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独角兽:新创互联网企业的进阶之路
第1章 独角兽战略:打造互联网时代的估值神话
01 独角兽元年:资本视角下的独角兽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完善,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极具成长性的创新企业,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这些企业被称为“独角兽”。而在这个风云变换、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独角兽”对于这些新创企业而言,既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却也在无形中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所谓“独角兽”,原本是一种神话中虚构的生物,代表着高贵、高傲和纯洁之意。因此,美国投资行业用“独角兽”来称呼那些在私募与公开市场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创业公司。通常情况下,独角兽公司都是其所属领域的先锋代表,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增长。
◆独角兽之年
进入2016年后,美国市场上每年新增的独角兽企业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普遍将2015年与2016年这两年视为“独角兽之年”。此外还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在以往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公司纷纷陷入困境,与之前相比,独角兽公司整体的估值下滑,部分独角兽公司在资金支持方面出现问题。受此影响,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公司内部人员,都容易产生挫败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司估值高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今的投资者更加谨慎,拥有发展潜力、高价值的企业更容易从中受益。原因在于,若投资门槛较低,即便公司没有多大的价值,也可能成功融资,争夺市场,加剧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相比之下,投资热度下降,竞争对手也会减少,真正优秀的企业则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目前的竞争形势来看,一个公司要成长为独角兽,并在所属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传统模式下,新项目推出后的很长时间内可能都不会被别人效仿,但今时不同于往日,新项目推出后,其模式会迅速传播,被众多商家模仿,彼此之间开始争夺市场,展开竞争。
如此一来,企业需要更大的资本投入才有可能加入独角兽俱乐部。如同之前网络团购领域的“千团大战”,各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竞争地位,都着重吸引投资,用大规模资金进行推广,给公司成为独角兽的发展道路上增添了更多的资本阻力。
立足于投资方的角度来分析,相比于“发现独角兽”的说法,用“培养独角兽”来形容要更加贴切一些。如今,具备一定规模基础的风投机构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往往都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家解决法律、公关、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问题,专业化的服务团队现如今已成为投资机构的标配。
立足于企业家的角度来分析,除了要注重创意本身,还需在人才吸纳、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整体运营、服务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企业的日常运作。只有运用正确、科学、全面的策略,才有可能培养出独角兽企业。
◆资本视角下的“独角兽”特征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投资人在判断某个企业是否具备成长为独角兽的潜力时,会着重分析企业的哪些特征呢?
图1-1 资本视角下的“独角兽”特征
1)领先的市场排名
通过该公司目前在市场上占据的地位来衡量其价值及发展潜力。公司不一定要居于首位,但最好位列前三,若跌出前三名之后,对投资人的吸引就会比较低。
2)卓越的团队能力
若公司已经符合市场排名比较靠前的条件,接下来要关注的是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团队。公司从最初建立到后续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期间,不仅要提出好的创意、采用合适的模式,还需要企业团队持久、高效的运作。
因此,要关注团队成员的能力,尤其是在企业刚刚建立之时,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为了从容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团队不仅要抓住时机,还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
以美团为例,该公司在早期发展阶段的主导业务便是团购,而今其业务范围不断向外拓展,除了团购之外,还有多种服务。优秀的企业团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的技能,迅速处理问题、优化企业管理,提高整体运营效率,独角兽企业的团队更是如此。
3)拥有绝对竞争优势
