媒体等,成功地将其居民的关注点引向对生活物质条件和国家经济福利的诉求。政府通过提供广泛的基本商品使新加坡人更加关心物质生活而非政治。久而久之,新加坡形成了政府托管式的民主。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尝试了多种国家建设项目来促进国家认同,并加强政府自身在政治方面的合法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加坡政府的管理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经历了三代总理的新加坡从过去李光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变为吴作栋的兄长式,再到如今李显龙朋友式的管理方式。2011年的大选又使新加坡向民主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加坡从一个简单的威权政体变成了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威权政体,政府的控制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被打破也是有可能的。
二 政体
根据新加坡宪法,新加坡的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由全民选举产生。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人民行动党就长期掌握政权,确立了其执政地位。在一党领导之下,新加坡形成了“混合政体”的特征:新加坡是一个稳定的半民主政体,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半独裁政体,或者叫做软权威政体。
(一)威权政体的形成
新加坡于1963年与马来亚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但新马合并后,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合作基础消失。1965年8月9日,双方协商新马分离,新加坡“被迫”独立。在刚刚独立之时,新加坡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结构十分复杂。各民族由于缺少相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之间缺乏凝聚力,对新国家更是没有认同感。为了使刚成立的国家得以维系并发展,处于执政地位的人民行动党必须集中权力以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控制。
除了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结构之外,新加坡还是一个移民国家。自从新加坡在英国殖民时期成为繁荣的自由港之后,不同的群体就在这里定居。除了欧洲人,新加坡还吸引了中国人、阿拉伯人和武吉士人等。由于这里聚集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而这些民族又没有新加坡国家的意识,因此为了使刚成立的国家得以生存,就必须依靠政治力量介入人民的生活,通过强制力来建立各个不同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新加坡独立之后,领导人不必再拘泥于联邦事务,他们可以集中更多精力发展新建立的国家。人民行动党也可以根据新加坡自身的国情摸索出一条适合新加坡发展的政治道路。于是,人民行动党积极发展民族间的关系,培养国家认同感,推动新加坡经济发展,逐渐加强对社会的控制,以此巩固了威权主义政体。
(二)威权政体的体现
1.一党单独执政
人民行动党作为执政党,长期以来都以压倒性的优势掌控国会,控制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1959年新加坡成为自治邦,实行内部自治,于是制定了强制投票制度并举行了第一次立法议会选举。国家早期的政治选举竞争十分激烈,在立法议会中对于有限席位的竞争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李光耀等人从英国归来。受英语教育的中产阶级于1954年成立了人民行动党。1965年人民行动党掌权之后,随即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措施来处理早期的民族冲突和社会分裂,除了用法律来约束和平息工人罢工和骚乱之外,政府也积极创建像人民协会这样的代理机构和法定委员会,以此建立基层网络和准政治组织来促进国家认同的形成。
虽然新加坡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而且新加坡的每次大选也都有多个党派竞争,但独立50年来国家一直都由人民行动党单独执掌政权。新加坡一党单独执政的情况是由新加坡的国情决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民行动党为了保持自身的执政地位,也有意地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为自身排除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使得人民行动党总能在每次大选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近年来,人民行动党不断将民主元素注入政治制度中,通过修改法律,反对党议员在议会中的比例大大增加,议会中不同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这些使得新加坡能够日渐包容不同的主张和观点,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继而使人民行动党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
2.“党高府低”
所谓“党高府低”指的是长期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的地位事实上远远高于政府,人民行动党处于整个国家的权力中心。在通常情况下,人民行动党的中执委委员等高层领导大多担任内阁的重要部长,人民行动党的秘书长是内阁总理,国会中的多数议员都来自人民行动党。因此,人民行动党的意志就等同于政府的意志,政府的具体政策就是人民行动党意志的体现。
3.精英治国
人民行动党统治模式的核心是精英治国。这一原则确保了对于个体的回报是基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不是基于裙带关系、民族、阶级或其他因素。在精英治国理念的指引下,许多出身平凡的普通人不受党派、民族、资历的限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加坡的高级官员。因此,精英治国的制度可使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合法化。这项原则还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来识别、培养和奖励人才。优秀学生间对于奖学金的竞争更进一步强化了精英主义的态势。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资源,致力于优秀学生的选拔和培养,他们大多都通过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进入西方顶尖的大学学习。这些奖学金获得者中最优秀的人之后都被培养成高级官员甚至是部长。政治领导层对精英教育十分有信心,这证明了其“任人唯贤”的政策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