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学真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7新版前言

《天学真原》是我1990—1991年间完成的著作,迄今至少已有如下版本:

1.1991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内部征求意见版,只印刷了300册;

2.1992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式版(有精装及平装);

3.1995年,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繁体字版;

4.199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新版;

5.2004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新版;

6.200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库版(有精装及平装);

7.2011年,译林出版社,修订版(精装);

现在这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将是它的第8个版本。

《天学真原》问世之后,颇邀虚誉,得到过一些体制内及学术圈中的荣誉和赞赏,我在“2011修订版前言”中已经提到过。

也有不少读者更关心本书的“创作缘起”“指导思想”“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很难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在本书问世之后的已经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岁月中,我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考路径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到目前为止,我自己对于本书大致有如下的描述和概括:

在科学技术史的视野下,本书是一本“专论”性质的著作,重点论述古代中国天学的文化性质和社会功能。本书主要使用史学中的文献考据方法,以及某些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相关文献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有比较鲜明的“跨界”或“越界”色彩。

《天学真原》常被学界人士视为我的“成名作”,而按照当代学术界的某种惯例,一个学者的“成名作”往往就是他的博士论文,或由他的博士论文发展而来的著作。但《天学真原》却不是我的博士论文,而且和我的博士论文完全没有关系——我的博士论文是《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北京,中国科学院,1988)。

在完成《天学真原》之后,我的学术兴趣在本书所涉及的领域,以及明清之际中西天文学交流的领域,都没有停留太久,又延伸扩展到别处去了。不过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天学真原》一直有人在阅读和引用,每次看到或听到年轻一代学者中仍然有人能够从本书中获得教益或启发,总是让我深感欣慰。

现在这个新版,将此前数个版本中遗留下来的数量已经很少的误植,尽力作了订正。感谢各地的学者,曾经给我发来过好几份勘误表——想想看,这得多么认真阅读才会去做这样的勘误表!我在这里深表谢忱。

但书中内容及形式,则完全保持不变。因为本书不是一本有“时效”的书,所以也就用不着“与时俱进”了。

江晓原

2017年5月18日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