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CEO雷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技术创新——颠覆,是小米的灵魂

随着二十世纪末的互联网大爆炸,人类社会逐步走进了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被淹没在让人眼花缭乱的信息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没有足够吸引眼球的产品,那就很难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只能坐以待毙。

小米能够在几年的时间里迅速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到市值四百多亿的大企业,与雷军一直追求创新的理念也有很大的关系。小米不仅做到了产品的创新,还做到了宣传模式的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正是这几方面的创新,使小米成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公司。

1.小米VS苹果

史蒂夫·乔布斯是20世纪计算机领域中不能忽视的一颗巨星,《福布斯》曾经这样评价他: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堪称是科技行业的“终结者”,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包括癌症、被自己创建的公司驱逐以及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竞争。他有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他亲手建立了后来风靡全世界的苹果公司,引领了电脑和手机等硬件设施的发展方向,成就了IT界最辉煌的商业奇迹。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人被乔布斯所激励,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雷军也是乔布斯的粉丝之一。这源自于大学时看过的一本《硅谷之火》,书中一群在硅谷掀起了计算机技术革命的创业者让雷军心驰神往,其中乔布斯的经历更是让他赞叹不已,并把乔布斯当成是自己的偶像。“我认为他是这个时代的伟人,他的光芒罩住了所有的明星。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创举!”

与雷军相比,乔布斯小时候的经历要坎坷许多,但幸运的是,他有一对很好的养父母。那个时候他们住在硅谷旁边,在这种环境中,乔布斯从小就对电子产品的产生了兴趣,并且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上学时就与同学研究了一个被称为“黑匣子”的装置在校园里兜售,大学辍学后,乔布斯跟沃兹尼亚克一起创立了苹果公司。开始的时候他们没有资金,于是只能在沃兹的车库里自己组装电脑。1977年,苹果II号电脑在第一次计算机展览会上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苹果公司从此走上了传奇之路。

计算机刚刚兴起的时候,体型无一例外都是庞大而笨拙的,又因为价格昂贵,所以并没有个人计算机的概念。但是苹果II号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被大家一致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革新产品。甚至《华尔街日报》用了一整版刊登了苹果的广告,称“苹果电脑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的自行车”。许多眼光独到的出版人也都开始关注苹果公司的发展史,将乔布斯的经验写成了《硅谷之火》这本书。雷军就是因为这本书才对IT行业有了极深的兴趣,甚至在大学期间就兴致勃勃地自己创业。至今他都认为,《硅谷之火》是一粒种子,在自己少年时的心里扎根生长,小米的诞生,正是这粒种子在二十多年后开出的花。

从金山离开的雷军并没有因为天使投资的成功而满足,于是,已经是不惑之年的雷军打算重拾自己少年时的梦想,再度创业。身为狂热的手机发烧友,雷军把目光投向了智能手机。虽然很多人对此感到怀疑,认为雷军对这个行业一窍不通,贸然创业风险很大,但是雷军自己却信心十足:“我自己是一个手机发烧友。从1995年开始用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后来又换了很多部手机。到现在为止,仔细算了一下我有五十三部手机……”

但是要做智能手机,想跳出苹果的圈子是非常难的。被推上神坛的iPhone确实也惊艳了雷军一把,但是经过自己长时间的使用,雷军发现了iPhone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待机时间短,又比如信号也不是十分稳定,这两点会给用户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第二点,可以说得上是致命伤了。因此,并不想成为iPhone复制者的雷军把自己将要研发的手机定位成一部“好的电话”,具体要做到的就是待机时间长和信号稳定。“这就是我做手机的两个很原始的想法,双核、大屏、大电池、信号好。”雷军这样说。

整体的思路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开始考虑具体的操作过程,苹果之所以蜚声世界,改变智能手机用户的习惯,与它的创新意识是息息相关的,而小米的创新体现在实用性上。它首先扩大了电池的容量,设置了多种省电模式,还添加了软件自启动的管理程序,从硬件、软件两方面改善了智能手机耗电量大的问题,同时还在国家安全标准内解决了当时智能手机信号普遍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宣传和营销。但苹果公司毕竟是美国企业,如果把它的营销策略照搬到小米身上,恐怕并不会获得什么成功,于是雷军开始关注国内智能手机的生产厂商。