若企业缺乏绝对竞争优势,即便在现阶段的发展超出其他同类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处于被动地位。优秀的企业,不仅要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应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将其他同类企业都甩在自己身后。
绝对竞争优势可具体体现为不同方面,以平台型企业为例,在传统模式下,庞大的用户基础就是其绝对竞争优势,淘宝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随着发展,绝对竞争优势还会表现在更多方面,比如领先的技术优势正在成为众多企业的“杀手锏”,再比如部分企业通过完善的服务在竞争中获胜等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企业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并将其视为自身的绝对竞争优势。
02 从1.0到3.0:独角兽的进化之路
美国数据分析软件公司Spoke Intelligence与商业网站VB Profile在2016年联合发布了它们对全球独角兽公司的调查结果,其报告指出,全世界市场估值突破10亿美元、加入独角兽俱乐部的企业共有229家,在这些公司里,估值达100亿美元以上的有21家。我国有33家企业位列其中,主要分布在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其独角兽公司数量占据总体的2/5。
实际上,“独角兽”公司并没有非常精准的界定,那些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及科技类企业都被列入“独角兽”的范围。不过,更多情况下,独角兽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幅增长的初创企业的代称。从商业模式的特点及运营的基本逻辑层面来看,独角兽企业可以被划分为三个级别。
◆独角兽1.0:以流量变现为主导
第一代独角兽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以流量变现为主导,在这个阶段,国内典型的独角兽公司有:BAT(百度、阿里巴巴及腾讯)、京东、网易与盛大,这些企业都熟练掌握了流量运营之道。
其中,多数公司通过电商平台的运营、游戏的推出以及广告发布实现盈利。比如,阿里与百度的大部分营收都来源于广告途径,盛大、网易与腾讯的营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游戏,京东则主要来源与电商平台的运营。
有些人误以为独角兽公司的发展并不涉及商业模式的应用,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独角兽公司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懂得如何发挥商业模式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发展,互联网流量的获取成本一路攀升,流量变现的吸引力逐渐降低。
图1-2 独角兽企业的3个级别
◆独角兽2.0:以运营驱动,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之后便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第二代独角兽应运而生,这些企业的共性特征在于,都采用了并购模式。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滴滴出行、美团、58同城等。
这个时期的独角兽企业大都进行了撮合交易。如上所述,第一代独角兽的流量优势逐渐衰退,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很多公司对传统商业模式进行了改革,开始尝试撮合交易。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国的利率水平普遍较低,独角兽公司趁机加快发展,成本消耗也比较高。
在第一个阶段,阿里巴巴以平台驱动为主,着眼于长远发展角度,腾讯以运营驱动为主,与多个企业形成达成合作关系,百度则侧重于技术驱动。在第二阶段,大部分独角兽公司因涉及撮合交易,以运营驱动为主,这些企业都拥有大规模的员工队伍,以高效执行著称,并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为支撑。
我国第二代独角兽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企业在上市之间,就完成了合并。与第一代独角兽相比,第二代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明显优势,需在用户补贴环节投入大量资本,而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用户黏度。入驻公司平台的商家缺乏付费能力,实力型企业及专业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时期,独角兽公司涉及的交易撮合,以长尾需求的满足为主,但其最终实现的价值十分有限。
举例来说,如今的用户可能通过大众点评了解某个餐馆的信息前去光顾体验,也可能在朋友圈看到某则信息后产生消费欲望。第一代独角兽的入口往往只有一个,不同的是,第二代独角兽的入口则具有多样化特点,流量比较分散。即便投入大量资本也难以实现流量集中,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商业体系,最终导致很多O2O公司退出市场。
分析一下美国独角兽公司的发展状况。Facebook、亚马逊与谷歌是第一代独角兽的代表。美国的第二代独角兽是Uber、Airbnb,这两个平台都以运营驱动为主,除此之外,还采用垂直驱动模式。尽管Uber与Airbnb也在开展撮合交易,但它们也同时聚焦于垂直细分领域的开拓。比如,Airbnb为用户装修提供帮助,进行大规模营销,更让民宿居住及旅行成为众多用户的向往。从中可以看出第三代独角兽的影子。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比第二代独角兽更具优势的第三代独角兽正蠢蠢欲动。
◆独角兽3.0:擅长“重构”,具有一定的孵化能力
