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导读作者/陈来 申祖胜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是一部儒家有关先秦礼制的文献资料集,由西汉儒学家戴圣编纂。《礼记正义·序》引郑玄《六艺论》云:“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后《大戴礼记》渐不传,而主要传礼者皆用《小戴礼记》。
后世将《礼记》与《周礼》《仪礼》并称为“三礼”,自东汉末郑玄为三者注释开始,三礼便成为我国重要的典籍。在汉代,经师一向视《仪礼》为礼经,《周礼》及《礼记》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然唐朝敕修《五经正义》时,将《礼记》取代了原本《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地位便提高了。宋代以降,《礼记》中的有些篇章,如《学记》《礼运》《檀弓》等广为学人所重;其中的《大学》《中庸》更被宋代大儒朱熹拿来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之后被作为科举教材,影响中国文化甚深。
《礼记》中的大部分是解释、阐述礼经《仪礼》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易传》和《易经》。《礼记》四十九篇,前人对它的分类比较琐碎,而且多有歧义。如果按照礼“经”与礼“记”的关系,可以将之分为三类:一是与《仪礼》有直接对应关系的;二是与《仪礼》有间接对应关系的;三是与《仪礼》无关的,如《礼运》《王制》等篇。《礼记》各篇写成的时间,今已无法确定。此书成于众手,其中在思想上特别有价值的几篇,都与“礼”没有多大关系,就内容看,应是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的作品。
大体上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与变迁,记录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论述如何以礼正确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等。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习俗、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广泛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思想、文化、制度的重要资料。《礼记》之思想,与孔子、孟子、荀子一起共同构成了先秦儒学的基本典籍,成为后世儒学的思想根源。通行的注释本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元陈《礼记集说》、朱彬《礼记训纂》以及孙希旦《礼记集解》等。
《礼记》字数甚多,在唐代被称为“大经”,如果加上郑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确乎庞然大物。如果漫无目标地全篇通读,既费时费力,又无太大必要。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为“以常识修养应用”为目的而读《礼记》者开列了一个阅读篇目,即:
第一等:《大学》《中庸》《乐记》《礼运》《王制》;
第二等:《经解》《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传》,《礼器》之一部分,《祭义》之一部分;
第三等:《曲礼》之一部分、《月令》《檀弓》之一部分;
第四等:其余。
梁氏言道:“吾愿学者于第一等诸篇精读;第二、三等摘读;第四等竟或不读可也。”读者可以参考。
如今学界通用的《礼记正义》,是清人阮元主持刊刻的《十三经注疏》本,然阮刻本以扬州文选楼旧藏的南宋十行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刻本而成,并非善本。南宋黄唐编印、绍熙初刻于越州的八行本《礼记正义》,堪称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吕友仁先生点校的《礼记正义》,即以八行本为底本,吸收阮本以及阮校之后的成果而成,尤其适合研究者使用。普通读者学习《礼记》,则可选用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杨天宇《礼记译注》以及王文锦《礼记译解》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