当时刚刚在国内崭露头角的魅族手机吸引了雷军的注意。魅族的CEO黄章当时被称为是“中国的乔布斯”,魅族手机也因为配置与苹果相近,价格却只是苹果的一半而受到了许多手机发烧友的喜爱,于是雷军特地拜访了黄章。在与黄章接触的期间内,雷军不仅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国产智能手机的定位和现状,还从黄章那里学到了宣传和营销的方法——粉丝营销,这个方法被小米运用得炉火纯青,以致于后来黄章在自己的论坛里专门发帖指责雷军,说雷军当时利用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来套取魅族的商业机密。但雷军对此并没有给予正面回应。

其实黄章这么说倒是误会雷军了。最开始的时候,雷军并没有明确自己创业的想法,而是倾向于与已经成立的手机生产厂家合作,为此,雷军考察过很多手机品牌,但是结果并不理想——要么对方觉得雷军的想法荒诞可笑,要么雷军怀疑对方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接触黄章的时候,雷军觉得魅族对于苹果公司和产品的各方面认识都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见到了苹果成功而且看好这种模式的雷军本来是想入股魅族,与黄章一起将魅族做大做强。不用从零开始闯荡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对于中年创业的雷军来说,事情就会简单许多,风险也小很多。为了表示诚意,雷军还把林斌、俞永福等人引荐给黄章,希望黄章能与他们合作。在雷军的牵线下,加上魅族确实很有实力,大多数企业家和投资人也都做好了入股魅族的准备。但是黄章却并不领情,始终不接受别人的投资,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雷军也只好自己亲自披挂上阵,从零开始踏入手机行业。

2011年8月16日,雷军发布了小米一代手机,多年的夙愿成为现实。从看到《硅谷之火》到小米发布,乔布斯对雷军的影响,超越了其他的所有人。而乔布斯的创新精神和追求极致的理念,塑造了小米的成功,激励了雷军,也成就了雷军。

2.创业公司的创新之路

在金山工作了十六年的雷军深知创新对于一个IT从业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特质。一个企业不可能靠着一个产品长盛不衰,要根据市场改善技术、更新产品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要求对于IT行业的企业就更加苛刻。

虽然创新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但是很多企业仍然会因为缺乏创新而被市场淘汰,这是因为创新也不是没有成本的。在产品的研发阶段,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因为这个阶段的新产品是个半成品,所以并不能盈利,这对企业的资金链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就算这个新产品最终被研发出来,如何宣传、如何运营都要进行详细周密的计划,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所以,创新是一件风险非常高的事情。

“创新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或是做了别人没做成的事情,这两样事都不会容易。我们在对成功者鼓掌时不要忘记无数的铺路石。”雷军认为,正是因为前面没有成功地吃到螃蟹的人,所以这条道路有机会,也有风险。不过,小米作为一家刚刚成立的公司,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自己真正遭遇失败之前,先反思其它企业在进行创新时犯过的各种错误,这对摸着石头过河的小米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杰克韦尔奇在谈到大企业创新难的问题时曾经说过:“管理一条产值为五万美元的新生产线的第一年,要比管理一个销售额为五亿美元的企业的第二十年更为困难。”曾经在功能机时代一家独大的诺基亚,就因为过度自信、因循守旧等原因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延续到智能机时代,最后在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围追堵截下黯然收场。但是小米作为一个刚建立不久的创业公司,在这一点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小米没有诺基亚在心理上的骄傲,所以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诺基亚虽然在转型2G手机的时候超越了当时的霸主摩托罗拉,但是并没有从摩托罗拉的没落中总结出什么经验教训,这直接导致了诺基亚在3G手机时代犯了摩托罗拉当年大意失荆州的错误。而且,在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绝对优势之后,诺基亚依然顾忌自己曾经的老大地位,坚决不与谷歌合作Android机,失去了挽回霸主地位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其次,小米的创始人在转行之前都是各自领域的“大佬”,尤其是领导者雷军,一贯雷厉风行,一旦决定了要做一件事,就立即着手开始做,这样就最有可能抓住机遇。而诺基亚在犹犹豫豫中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势,再不进行创新就要彻底失去所有市场份额的时候,才选择放弃Symbian系统,与英特尔合作。使用MeeGo系统的诺基亚N9虽然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有希望挽回诺基亚的颓势,但是公司高层却在这时决定放弃MeeGo系统,转而与微软合作Windows Phone。几乎又是从零开始的计划,彻底败光了诺基亚在手机领域积累了十几年的家底,诺基亚从此一蹶不振。