第三代独角兽以“重构”为显著特征。一方面,第三代独角兽公司不仅停留在撮合交易层面,而是对传统行业模式进行了颠覆。真正能够被列为第三代独角兽的公司是特斯拉,这两个企业立足于行业基础,在产品设计及研发方面进行了颠覆性创新。另一方面,第三代独角兽公司通过智能硬件产品的推出,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这类企业推出的方案模式,能够在诸多领域实施,无需限制在特定行业中。
第三代独角兽具备更高的科技化及智能化水平,无需大规模的资金支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大减少,采用现代化的操作体系,改善企业的整体服务,改变传统的架构模式,突出企业的优势方面,并使其符合互联网发展的主流趋势,推动传统企业的发展。
根据AileenLee的统计结果,自2003年开始的10年时间内,共产生了约40家独角兽公司。第三代独角兽企业还具有一定的孵化能力,能够为其他公司的发展提供多种支持,催生出更多的独角兽公司。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为了维持自身的竞争地位,纷纷发挥优势,壮大实力,独角兽公司由此产生。
03 从时间、空间、行业看独角兽分布
尽管许多极具颠覆性的新创公司不断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但就全球范围内而言,能达到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企业依然比较罕见。由于数据来源的有限性和偏差性,不同数据库对独角兽公司的判定有所差异。
比如,华尔街日报列出的截止到2016年6月底的独角兽公司有148家;风投数据公司CB Insights最新的独角兽公司列表中却纳入了169家企业;而作为美国互联网产业风向标、为VC和行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提供内容参考的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则列出了168家独角兽公司。以蚂蚁金服为例,在2016年4月完成B轮4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6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被TechCrunch排在了独角兽公司列表中的第二位,却并没有被上述另外两个数据库纳入独角兽公司列表。
下面主要以风投数据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为参考,从空间、时间与行业分布三个维度对全球独角兽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初步探索。
◆空间分布
主要关注创新公司的科技博客网站VentureBeat在2016年1月发布的独角兽公司列表中,收录了229个独角兽公司。其中,大约44%的公司总部设在了加州,而位于中美两国的独角兽企业在列表中的占比超过了75%。
CB Insights最新发布的数据虽然少了60家公司,但在独角兽公司的空间分布上却与VentureBeat数据表现出来的特征一致:总部在美国和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分别为96家和33家,占比高达76.33%;其中美国所拥有的独角兽公司又占据了全球的一半多,为56.80%;而全球其它地区,除英国和印度各有7家以外,其余国家的独角兽企业均不到5家。
◆时间分布
在时间轴上,从2014年开始全球独角兽公司呈现爆炸式增长,2014年一年新出现的独角兽公司数量甚至比之前所有年份的总和还要多;2015年延续了独角兽公司的火爆增长态势,全年新涌现的独角兽企业也超过了之前独角兽公司的总数量。
不过,2016年独角兽公司这种疯狂增长的态势有所收敛。如果2016年下半年独角兽公司的增长规模与刚刚过去的上半年保持一致,那么按照上半年的数据推算,2016年独角兽公司的增长数量将只有2015年的五成,甚至少于2014年新增加的独角兽公司数量。
若将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结合起来分析,则可以看出:2014年全球各个地区的独角兽企业数量都呈现出大规模增长;而到了2015年,虽然世界其它地区新增加的独角兽企业也比2014年略高,但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的大规模爆发才是2015年出现“独角兽狂欢”的最重要推力。
同样,中美两国特别是美国新增独角兽企业的大幅缩减也是造成2016年独角兽企业增速暴跌的主要原因。根据现有数据,2016年美国独角兽企业的增加数量将远少于2014年,甚至接近了独角兽企业爆发之前2013年的水平;而我国独角兽企业增加的数量虽然也有所减少,但仍保持在一个较为可观的水平上,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依然超过了2014年。
VentureBeat公布的数据显示,大约50%的独角兽公司是在成立6年之后发展为独角兽的,而大约四分之三的独角兽公司是在成立后9年内成长为独角兽。据此推算,2014年到2016年新增的独角兽公司,大部分都成立于2007年到2010年之间。
不过,若对不同年份出现的独角兽公司成立时间的分布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则可以发现一些不同的特点。以2012年到2015年新出现的独角兽公司为例,通过对这些独角兽公司成立年份分布状况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两点:
1)2014年之前每年新诞生的独角兽企业少于20家,且企业的成立时间与能否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并无显性关联。在每年新增的独角兽中,成立时间短的企业数量只是略多于成立时间较长的“老”企业。
2)独角兽企业在2014年和2015年呈现爆炸式增长,在新涌现的独角兽企业中,多数都是在3~8年内成立的,而那些成立超过10年的企业,常常很难成长为独角兽。同时,独角兽企业的“疯狂”增长又带动了更多初创企业在短时间内发展为独角兽。如出现了更多成立时间不超过两年的独角兽企业,甚至在2015年首次出现了成立不足一年的独角兽企业。
◆行业分布
在行业分布上,整体来看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十分分散,涉及面广:只有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和服务以及金融行业三个领域的占比超过了10%,而广告、教育、娱乐、航空、能源、媒体、房产、移动软件服务等领域的比例均没有超过3%。
