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
导读作者/李正风、郭嘉
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系其所著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二卷。该书主要探讨中国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者分析了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以老聃、庄周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等诸多学派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并重点探究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对自然和科学的态度,及其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该书的主旨在于追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观念及其源流,阐释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展特征,并剖析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与西方科学思想的差异。该书对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点有重要学术价值,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系列著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作者简介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1900—1995年),190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基督教知识分子家庭。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李约瑟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对中国文明与科学的研究。李约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以浩瀚的史料和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对消除西方中心论和促进现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有深远影响。李约瑟关于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的思考,即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曾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199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李约瑟亲授勋爵,中国政府和学界称之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分为导言、儒家与儒学、道家与道教、墨家与名家、法家、中国科学之基本观念六个章节。
作者认为儒家与儒学思想对科学的发展存在相互矛盾的倾向,重理智、反迷信有助于科学的发展,但对人类社会过分集中的兴趣则成为科学发展的阻力。作者认为这也是在历史上理智主义反不如神秘主义有助于科学发展的一个案例。比较而言,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分析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认为道家对于自然的猜想与洞察,是中国一切科学思想的基础。在作者看来,中国道家关于自然的玄思洞识,可以与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希腊思想匹敌。作者进而分析了墨家、名家与法家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李约瑟对中国的阴阳家给予有特色的解读,认为它是很重要的自然主义学派,不仅发展出有机的自然主义哲学,而且提出了赋予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明显特征的基本理论。此外,作者对中国古代怀疑派理性主义传统(以汉代王充为主要代表)的分析也很值得关注。
李约瑟在正文之前的“作者小引”可以为阅读本书提供借鉴,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学术流派的特点及其与西方古代科学的差异的重要认识。作者认为,要把握古代与中世纪的中国科学思想较之古代希腊与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思想究竟有何差异,就要了解中国自然主义中极端有机的与非机械的性质。此类思想最初发现于公元前4世纪时的道家、墨家、以及阴阳学派的自然哲学家,后来完成中国中世纪的世界观的体系与定式。在李约瑟看来,中国自然哲学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幸免陷于欧洲有神论的与机械唯物论的世界观的持续对立和争辩之中。
作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的洞察,也非常值得思考。在作者看来,中国古代具有观察自然兴趣和实验态度的道家与主张理性主义的名家、儒家、法家之间不能很好地结合。何以如此?这种现象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何种后果?值得结合“李约瑟问题”进一步探究。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的重要特点是以一个西方学者的眼光、从科学与文明的视角看待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及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这种内在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们思考中国学术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打开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思路。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这个特点。同时,该书的探讨也与作者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有密切联系,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曾经取得辉煌成就,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第二个问题是近代之后中国的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这何以会发生?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思考。
该书系《中国科学技术史》(也被翻译为《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系列著作的第二卷。独立出版的中文译本由陈立夫等人翻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分别在1990年、1999年、2006年出版了不同的版次)。李约瑟关于中国文明与科学方面的著述颇多,读者可结合李约瑟其他相关著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