再次,因为小米是个刚刚建立的轻资产企业,创新就是最大的生产力,所以一旦有什么新的创新成果,一定会立即应用在新产品上,而不用过多考虑市场接受度。而诺基亚却处处受限于行业龙头的地位,一直追求稳扎稳打,因此过于重视市场,但是又不能准确评估市场,最终导致在研发上的巨额投资不能及时收回。就像诺基亚早在2004年就开发出了触控技术,但是诺基亚的高层总认为市场还接受不了如此超前的技术,将这项技术投入生产所需要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如果没有人买,巨大的损失将会是对诺基亚的一记重创。于是,这个划时代的技术就这样被诺基亚雪藏了。直到iPhone推出之后,诺基亚才追悔莫及,捡起当年的成果重新开发手机,但是已经失去了先机。

总结了这些区别之后,小米创业团队的人都稍稍松了口气。本来以为小米会因为没有强大的背景而在手机市场中处于劣势,这么一对比,他们就可以专心进行产品研发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放开了手,让用户参与到MIUI系统的研发中来;实行全员皆客服的方法,尽最大的可能听取用户对于自己产品的意见和建议;专注于互联网销售,有意或者无意地进行饥饿营销;建立论坛、在微博造势,培养了大批的小米铁杆粉丝,形成了粉丝经济等。这些十分新颖而且大胆的尝试,像诺基亚、联想这样的老牌手机厂商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小米却凭借着这些消费者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花样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用户,并把他们转化成自己的粉丝,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雷军还有在金山的十六年的工作管理经验,他对于传统企业的弊病也认识得十分深刻。因此在创建小米的时候,雷军也在极力避免这些在大公司里普遍存在的毛病。

第一,大公司往往会有严密的制度,适应了制度化管理的员工就很难进行创新。因此,小米实行扁平化管理,七个创始人各负责一个方面,彼此之间互不干涉。公司里除了创始人就是工程师,并且取消了KPI制度,让管理变得简单。甚至为了让小米的员工在自己状态最佳的时候获得最高的效率,一度取消了上下班打卡,让员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中,小米的员工感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避免了因为严密的制度形成僵化的思维,这个举措使小米公司始终充满生机。

第二,大公司会占用很长的时间通过会议进行各部门的沟通。在大公司里,因为部门繁多,难以协调,所以公司高层难免会有开不完的会,每次开完会都会有产品方向或者管理制度上的变动,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朝令夕改也会使技术人员做许多无用功。实行扁平化管理之后,小米的会议也就明显减少了,这样给予了员工足够的时间充分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小米来说也是有利无害的。

第三,大公司分工明确,但是在工作交接的时候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下去。而小米公司因为刚刚建立,员工并不算多,所以整合公司所有资源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员工数量不多,彼此都熟悉,加上雷军全员皆客服的理念,写程序的工程师也会参与到产品宣传和售后的过程中,这样可以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效率。

改善了以上三点弊病之后,小米就有了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的、宽松的工作环境。“很重要的一点,你要做的一定是你喜欢的,喜欢它才能做到极致,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小米就为它的员工创造了一个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环境,小米的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小米的DNA就是互联网的DNA

小米从出现开始,就始终伴随着争议。但是小米能获得现在这样的成就,说明它确实有过人之处。雷军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小米的高估值源自小米脚踏两只船:左脚是互联网,右脚是智能手机。”虽然外界一直将小米归类为手机厂商,但是雷军一直把小米定位为专注于研发智能手机的互联网公司。对于小米而言,正是这种定位使它具有了互联网DNA,从而为小米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么,小米的互联网DNA到底指什么呢?“互联网不仅仅是网络设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思想,是你怎么用互联网的这种思想来颠覆很多传统的产品。”雷军解释道:“我自己做过一个总结,七字诀:口碑、专注、极致、快。”

第一,口碑。

雷军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即便是生活中的遇到的小事,他也不会直接抛在脑后,而是进行反思,从反思的结果里汲取自己需要的经验。

2011年香港太平洋帆船酒店开业,雷军听说这是全世界最好的酒店,在某次出游的时候就顺便去了一趟,但是亲眼所见之后,这家酒店却让雷军大失所望。整个酒店的装修风格实在太浮夸,反而让人觉得有些土。这不禁让雷军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到这个世界知名的帆船酒店就餐比去街头火锅店的体验还差?

