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代建置沿革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是从建元六年(前135)唐蒙出使夜郎建立犍为郡开始的。永平十二年(69)哀牢国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国土约138万平方里,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
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兵分三路平定南中,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置兴古郡。其澜沧江流域以东地带有濮子部,澜沧江流域以西地带有望部和茫部(茫天连)。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蜀汉在今西双版纳景洪设南涪,时普洱地区当属南涪县所辖。诸葛亮还把永昌郡的濮人“数千落”移到云南、建宁界(今祥云一带),以实二郡,证明澜沧江流域以东地区诸部族虽“各居山川,地广人稀”,但已有建置。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完成了对六诏的统一。《蛮书·云南城镇》载:“永昌城,古哀牢地,西南管柘南城(柘南城就是景东各土著民族弃山林后建起的第一个城邑,城址即为今景东县城一带),土俗相传,呼为要镇。正南过唐封川(今凤庆),至茫天连。自澜沧江已西,越赕扑子(今佤族先民),其种并是望苴子(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银生城在扑赕(今大理南涧)之南,去龙尾城(今云南下关市)十日程,东南有通镫川(今墨江县),又直南通河普川(今江城县),正南通羌浪川(今越南莱州),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南至邛鹅川(今澜沧),又东南至大银孔(今泰国景迈)。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扑子、长鬃等数十种蛮。又开南城在龙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镇沅)都督城,又威远城(今景谷)、奉逸城(今宁洱)、利润城(今勐腊),内有盐井一百来所。茫乃道(今景洪)并黑齿等类十部落,皆属焉。”又据《云南百科全书》录南诏文化研究会成果,“永泰元年(765),南诏王朝设开南节度,府治在开南城(今景东文井开南),南诏王朝为了削弱开南地区‘金齿百蛮’的力量,贞元十年(794)废开南节度设银生节度,府治在今景东县城。南诏国设立节度最多的时期当在贞元十年前后,为七节度,分别为弄栋(今云南省姚安县)、拓东(一作柘东,今云南省昆明市)、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宁北(后改为剑川节度,今云南省剑川县)、丽水(今伊洛瓦底江上游两岸)、银生(今云南省景东县)、铁桥(今香格里拉、丽江及盐源、盐边诸地)”。二都督是会川(今四川省会理县)、通海(今云南省通海县)。节度和都督同是仿唐制,是在唐朝都督府、羁縻州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诏德化碑》记载:“开南城大军将大□告身……大大虫皮衣赵眉丘。”节度设节度使,为最高长官,都督是最高军事长官,均由大军将兼任,由南诏王直接任命。节度使和都督既行使地方行政权又具有军事权,是这一地域的最高统治者。贞元十年,唐朝、南诏在点苍山立盟和好,这就又一次给南诏统治者带来了继续对外扩张的机会。贞元十一年(795),南诏麾军东向,攻下了被吐蕃控制已久的昆明城(今四川省盐源县),统辖了金沙江以北、雅砻江以西的部分地域,将其势力扩展到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南诏在北攻吐蕃之后,异牟寻时期又调兵南下银生地区(今普洱及西双版纳),把邻近尚未曾征服的茫天连(今孟连)、茫吐薅(今澜沧一带)、黑齿等十部落(今缅甸南禅邦),以及同区域的穿鼻蛮、长鬃蛮、栋峰蛮等部落全部征服。南诏国统治范围扩大,在南方地区,阁罗凤时已拓展到“银生黑咀之乡”,即今普洱及西双版纳地区。南诏将其南部疆界推向女王国(今泰国北部南奔府一带)以北。南诏前期,南诏在云南的西南地区,设置了开南节度和银生节度。开南节度府驻开南城,银生节度府驻银生城。南诏后期,撤除开南节度只设置银生节度,治今普洱、西双版纳、缅甸景栋、老挝北部地区及越南莱州一带。其中银生节度辖银生城(今景东)、开南城(今文井)、威远城(今景谷)、奉逸城(今普洱)、利润城(今勐腊)、柳追和城(今镇沅)、茫乃道(今景洪)、通镫川(今墨江)、河普川(今江城)、羌浪川(今越南莱州)、送江川(今临沧境内)、邛鹅川(今澜沧)、林记川(今缅甸孟艮)。相当于今普洱、西双版纳、缅甸景栋、老挝北部、越南莱州。