若从时间维度对2012到2015年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分布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2012年新增的独角兽企业多数集中在互联网领域,如占比接近一半的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软件服务、网络安全等;不过,由于此时独角兽企业的总数较少,因此某个行业即便只有一家独角兽企业,在行业分布中的占比也能达到7%。
2013年,互联网软件服务行业发展火爆,占了新增独角兽企业的近三分之一,而电子商务领域新增的独角兽企业占比仅为6%;另外,随着互联网对其它行业的渗透、融合与颠覆,以全球P2P龙头Lending Club为代表的Fintech(金融科技,相当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类独角兽企业增长明显,占比达12%;大数据类独角兽发展迅猛,比例接近25%;同时,以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类(On-demand)独角兽也逐渐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14年独角兽企业的爆发式增长使各个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传统的电子商务、互联网软件及服务领域占比均超过了15%,而健康医疗(healthcare)、移动软件及服务等新出现的行业占比也超过了5%;同时,2013年出现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共享经济等拥有创新性商业模式的领域继续保持了的强劲发展态势,新增独角兽企业的占比分别为9%、12%和8%。
2015年独角兽企业延续了上一年的强劲增长,不过行业分布有了较大变化:传统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软件及服务领域重新崛起,新增独角兽企业的占比分别达到25%和20%;互联网金融和医疗健康行业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比例分别为16%和9%;共享经济和大数据类企业没能继续前两年的抢眼表现,新增独角兽数量仅占3%;不过,新增独角兽中首次出现了教育类企业,且占比达到了2%。
04 估值PK:中美如何对独角兽估值?
作为世界两大独角兽企业集中出现的国家,对中美两国独角兽估值结构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当前独角兽发展的整体态势。
首先从平均值与中位数(以billion为单位)两方面比较全球各地区独角兽企业的最新估值: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平均估值分别达到了美国及全球其它地区的1.5倍和2.2倍,但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的中位数却仅为上述两方的2/3和83%。
数据越呈正态分布平均值与中位值就越接近,因此平均值与中位值的巨大差异表明中国独角兽企业的估值数据分布十分不对称。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的平均值远大于美国独角兽企业,而中位数又远小于美国独角兽企业,一个可能的情况是:中国拥有一家巨型独角兽企业,其超高的估值抬升了整体均值。然而这一假设并不成立,因为根据最新的估值排行榜,估值前十位的独角兽企业中美国占了5家,中国只有4家,且估值最高的也是美国的Uber。
若是将独角兽企业按照估值分为低(1-1.5B)、中(1.5-10B)、高(大于10B)三类,可以看出:属于前两类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在绝对数目上是最少的,而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却远超其它地区,与美国的差距也很小;同时,从比例上看,由于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多,因此高估值类独角兽的占比要远高于美国。
从低、中、高三类独角兽企业的比例可以更清楚地解释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中平均值与中位数表现出来的差异:相对于美国和世界其它地区,中国独角兽企业多分布在入门级别的低估值和“霸王龙”级别的高估值两类,较高比例的高估值独角兽极大抬升了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平均估值,因此会远超过美国独角兽企业的均值;不过,由于低估值独角兽企业的占比超过了50%,又使得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的中位数远远小于美国甚至其它地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为独角兽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使它们比较容易成长为估值过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同时,随着独角兽概念在国内的兴起和备受青睐,很多估值接近10亿美元的企业都会尽力跨入这一门槛,让自己成为独角兽俱乐部的一员。因此,相对于其它地区,我国高低两种类别的独角兽企业占比很高。
而结合对独角兽公司的三维分析可以得出:
1)中美两国特别是美国占有了大多数独角兽企业。由于独角兽公司与互联网经济密切相关,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经济将呈现出中美两强争霸的格局;而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欧洲地区,在互联网经济方面显然表现得不尽人意,没能拥有与其当前经济地位匹配的独角兽数量。