这个问题让雷军思考了很久,终于在一次去吃火锅的时候想通了。火锅店的条件真的比酒店好吗?明显不是。消费者之所以觉得在帆船酒店就餐的体验不好,是因为“世界最好”的招牌让前往就餐的人对它赋予了太高的期望值,而在路旁的火锅店吃饭时,人们的要求就会简单许多,也低许多。最终的结果就是火锅店达到了人们的预期,所以消费者满意;而帆船酒店没有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所以不满意。

想通了这一点,雷军就立即把它用在了小米的业务上。小米科技创办的初期,雷军要求所有的员工保密,并且以一个普通的手机发烧友团队的身份发布了MIUI系统。这样一来,MIUI的用户并不知道这个系统的研发者都是在软件开发领域中叱咤风云的“大佬”,使用之后就会觉得“几个普通的手机发烧友就能做出这么好用的系统”,一传十,十传百,MIUI系统的口碑就逐渐形成了。即使是后来小米公司创始人的身份曝光,也只会是锦上添花了。

第二,专注。

1997年,被排挤出苹果十二年的乔布斯被苹果高层请回了公司,当时的苹果已经危如累卵,濒临破产。为了整顿现有的生产模式,乔布斯召开了一次产品评估大会,借此机会了解苹果当时的生产状况和发展方向。在会议上全面了解了苹果发展现状的乔布斯对于现有的生产线十分不满,产品繁多但是又没有什么特点,比如版本繁多且编号复杂的麦金塔计算机。在这次会议中,乔布斯取消了苹果当时将近70%的产品,专注研发四款产品。这个决定让苹果甩开了沉重的包袱,起死回生。

雷军在创业的初期也拿苹果跟其它的手机厂商做过比较,他发现苹果成功的原因与它在一个领域里始终坚持一个产品有很大的关系。“难的不是做出十款手机,而是简简单单地做好一款手机。”HTC在2010年时就尝试着主攻一款明星机型,在短时间内就提高了销售额,但是公司高层却因为这个结果有些得意忘形,不久就放弃了这个思路,一口气发布了三款机型,导致刚刚有起色的股票价格再度跌落。

有了这样两个“前车之鉴”,雷军就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小米一代手机推出之后爆火,有人建议雷军趁机再推出几个新机型,但是都被雷军否决了。“少就是多,大道至简。”雷军始终认为,只有一个型号,就很容易看出它的优缺点,如果有两个或者更多,就容易被扰乱视听,找不到各自的优势。

第三,极致。

小米进入国内手机市场的时候,正是互联网企业大量涌进手机领域的高峰期,当时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等知名企业都想在手机市场中分一杯羹,抢占移动互联网先机。为了使小米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雷军决定向苹果学习,将产品做到最好。“我们当时决定用移动互联网做手机,并且一定要做到极致,形成不能复制和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击败对手。”雷军在被问到山寨问题的时候回答道,“就像苹果,他们的产品已经做到了极致,做到极致的作品没有任何被抄袭的可能性。”

第四,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创业,速度一定要跟上去。”这是雷军做天使投资的时候就想明白的事情。当时乐讯的创始人朱建武正在融资,托朋友找到了雷军,两个人见过面简单的交谈之后,雷军觉得这个项目还算有前途,于是准备投资。但是时间紧张,没法仔细调查市场,所以雷军告诉朱建武:“我先投资给你二百万人民币,如果你觉得方向不对推进困难,或者资金出现了问题,最后导致做不下去了,我可以再投资二百万,你换个方向再试一次。方向不适合没有,早死早超生,我们接着来。”

等到小米诞生之后,雷军依然秉持着“唯快不破”的理念,所以小米一上市就以1999元的价格引爆了市场,为的是用最高的配置和最低的价格快速打动消费者,从而抢占市场份额。在小米手机的售后和MIUI系统的更新速度上,小米也尽可能地做到了第一时间处理问题,超高的效率被用户苦口相传,同时塑造了小米的口碑,形成了良性循环。

拥有了互联网DNA的小米真正做到了“不鸣则已,一名惊人”,以颠覆者的姿态赢得了用户的赞赏和青睐,在国内混乱的手机市场中突出重围,成为了响当当的手机品牌新秀。

4.颠覆与创新,让全世界都知道小米

雷军在四十岁时雄心勃勃地出山创业,通过一款叫做“小米”的手机把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搅得天翻地覆,在小米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雷军身上那种颠覆自我、不断创新的精神。

在小米出现之前,iPhone应该是当时最伟大的手机。它在硬件上独树一帜,产品的外形也清新简洁,再配上高度优化的iOS系统,iPhone的操作体验几乎无人能敌。纵横智能手机市场几年后,直到谷歌发布了Android系统,iPhone才算有了能与自己一决高下的劲敌。