宋朝在大理国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辖区,对其他建置略做了调整,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八府,是除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阐府(今昆明)、威楚府(今楚雄)、统矢府(即弄栋府,今姚安)、会川府(今会理)、建昌府(今西昌)、腾越府(今腾冲)、谋统府(今鹤庆)、永昌府(今保山)。其中,威楚府辖当箸赕(今景东)、威远赕(今景谷)、步日部(今宁洱)、思摩部(今思茅)、马龙部(今墨江)。今澜沧、孟连、西盟属永昌府。据《云南百科全书》录南诏文化研究会的成果,绍圣元年(1094),“金齿白蛮”夺取银生城,大理国改蒙舍赕为蒙舍镇,统开南、威远等地。大理王朝对银生等地的控制名存实亡。
元朝在至元十一年(1274)正式建立云南行省。随着云南行省的建立,在边疆民族地区路、府以下设置部族首领政权,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封赠各民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诏讨使、长官等职,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立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土官职,使他们对本民族实行直接统治。中央王朝只要控制土长酋首,就可以实施有效统治。《元史新编》:“至顺二年(1331),云南景东甸蛮官阿只弄遣子罕旺来朝献驯象,乞升甸为景东军民府,阿只弄知府事,罕旺为千户,常赋外岁增输金五十两,银七百两,许之。”在景东设军民府,景东府辖开南州(今文井)、威远州(今景谷)、干远州(今镇沅),元江府辖马笼他郎长官司、因远罗必甸长官司、普日部(今宁洱)、思摩部(今思茅)、步腾部(今普文)、步竭部(今宁洱境内)、设栖部(今元江墨江间)、你陀部(今元江墨江间)、罗丑部(今宁洱西部)、罗佗部(今宁洱西南)、台威部(今景洪北部)、台阳部(今小勐养),顺宁府辖木连路,车里总管府辖木来府(今勐海)。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按原官授职,给予符印,准以世袭。《明史》载:“洪武十五年,平云南,景东先归附……诏置景东府,以俄陶知府事,赐以文绮袭衣。”景东府为土流并设府,镇沅府设土官府,各土司及御夷府州只设土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景东府置卫所,安排军屯,兼理民事,逐步实施改土归流,在距府城一定距离的关隘要冲之地设巡检司分治两处:一处是景东府北70里的三岔河巡检司,另一处是景东府北160里的保甸巡检司。景东府城设城堡,城北罗伽甸村、古地村设关哨,为军事要地。景东府北设景东驿,府城北60里设板桥驿,均为邮传驿铺。凡设巡检司、驿站、城堡之地,安置人户逐渐繁盛,后来发展成为集镇,而铺、哨及屯寨则发展成为村落。此时,大批汉族人口开始迁入景东,逐步改变了“汉少夷多”的状况。今普洱境内,景东府辖威远州(今景谷),镇沅府辖禄谷长官(今恩乐)、者乐长官(今新抚),元江府辖他郎寨长官司(今墨江)、普日长官司(今宁洱)、思摩甸长官司(今思茅)、钮兀长官司(今江城),顺宁府辖孟连长官司(今孟连、澜沧、西盟)、车里宣慰司。
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兵入滇改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为云南行省,设总督。康熙三年(1664),调元江通判分防普洱。雍正五年(1727),者乐长官司改置恩乐县,隶属镇沅府。雍正七年(1729),置普洱府,实行“改土归流”,同年将车里宣慰司所辖澜沧江以东思茅、普腾、勐乌、乌得、整董、橄榄坝六版纳分出设普洱府,车里宣慰司亦隶属普洱府,仍辖澜沧江以西六版纳。同年,将普洱通判移驻思茅,又在思茅兼设攸乐同知。雍正十三年(1735),设思茅厅、宁洱县。乾隆三十一年(1766),设迤南道一员,驻普洱城,巡普洱、镇沅、元江、临安四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因迤南道与普洱镇总兵同城,地广事繁,外接边境,有兵民交涉事件,故迤南道加兵备衔。乾隆三十五年(1770),元江、镇沅二府改为直隶州,隶属迤南道。原元江府他郎厅、镇沅府威远厅改由普洱府管辖,迤南道巡普洱、临安二府及镇沅、元江二直隶州。同年,普洱府在原辖区和车里宣慰司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设三厅、一县、一宣慰司,即思茅厅、威远厅、他郎厅、宁洱县和车里宣慰司。道光二十年(1840),镇沅直隶州改为镇沅直隶厅,撤销恩乐县并入镇沅直隶厅。光绪十四年(1888),顺宁府、镇边直隶厅、景东直隶厅由迤西道改隶迤南道,临安府改隶临开广道。迤南道巡普洱、顺宁二府及镇沅、元江两直隶州和景东直隶厅。同年,清政府派普定左营驻防勐烈,为勐烈设官之始。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二十一日,中法签订《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把普洱府所属的勐乌、乌得割让给法国,并入法属地老挝版图。光绪二十八年(1902),勐烈左营管带改为勐烈弹压委员,军政兼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