2)时间维度上,若2014年是世界范围内独角兽企业的“全面开花”,那么2015年独角兽的“爆炸式增长”则主要得益于中美两国的发力;同样,也正是由于中美两国独角兽增长的放缓使2016年新增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独角兽企业都属于互联网经济范畴,是在互联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明星和标杆企业,因此这些独角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互联网企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从独角兽发展的时间维度上可以看出,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与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且对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影响力超过了两国GDP在全球经济的比重。
3)行业分布上,一方面是“百花齐放”,独角兽企业的涉及行业十分广泛;另一方面又是高度集中,即除了电子商务、互联网软件及服务和互联网金融,其它单个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占比都没有超过10%。2014年独角兽企业的“爆炸式增长”,极大拓展了独角兽企业的行业覆盖范围;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医疗健康、共享经济等近几年迅速蹿红的行业在近几年涌现出很多新的独角兽企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业中新增的独角兽企业大多已成长了3~8年,且它们估值的暴涨与媒体的热炒也有很大关系。
05 未来哪些领域将诞生新的独角兽?
在未来的发展中,哪几个领域可能诞生独角兽,或产生独角兽的机率更大一些呢?在我看来,独角兽可能来源于任何一个领域,重要的是分析角度。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包含众多细分领域,这些领域都有可能诞生独角兽企业。
在选择切入行业时,还要对行业发展的持续性进行判断,因为市场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些行业虽然在现阶段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有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所以,应该选择那些拥有长远发展空间的行业。
◆消费能力的提高创造发展空间
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逐渐下降,但从每年的消费数据来分析,我国的消费能力仍然在不断提升。具体表现为:艺术类、内容版权、文化类产品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体育健身深受用户欢迎,这些类型的产品及服务比以往更能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向往高质量的生活。举例来说,更多的人去参加马拉松等全民体育赛事,新电影上映,电影院也经常满座,品牌经营更注重突出其个性化特点,网红经济迅速崛起等。消费能力的提高,拓展了商家的发展空间,投资者也能够从中获益。
◆互联网在多个领域的渗透
“互联网+”计划的深度开展,带动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比如金融行业、医疗行业、传统教育行业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创新了服务方式,提高了用户黏度。
举例来说,VlPKlD从事少儿英语教育,该公司作为一个一对一在线英语学习平台,VlPKlD的师资力量来源于美国与加拿大的外教,他们通过肢体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形式生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及效率。与传统模式相比,该公司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用户续费率,在此基础上,公司在短时间内获得大幅提升,在6个月的时间内就将其销售额提高至原本的17倍。
再来分析一下销售管理工具“纷享逍客”,该应用结合云计算与SaaS,既能优化团队管理,又能节省成本消耗。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客户关系、办公自动化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能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进行系统优化。
◆技术创新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2006年至2016年间,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如今的创新则不同于以往,很多初创企业将聚焦于技术型创新。在今后的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技术创新行业有:健康医疗行业、信息技术行业、能源环保与新材料技术行业等。
比如:在医疗健康行业,基因检测及精准医疗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在信息技术领域,包括硬件产品、软件应用、智能芯片、数据存储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相关的产品,还有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都在快速发展中。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有: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产品的研发需要用到此类技术。
在能源环保领域,多数企业在传统模式下存在投资回报率低、见效慢、资产消耗大的问题,如今,部分相关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已经改变了原有的面貌,也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