小米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借鉴了苹果成功的经验,但是并没有盲目照搬。苹果以及其它手机厂商的主要盈利方式是卖硬件,操作系统和软件只是硬件的附属物。而小米偏偏反其道而行,从研发手机操作系统开始,甚至为了这个系统能够与时俱进,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化的工作方式,保持一周一次的更新频率,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纵观小米的发展史,小米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颠覆与创新是最关键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米诞生的时候,正是移动互联网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期的前期,反应迟钝一些的企业还没有看到这个大蛋糕,之前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的企业也正在犹豫是不是应该转变发展方向。但小米抓住了这个机会,借助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东风,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第二,为了能够快速做出一款足够惊艳的产品,小米放弃了以前软件行业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当时的已有资源,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

最开始创业的时候,雷军热情高涨,想要大干一番,从零开始设计一套手机的操作系统。但是现实很快就泼了他一盆冷水,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使小米注定不可能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无奈之下,雷军只好放弃最初的计划,从Android系统入手,做一个深度优化的版本。于是MIUI系统诞生了,因为原生Android系统的用户数量庞大,所以人们很快接受了这个新系统,而且它的优化要明显好于原生系统,所以迅速聚集了一批铁杆粉丝。相比较重新编写一套操作系统,这种被迫实行的方案在研发速度和推广速度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小米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互联网来进行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互联网,小米根本不可能形成现在的规模,甚至可能难以生存。

在宣传上,小米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的特点,大规模地在论坛培养粉丝,在微博进行造势,省去了很大一部分广告开销;在销售上,小米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销售,没有实体店的销售模式让他们不用支付店面的费用,从而降低了成本,使手机的销售价格低于同水平的其它品牌,给消费者留下了高性价比的品牌印象;在售后服务上,小米用户主要通过网络对产品进行反馈,反馈意见可以直接被公司高层或者设计产品的工程师看到,没有了一般企业售后服务的时间延迟和反馈意见漏报的问题,对于产品的改进有利无害。

第四,除了利用互联网销售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外,小米还在手机的硬件配置上做文章,提高性价比。

小米的手机配置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国产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还是单核1G的时候,小米做出了处理器是双核1.5G的手机,这种超前的配置也是很多手机发烧友被小米所吸引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小米公司走的是轻资产路线,七位创始人中没有人具有运营工厂的经验,那就不办自己的工厂,把这个生产步骤外包出去,完全通过代工厂生产,扬长避短,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成为了效率优先的最佳典范。

有投资人曾经评价过小米,说小米的观念起码要比同行业的其它企业超前两年半,技术则比同行业的其它企业超前一年半。小米从创建开始,就有着一个强大的“后援团”,对于雷军来说,小米手机的出现,只是提供了一个将他在此之前投资的移动互联网品牌串联起来的终端。小米的用户可以通过UCweb上网,通过YY语音聊天,通过凡客诚品购物,通过金山云存储,通过拉卡拉线下支付……如果说移动互联网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那小米手机就是将移动互联网具象化的一个产品。

随着小米的迅速成长,小米也把目光放到了国际市场。而小米的创始人虽然有在国际化企业工作过的经验,但他们基本都是技术人员,想要贸然进军国际市场是极其不理智的。这么一来,小米就必须招募国际化的人才。

雨果?巴拉是巴西人,毕业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2008年加入谷歌的英国分公司,负责移动产品的研发。入职之后不久,巴拉就到北京参加了一个峰会,会上结识了时任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的林斌。两人相谈甚欢,留下了联系方式,此后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2010年,巴拉被调回谷歌总部,担任Android产品管理总监,是“安卓之父”鲁宾的得力助手。这时候,小米公司正在筹备中,成立之后,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极好的成绩,林斌也曾多次在联系巴拉时介绍小米,并向巴拉伸出了橄榄枝。

巴拉起初并没有离开谷歌加盟小米的想法,毕竟谷歌是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市值仅次于苹果公司。但是林斌一次次的热情邀请和小米飞一样的发展速度渐渐动摇了巴拉。随着2013年鲁宾离职,巴拉也终于下定决定辞职离开谷歌,出任小米的全球副总裁,负责小米的国际业务拓展。

有了巴拉助阵,小米终于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巴拉对于小米成为国际品牌充满了信心:“如果我能够不辱使命,几年后全世界都会像谈论现在的谷歌和苹果一样谈论小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