上述行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诞生独角兽企业,投资者也会对他们看好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可以选择这些领域切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不断壮大自身力量,向独角兽公司的方向努力。
06 启示:独角兽崛起背后的创业逻辑
近几年,企业管理以及投资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独角兽”。“独角兽”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硅谷,是指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驱动下,近两年国内迈入独角兽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那么,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独角兽级别的创业企业出现,其大批崛起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
◆启示一:移动互联网相关创业已经达到高潮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大批相关创业项目的诞生,这些企业均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纵观这些创业公司,虽然多数并没有启动上市计划,但用户规模却均已十分庞大,并且完成了多轮融资。而此时,对能够经过大浪淘沙获得良好市场前景的这些创业企业而言,估值超过10亿美元并非难事,这其中的典型代表比如:高科技轻时尚互联网公司蘑菇街、国内最大的女性快时尚电子商务平台美丽说、累计激活用户数接近5亿的信息发布平台今日头条。
另外,爱奇艺、滴滴出行、合并后的美团和大众点评等,估值不仅超过了10亿美元,甚至已经达到了数十亿甚至百亿美元,已经或即将迈入“超级独角兽”级别。
从2011年开始,这些移动互联网公司应运而生,经过几年的摸索和耕耘,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有的已经上市,有的即将上市,有的准备登陆新三板。而一批独角兽级别企业的扎堆出现,也说明移动互联网相关创业已经达到高潮。
图1-3 独角兽崛起背后的启示
◆启示二:高成功率的创业需要以重资产为支撑
分析近几年的独角兽企业估值排行榜不难发现:其大部分均采用了重资产的创业模式,比如:估值达到6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O2O创业企业e代驾等。另外,虽然滴滴出行等采用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并非属于重资产模式,但在其推广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补贴。所以对创业企业而言,缺乏资本的支持难以获得比较快的成长,更遑论建立竞争优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环境,决定了创业项目需要资本的助力。目前,就线上而言,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几乎均已瓜分完毕,创业企业要想突围只能另辟蹊径,做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垂直服务,而这样的创业项目在线下推广、培养用户习惯的阶段必然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O2O领域的成功创业企业估值不仅已经达到十亿美元,甚至超过百亿美元的也有多个代表。
另外,在重度垂直、智能硬件以及虚拟现实等领域,创业项目对资金的要求更高,单轮融资往往就能够达到上亿美元,因此,这些企业也比较容易迈入独角兽阵营当中。
◆启示三:互联网创业企业的成长周期逐渐缩短
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行业的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有可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短短几年就获得了高速发展,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饿了么、滴滴出行。因此,为了追逐行业的热点和趋势,资本机构对互联网创业企业的投资周期大大缩短,往往一家企业在一年内就能够获得两轮甚至以上的投资。
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环境也决定了企业要抢占市场份额就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企业融资的速度也在增快。有时,一家初创企业刚获得了一批融资,就已经在筹备下一轮的融资计划了。在高融资的推动下,企业的成长周期也就会大大缩短。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在2010年之前,独角兽企业出现的频率仍然比较低;而近几年这一频率已经有了非常快的提升,尤其是中国,作为独角兽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孕育独角兽的速度更是令人惊讶。
◆启示四:成为独角兽并非意味着企业将一劳永逸
成为独角兽,虽然是很多初创企业及其投资机构奋力追求的目标,但独角兽仅仅是一个概念,代表的仅是企业目前的估值水平,并非意味着企业的未来就是一片光明。
当然,被戴上独角兽桂冠的企业会更容易获得投融资机构的青睐,也更容易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但独角兽企业也会有衰落的风险。通过分析中外的独角兽企业相关报告不难发现:成为独角兽后成功放缓甚至难以为继的也不乏有之。
不过,总的来看,在创业大潮中,能够生存下来,并估值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这也反映了它们创业的阶段成功,而对其他的创业企业而言,从成功的独角兽企业身上,也更易发现让初创企业成为独角兽的秘密。